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鄉村基層網格化治理研究
時間:2023-11-22 14:26:14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金 祎 字號:【

  鄉村是社會治理的末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方式,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對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意義重大。網格化治理是對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應用,能夠更好地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是服務并解決群眾需求“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近年來,福建省三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鄉村網格化治理模式,網格化治理的應用場景從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在鄉村各項公益事業和公共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已成為鄉村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筆者以福建省三明市開善鄉為例,通過個案經驗的深描,來審視當前鄉村治理轉型過程中各種治理工具的基層適配問題,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分析當前存在不足,探討加強和改進的措施,以便在實踐中提高鄉村基層治理效能。

  一、三明市開展鄉村基層網格化治理的探索實踐

  開善鄉地處三明市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下轄10個建制村,人口總數 8236人,轄區總面積1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9萬畝,山林面積17.9萬畝。近年來,開善鄉以黨建為引領,推行基層網格化管理,堅持因地制宜,統籌全鄉優勢資源,持續抓好安全生產、糾紛調處、環境治理。開善鄉依托10個行政村,構建了以1個核心點帶動10個分支點、輻射83個村民小組的網格化管理體系。網格成員除掛村鄉干部、村“兩委”成員外,還有派出所人員、衛生院人員、社會志愿者、村民小組長、農村黨員,建立起“鄉—村—小組—戶”的四級聯動引導模式,形成了“一個人帶動十幾個人、再動員幾百個人”的網格化工作格局,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到每個網格。

  開善鄉通過網格將繁重復雜的鄉村事務自上而下分解落實,激活鄉村治理機制,全面提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成效。

  (一)全力保障各項安全生產。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屬地責任,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以“四級網格督導”為核心構建網格化監管體系,結合實際建立了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消防、景區和非景區景點等10類網格,組建了擁有120人的網格員隊伍,將各網格內安全主體細化掛包至各級網格督導員,明確工作責任,強化制度管理,堅持以月度會、碰頭會等形式,定期組織開展會商研判,分析梳理存在的問題和改進辦法,確保各項安全隱患問題按時整改完成。拓展原有網格督導員人員構成,將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綜治協管員、生態管護隊等統籌納入網格體系,由村級督導延伸至分片督導,破解安全生產責任“最后一米”落實不到位難題,2022年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檢查100余次,共排查安全隱患65處,全部完成整改銷號。在實行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后,開善鄉連續2年獲得安全生產工作考評全縣第一,全鄉應急管理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二)化解鄉村日常矛盾糾紛。充分發揮村級網格前哨作用,村“兩委”干部承擔本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由組長決定矛盾糾紛是否上報到上一級網格鄉站所,同時還負責涉穩風險排控,特別是林地、宅基地、鄰里關系、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排查,做到早發現、早介入,將矛盾化解在家門口。據統計,2022年村級網格員共排查調處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其他糾紛等糾紛186起。以村級網格為基礎,鄉級網格即各站所和掛包村領導引領黨員、志愿者積極主動參與鄉村平安宣傳、社區治理、綜治維穩、民生建設等基礎事務,2022年開展法治服務宣傳60余場,服務群眾36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5500余份,在入戶宣傳和走訪中全面掌握實情,有效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構建起鄉村網格化治理長效機制,切實增強群眾安全感、獲得感。

  (三)改善生態環境管護質量。秉承“大生態大環保”理念,實行“多長合一”,即整合河道專管員、道路專管員、環保網格員、護林員、土地協管員和污水處理管護員等“六大員”,建立生態綜合管護網格員隊伍。網格隊員通過手機程序定位上崗打卡,實行“集中辦公、統一管理、協調互助”,對全鄉10個網格內的道路綠化、環境衛生和河道管理等情況進行常態化巡查,將每次巡查問題清單反饋相關站所和各村。生態綜合管護隊聯合鄉紀委開展一月一次網格督導環境落實情況督查行動,逐村了解環境問題整改情況,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站所或個人進行全鄉通報,并將督查結果納入年終考評。今年以來,開善鄉生態綜合管護隊開展巡查3742次,上報事件1410件,生態網格綜合管護有效解決了問題發現不及時、站所綜合環境事件處置職責不清、網絡多頭巡查資源不共享等問題,提升了生態環境綜合管護實效。

  (四)提升服務群眾能力水平。依托鄉村87個網格工作群,在全鄉每戶村民至少一人入群的基礎上,實行“點單式”服務,村黨支部書記為群里的網格長,群眾將問題、建議發到網格微信群里,各村黨支部書記收集并及時進行回應,打造“群眾點單、網格長派單、網格員接單”的全鏈條工作機制。網格長將落實群眾反饋問題和意見情況按月在群內進行通報,由大眾進行評價,對群眾反響差的再跟蹤再落實,確實難以解決的問題做好解釋工作。構建鄉村網格化“點單”服務新模式,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重點做好147戶脫貧戶后續跟蹤幫扶工作,解決民生實事200余件,新建“長者食堂”1個,改造農村幸福院6個,切實做到把服務送到群眾的家門口,送到轄區群眾的心坎上,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二、鄉村基層網格化治理的現實阻梗

