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山西省長治市以增強農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為主攻方向,堅持“富村”與“強村”并行、“造血”與“輸血”并重,創新構建了“政府+協會+平臺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工作架構,探索了“政策集成、模式集成、效果集成”三大集成路徑,有效推動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一、立足兩大優勢,發展提速有根基
長治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太行山之巔,轄4區8縣和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共有2436個行政村、3478個集體經濟組織,農戶81.9萬戶、農業人口248萬人,耕地面積537萬畝。長治市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第一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全國休閑農業示范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也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先發之地。
(一)集體文化底蘊深。長治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建立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據地。1943年,為響應黨中央關于“組織起來”的號召,李順達等6戶農民商議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李順達互助組,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成立的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上世紀50年代初,申紀蘭和李順達攜手創辦了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繼此涌現出全國最早的“十個老社”,開啟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二)農村改革基礎好。這些年來,長治先后承擔了農村稅費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等13項關鍵領域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點工作。2019年5月8日,長治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在改革過程中,共成立了2843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和635個經濟合作社,為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長治農村集體資產達339億元,村均139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6.2億元,村均66萬元,集體經濟空殼村實現“清零”,全市行政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涌現出上黨區南宋鄉永豐村等一批集體經濟強村。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30萬元以上村占比達到56%。
二、探索三大集成,鞏固發展有辦法
長治市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切入點,抓戰略、強規劃、出政策,穩存量、促增量、挖潛力,創新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總量增長、效益提高、實力增強。
(一)政策集成
一是周密部署,組織有力。長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市縣均成立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組織部部長和農業農村局局長任“雙組長”,落實四級聯動工作機制;出臺《長治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若干措施》《全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重點任務清單(2022年)》等文件;組建集體經濟工作專班,編制《長治市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規劃》《長治市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做到市縣有規劃、鄉鎮有方案、村村有項目;全面開展“清化收”工作,從不規范合同中挖潛力,在陳年舊賬中淘金子,向新增地源要效益,形成了合同管理、化解債權債務和新增地源收費三個辦法,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和農村集體資產定期報告兩個制度,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機制。
二是多管齊下,架構健全。2022年,長治先后成立了市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協會,12個縣區和62個鄉鎮也成立了平臺公司,形成“政府+協會+平臺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工作矩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邁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新階段。圍繞項目篩選、項目融資、股權投資、委托經營、市場運營等,逐漸構建起政府產業引導、協會抱團聚力、公司市場拓展、集體經濟組織牽頭抓總、農戶主體參與的合作生態。建立聯動機制,采取組團、聯盟、聯合等形式,實行村企聯營,推動產業相近、產業互補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聯合體,實現抱團發展。先后組建了8個電商產業園、18個產業聯合體、62個聯合黨組織、7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帶動83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項目規劃、生產經營、產品銷售等環節取得突破。
三是創新引領,要素集聚。全面梳理各類政策,引導和撬動社會工商資本、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加速匯聚,集體經濟發展的“洼地”效應顯現。2022年,市級新增專項資金2000萬元、獎勵資金1000萬元、一產高質量發展資金8000萬元;縣級新增專項資金1.21億元、獎勵資金3100萬元、一產高質量發展資金4.8億元。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還將整合資金的20%以上用于發展村集體產業項目。全面實施“本土人才回歸工程”“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新農人培訓計劃”等,采取創業補貼、金融扶持、發放補助等系列措施,引導20.4億元社會資本注入3572個村集體經濟項目,5246名致富能手、返鄉人員等進入村“兩委”班子,1356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和大學畢業生到村任職和工作,激活農村發展潛能。
(二)模式集成
一是資源資產開發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集體閑置的建設用地、機動地、四荒地等資源,房屋、校舍、機械設備和公共服務設施設備等資產,以及集體興辦的廠房、倉儲設施、商業門面等,采取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方式開發利用,增加村集體收入,即發展“資源經濟”和“物業經濟”。這種發展模式具有操作簡單、收益穩定、市場風險較低、易于村民參與和監督等優勢。壺關縣集店鄉嶺東村作為移民搬遷村,搬遷后將集體山林、道路、村民舊居等資源折價400萬元入股鳳凰山莊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老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帶動村集體增收20萬元。屯留區麟絳鎮西街村投資4900余萬元建設西街商貿樓,租賃給浙江客都商貿集團,村集體每年可得租金355萬元。
二是居間服務創收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領創辦各類服務實體,為企業、合作社、個人提供農機作業、冷庫倉儲、產品加工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家政、物業等服務,以此來增加集體收入。目前主要包括兩類:生產托管類,為農戶提供耕、種、防、收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生活服務類,為村民提供保潔保安保育、加工銷售咨詢等日常服務。黎城縣黎侯鎮晉福村采用“1+6+N”托管模式(1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服務載體;6即提供全托管、半托管六個套餐服務;N即實現地塊N種作物輪作),托管服務由1個村擴大到11個村,服務農戶1130戶,托管面積由996畝擴大到1.1萬畝,集體年增收15萬元。襄垣縣侯堡鎮東周村為農貿市場提供環衛保潔和物業管理服務,集體年增收10萬元。
