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基層基礎、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積極探索推廣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進一步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拓展共同富裕渠道。2022年,全區29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其中,超50萬元的村有131個,超100萬元的村有56個。
一、主要做法
堅持區級統籌,推動政策下沉。建立“區級統籌、鎮街謀劃、村抓落地”的工作推進機制。一是統籌謀劃。區里多次召開會議,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作出安排部署,并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二是統籌要素。區委組織部、財政局、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等部門聯合發力,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推動政策、資源、資金、人才下沉到鎮村一線,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三是統籌制度。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提供8種路徑指導,實行村集體經濟項目臺賬化管理,強化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一村一策”指導制定集體經濟增收方案。
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共富力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支部+公司+農戶”“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等形式,發展產業項目,持續增加村集體收入。一是建設區域黨建共同體。在推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基礎上,依托鄉村組織振興示范片區和各鎮(街道)特色產業,把不同領域的各類黨組織有機聯結,成立“興村富民”鄉村振興黨建聯盟50個,推動資源共享、協同共治、產業共興。二是育好集體經濟發展領頭雁。舉辦“頭雁領航”系列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常態化組織高素質農民培育,加速培育壯大適應產業發展、鄉村建設急需的高素質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和農民隊伍,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三是激活競相發展一池水。出臺《兗州區村級黨組織書記績效考核實施方案(試行)》,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效顯著的村給予獎勵。
堅持多方聯動,奏響振興合唱。開展“國企聯片、民企聯村”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推動10家央企、國企與8個鎮(街)結成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對子,100家民營企業與100個村結成鄉村振興示范村對子。活動開展以來,共帶動村集體增收286萬元,培育技術能手1645人,吸收就業3842人。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工作,將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工作納入全區鄉村人才振興重點工作項目,成立服務專班,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創新引才、用才、育才體制機制,整合各類資源,推動鄉村振興合伙人工作發展。截至目前,發布招募令92條,吸引合伙人23名,落地項目23個,其中近億元項目2個,帶動就業3854人,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28萬元。
二、典型路徑
強村帶動片區共建模式。新兗鎮牛樓村搶抓泗河綠色發展帶重點建設和泗河全域開發整治機遇,挖掘內在資源,盤活閑散土地,推動旅游景區、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三區共建,相繼建成花海彩田、牛樓小鎮等農旅項目,成功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2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80萬元,帶動100余名村民就業。以牛樓村建設發展為引領,帶動周邊村莊連片發展,打造牛樓小鎮田園綜合體,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公司化運作”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00多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萬元。
支部引領黨建聯盟模式。漕河鎮管口新村堅持黨建引領,以合作社產業聯盟為抓手,示范帶動周邊9個村莊,打造優質小麥育種基地和優質商品糧繁育基地。爭取各類項目資金5400余萬元,建成特色種植、農機服務等10個項目,探索出項目實施、作物種植、農資采購、農技指導、全程服務、產品銷售、資金籌措的“七個統一”運作模式,走出了一條黨建統領合作社聯盟、群眾共建共享發展成果的鄉村振興“管口路徑”,聯盟各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30萬元。
無中生有特色種養模式。大安鎮后官莊片區按照“按揭農業”模式建設肉牛養殖項目,農戶可從銀行獲得優惠貸款來租賃村集體建成的肉牛養殖棚(房)養殖肉牛,只需少量投入就能享受到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紅利,村集體通過統一提供肉牛優良品種、疫病防治、市場銷售等服務,增收超過20萬元,村民每年人均純收入增長超過5000元。新驛鎮東三村利用扶貧產業項目資金建設蘑菇種植大棚,村集體增收30萬元左右。
聯盟統領深入挖潛模式。小孟鎮探索實施“農村閑置宅院盤活利用工程”,成立“食用菌種植產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盟”,利用閑置宅院發展食用菌產業,盤活閑置宅院20余處、閑置大棚2處,帶動50余名困難群眾就近就業,增加村集體收入300余萬元。
放大優勢村企共贏模式。新兗鎮武村立足緊鄰兗州工業園區優勢,在閑置宅基地上規劃建設小微企業產業園,建設16套標準化廠房及配套辦公區域,目前已吸引5家預制菜企業入駐,2022年為村集體增收150萬元,帶動就業160人。全部建成后村集體預計可增收550萬元。
盤活資產資源增效模式。酒仙橋街道付家樓村開展“三資”清理和鐵路沿線治理工作,從村民手中一次性收回村集體50余畝林地進行復墾,規劃建設集花卉市場、種植基地、電商銷售于一體的花卉種植及盆景設計基地,帶動村內閑散勞動力、貧困戶36人創業增收;利用閑置宅院打造幸福小院民俗村莊,先后吸引傅星伯藝術館等3家餐飲、住宿、文化寫作項目入駐。新兗鎮小馬青村盤活7處閑置資產,出租給中天鋼構等公司,增加村集體收入30余萬元。