  (一)信息網格管理有難度。從調研情況看,開善鄉各村微信網格劃分標準差異較大,從22~110戶不等劃分網格,各村網格大多以原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單位劃分。農村留守老年人多,智能機普及度還不夠高,微信網格群納入度不夠,工作需要“線上+線下”重復開展。內容也主要以政策宣傳等為主,群眾參與度不夠,網格治理作用還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

  (二)工作運行機制不順暢。開善鄉鄉村基層網格化治理體系已初步形成,但從一年多的實踐來看,工作運行機制還不夠完善,例如有的網格長職能界限不清,上級指派任務網格照單全收,導致網格員任務繁重;有的網格員履職能力不足,數據采集上報、事件處置流轉、事項報結反饋等環節還存在不規范、不系統、不通暢的問題;群眾對網格化治理接受度還不高,遇到問題習慣于找鄉政府,沒有通過網格逐級上報;工作的系統性、協同性不強,問題處置上還沒有形成合力。

  (三)隊伍保障機制待完善。開善鄉現有村級網格員均為兼職,多由村“兩委”干部、村民小組長、熱心群眾等兼任,而鄉級很多事務都在使用網格化管理,村級網格員普遍反映精力、人手不足,工作應接不暇,無法抽出精力抓好網格工作。村級網格員隊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中青年網格員較少,隊伍管理松弛,另外網格員無補貼,內生動力不足,職業認同感不強,影響工作開展實效。

  三、基層網格化治理的優化路徑

  (一)深化黨建引領網格治理。黨建引領網格既包括政治方向的引領,也包括社會動員、資源整合的功能。要始終堅持黨委對鄉村網格化治理的領導,加強村黨支部書記和黨員“上網”管理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關鍵作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要鼓勵老黨員繼續發揮余熱,加強對年輕黨員的業務能力培訓和專業指導,要經常性深入農戶家中,當好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宣講員,特別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老年人、兒童的線下關懷,解決實際困難,堅持以精細化管理促進農村網格化治理水平提升。

  (二)科學合理規范網格設置。健全以鄉級為中樞、村級為主體、各小組為具體實施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由鄉黨委平安建設領導小組統籌領導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綜治辦具體負責,按照“全域覆蓋、分類劃分、規模適度、動態調整”原則,劃分“綜合網格”和“專屬網格”。工作有特殊要求的建立“專屬網格”,無特殊要求的全部編入“綜合網格”。組建微信網格群時,要兼顧有利于管理和工作量均衡原則,相鄰相近的村民小組或同姓的自然村視情況整合。進入網格的行政管理事項和信息采集事項,須向綜治辦遞交申請,由鄉黨委平安建設領導小組審批,并明確納入標準和程序。

  (三)探索創新高效運行機制。完善“網格長+網格員”的履職機制,以標準化、規范化、長效化網格管理為目標,明確鄉村網格下的網格長和網格員的人員構成和職責分工,由點及面全方位開展網格化管理。加強對網格長、網格員的培訓,嚴格實行分片包干,增強網格員的責任意識和群眾的歸屬感,有問題及時反饋到網格。建立約束管理機制,嚴格落實每周下村工作日等制度,讓干部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入組入戶、與群眾面對面溝通交流中,傾聽訴求、排憂解難,把問題解決在一線,把矛盾化解在一線,與群眾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完善聯系服務、公示公開、工作例會、巡查走訪、報告反饋、分級處置等基本工作制度,定期匯總各級網格工作落實情況,以通報公示形式,不定期召開網格會議,逐級傳導壓力,及時表彰先進網格員,并形成長效機制,確保網格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行。

  (四)切實完善人員保障機制。拓展網格員吸收渠道,合理設置專職及兼職網格員,專職網格員從年輕“兩委”干部、各類協理人員、小組長中選任,兼職網格員從黨員中心戶、熱心群眾、退休人員、各類志愿者等群體招募,并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給予網格員一定補助。充分發動民政、人社、應急、消防、信訪、住建、衛健、市場監督、司法等相關職能部門將執法、服務力量下沉,作為鄉村網格指導員的補充。同時,發動村民參與到社會基層治理中,吸引返鄉創業人員和農村新鄉賢參與到農村治理,提升村民對網格治理的認同感和參與度,推動網格資源匯聚。

  (作者單位:中共三明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劉天承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