三是產業發展引領型。利用本地中藥材、小雜糧、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優勢,結合農村土地、山水、田園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等合作方式,發展種植、養殖、設施大棚、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等農業產業,開發農家樂、民宿、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增加村集體收入。潞城區史回鎮將產業相近的小常、樓后等8個村的300萬元閑散資金和200畝土地,打包入股建立食用菌產業園,村集體增收45萬元。沁縣牛寺鄉走馬嶺村,修復茶馬古道380米、紅色地道1600米,建設休閑度假村,增加集體收入30萬元。
四是抱團致富創新型。整合各類資源,引導村集體、企業、社會組織多方合作,打通融資、銷售、項目、人才對接通道,以強強聯合、以強帶弱、抱團取暖等方式,形成企業與村集體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格局,實現“1+1>2”的效果。潞城區黃牛蹄鄉股份經濟聯合總社、微子鎮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帶動30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種植1.9萬畝高粱,通過農資集中采購、農機調配使用,為農戶提供耕種防收等托管服務,有效降低勞作成本,畝均收益2000元。鄉鎮聯合社除留下10萬元生產基金外,其余收益全部按照高粱交易量和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所占股份返還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平均每個村集體增收125萬元,實現了大村帶小村、抱團共致富。
(三)效果集成
一是點燃干部激情。長治大力選拔年輕干部,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市縣分別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考核獎勵辦法》,考核結果實行“三掛鉤”:與縣鄉書記抓黨建促進基層治理成效掛鉤,與黨支部評先評優、評星定級掛鉤,與村干部崗位報酬掛鉤。特別是對工作不力、成效不明顯的縣鄉黨委書記實行“一票否優”,達到了“實干看得見、不干就出汗”的效果。黎城縣大膽使用培養潛力大、條件比較成熟的年輕干部,在全縣8個鎮建立人才服務驛站,鼓勵有志之士返鄉創業,選拔4名“85后”擔任鄉鎮黨政正職,配備29名35歲以下鄉鎮班子成員,全日制大學以上學歷班子成員28名,占比32%。襄垣縣設立村黨組織書記發展集體經濟獎,集體經濟收入新增5萬元以下的,獎勵當年增加經營性收入的5%,5萬元及以上的,獎勵當年增加經營性收入的10%,極大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二是增強干事本領。長治將提升發展經濟能力作為村“兩委”干部培訓的必修課,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行動,采取課堂教學、現場觀摩等方式,組織“領頭雁”培訓班、專項行動能力提升班、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等,幫助村干部學習先進發展理念。上黨區按照“五有三化”(有實訓場所、有課程教材、有師資隊伍、有經費保障、有考核機制,教材本土化、需求定制化、培訓調度化)標準,打造了東賈、西申、東掌、振興和長樂社區5個實訓基地,探索出“領導干部+黨校教師+鄉土人才+基地+案例”融合實訓模式,真正讓基層干部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三是營造趕超氛圍。長治依據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現狀等發展實際,將全市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為197個重點幫扶村、1487個整體推進村、752個先行示范村,編寫《百村百例》,推出一批集體經濟發展觀摩學習基地,其中全市有11個村入選省級案例,營造了學有標桿、做有示范、干有榜樣、趕有目標的濃厚氛圍。黎城縣確定了17個重點村、24個示范村先行先試,做出樣子、創出經驗、輻射帶動,113個同步推進村積極行動,努力實現建成一批重點村、壯大一批一般村、提升一批薄弱村的目的。
四是實現農民增收。在政策和模式的加持下,長治不斷拓寬農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根據長治市2016—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長治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11863元增加到2022年的19437元,增長了63.85%,年均增速8.5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從2016年的2.37降至2022年的2.12,低于2022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45的水平,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三、總結四大經驗,長治樣本有啟發
長治持續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強組織、搭架構、聚要素,探索了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這些成效主要得益于四個重要經驗。
(一)堅持黨建引領,人才是根本。強勁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優秀人才資源,是確保集體經濟依法依規運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先決條件。長治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圍繞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謀劃和實施集體經濟發展,整合政府幫扶資金、引入社會資本、聯合各類主體,發展村民、組織村民、帶領村民,不斷提高集體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建立健全人才選拔、使用工作制度,搭建溝通實踐平臺,充分利用“崗位大練兵”、現場觀摩會、知識競賽等方式,加強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支勝任本職崗位、認真履職盡責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二)強化內引外聯,聚力是方向。“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是打破要素流動壁壘、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優化農村營商環境、促進集體經濟健康運行的必備條件。長治堅持內引外聯,妥善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持續發揮政府“立規矩”“定標準”“抓實施”的優勢,破除束縛集體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集體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發揮協會中會員單位的人才、龍頭、品牌、資金、人脈優勢,幫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接社會資本、參股龍頭企業、共建農業產業園等,實現一體化服務、市場化運作、產業化引領、項目化推進、規范化發展;發揮平臺公司孵化龍頭企業、扶持優質項目的優勢,通過借款、參股、獎補、招股等方式,為集體經濟組織提供項目資金整合、包裝建設、法律咨詢、公司管理、電商服務、技能培訓等綜合服務,推動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三)激活集體意識,民主是關鍵。集體的力量來自成員的共同目標和團結協作,村集體的組織動員力、號召力和凝聚力在長治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運行機制健全的集體經濟組織和高度自治的成員群體共同喚醒了集體意識,催生了強大的集體榮譽感和使命感,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鉚足干勁,以村為業、以村為傲,因地制宜謀劃發展項目,探索發展新思路。集體成員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積極參與集體管理監督,通過入股、托管等方式與集體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集體尊重成員意志,成員尊重集體決策,兩者構建了緊密的榮譽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共商共治、同謀發展。
(四)堅持抱團共富,共享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共享是手段。抱團發展是突破資源約束、力量限制,順應時代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現實選擇。長治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聚焦縮小發展差距,堅持“先富幫后富,強村帶弱村”,探索建立村企聯手共建、弱村抱團聚力的發展格局,在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保障成員財產權益,實現集體與成員共享共富共榮。始終以“抱團發展、百花齊放”為切入點,主動打破農村地域、行業領域、行政隸屬等限制,因村制宜、化零為整,引導村莊圍繞農房盤活、產業聯結等方面,創新機制、互聯共建、資源共享,推動實現群體共富、城鄉共富、區域共富。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