“三資”管理規范增收模式。顏店鎮史家村利用兩年時間,按照“實事求是、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原則,對集體“三資”進行了全面清理,清收集體耕地330畝、坑塘60畝、閑散地50畝,收繳拖欠土地承包費34萬元,規范土地承包合同47份,補繳承包費34萬元。在此基礎上,投資建設占地100余畝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8個,種植火龍果、草莓、番茄等時令果蔬,2022年實現村集體收入58萬元。
三、存在問題
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目前兗州區農業發展主要還是以傳統大田糧食種植為主,生產經營具有較強的分散性,部分村級黨員干部對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農業生產理念認識還不夠深入,缺乏集中生產經營和銷售意識,導致全區產品相對單一、總量較小,生產主體與市場銜接不足,農業產業化進程、標準化水平相對不高。
鄉村人才支撐不足。目前,兗州區在家務農人口大多數在55歲以上,現有農村年輕人愛農業、懂農業的較少,隨著時間推移,“誰來種田”的問題可能越來越棘手。本地能人帶動效應不足、農技服務隊伍力量薄弱、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合理,成為制約培育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的瓶頸。
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突出。新型經營主體缺乏統一組織、體量過小以及競爭力不足的現實,致使其對上爭取資金的力度和能力不足,資金渠道來源過于狹窄,農民自籌資金發展現代農業的內生動力不夠,再加上社會資金、金融支持的參與度有限,使得鄉村產業振興資金不足。目前,資產資源發包收入是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但不少村在二輪延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實行了分田到戶、林權承包到戶,沒有給集體留下資源資產,出現了“分田到戶、集體空肚”現象。
四、對策建議
建強頭雁隊伍。“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興村富民過程中,村級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不可或缺,只有發揮好村黨組織作用,才能更好地將土地資源、人力資源、政策信息等發展要素融合,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實現村集體和村民“雙受益”。因此,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單是解決“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組織力”的問題。要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努力提高村干部素質,提升“帶頭人”發展經濟的能力。在選拔任用上,嚴格執行區級備案管理制度,將致富帶富能力、實績和潛力作為一項重要條件,對于思路不清、能力不足、作風不硬的村黨支部書記要及時進行調整,真正選拔任用素質好、能力強、敢擔當、愿干事的優秀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要鼓勵村干部大膽探索發展路子,引導和支持他們到先進地區學習經驗、開闊眼界,積極尋求適合本地發展的方法模式和產業項目。要大力引進本土在外成功人士、專業技術人才回鄉創業,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并在政策、環境、后勤上給予保障,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找準增收途徑。實現村集體收入穩定增長,關鍵是選對方向、找準路子。要堅持“一村一策”,逐村“會診開方”,制定工作措施和實施方案,明確增收路徑和增收目標。臨城靠廠的村要利用好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物流、物業服務等第三產業,自主或合作開發沿街門頭、停車場、農貿市場、商貿服務中心等經營場所,進行租賃經營。位置偏遠的村要發揮土地優勢,做活土地文章,深入挖掘利用各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要充分發揮強村帶動作用,開展好強村、弱村黨組織書記“雙向掛職”工作,實現以強帶弱、以大帶小、共同發展。要做活土地文章,開展農村“三資”清理重點問題回頭看,及時徹底清理以往不合規不合法的合同,確保做到應清盡清。積極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房屋,推廣小孟鎮“黨建引領+聯盟聚力+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牌”,把“閑空地”變成“聚寶盆”。
用好政策資源。統籌組織、農業、畜牧、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扶持政策,集中向集體經濟發展傾斜。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企業、服務組織等經濟組織,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情況下,各類惠農支農項目資金優先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對各類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在執行規定程序的同時,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給村級組織實施,增加村集體服務性收入。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獨立申報項目,通過競爭立項方式將資金分配到鎮、村組織實施。要用好下派幫扶力量,積極對接“萬村共富”行動,認真研究有哪些政策、哪些項目,積極對上協調對接,發展增收致富項目,借助下派力量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
完善保障機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必須積極行動,齊心協力、齊抓共管。要堅持并完善“區級統籌、鎮街謀劃、村抓落地”的工作推進機制,把黨員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組織部門及農業農村部門要發揮好牽頭抓總作用,做好組織實施、督導調度、推進落實等工作。鎮街要履行主體責任,指導各村把工作做好。要用好正向激勵機制,對于村集體經濟發展好、工作成效顯著的村和村黨支部書記,給予一定物質獎勵。細化《兗州區村級黨組織書記績效考核實施方案(試行)》,讓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積累增加相掛鉤,激發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上的主觀能動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兗州區興隆莊街道辦事處、兗州區小孟鎮人民政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