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貧困片區產業扶貧試點示范項目”(簡稱“世行六期項目”)是在我國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實施的,通過扶持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戶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收入、全面助推鄉村振興的全球最大規模的合作社扶貧項目。自2015年實施以來,項目獲得世界銀行貸款2.95億美元,支持貴州、四川、甘肅欠發達地區組建404個合作社,帶動83224戶農戶走向共同富裕。研究貴州省“世行六期項目”合作社項目實施情況,可以看出,通過合作社發展高效、生態、高附加值產業,促進片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生態環境優化和農戶可持續增收,表明合作社在促進欠發達地區推進鄉村振興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貴州省實施合作社項目的主要措施
加強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引導。項目區大多是不具備區位優勢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思想觀念比較保守,加上缺乏經濟實力支撐,推動產業發展缺乏方向,因此,政府扶持和引導顯得極為重要。為保障項目規范管理與有序實施,國家鄉村振興局和貴州省鄉村振興局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負責制定項目建設方針、政策,審批項目規劃,對合作社的經營目標、治理機制、經營模式、環境評估和資產管理等作出了明確要求,幫助項目合作社制定投資計劃書,選擇發展方向,保障了項目合作社能夠按規劃分步驟穩步發展。
組建專業幫扶隊伍。項目區建立了合作社輔導員制度,聘任本地學歷高又有農村生活經驗的青年人作為輔導員,專職負責協助合作社建立現代管理制度、財務制度,指導合作社按要求完成產業發展、制度建設等方面工作,既確保了合作社在發展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得到解決,也為農村培育了一批了解合作社的優秀“三農”工作隊伍。另外,項目區委托4家咨詢機構對5個縣40家合作社開展了調研,并根據發展現狀編制商業計劃書,邀請專家對編制完成的商業計劃書進行評審,指導第三方機構反復修改完善,為合作社下一步發展提供了指導。
建立全過程項目管理制度。“世行六期項目”建立了國際通行的項目管理制度,通過規范項目投資、項目實施和項目評估,要求項目合作社嚴格實行項目資金報賬制與審計制、物資采購與工程招投標制度,規范了資金管理程序,讓參與各方明確了項目方向和進度,顯著提升了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
完善財務制度。項目管理部門在合作社建立過程中,以財務管理為切入點,要求合作社在建立合理股權結構基礎之上,不斷加強財務制度建設,完善民主決策機制,制定合理、公開、透明的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確保社員受益。采取二級賬戶管理模式,定期通過第三方審計部門對合作社資產運營、資金管理進行評估,并對收支情況、民主管理制度等存在的問題提出改正建議,助力項目順利實施和健康發展。
構建多種利益聯結方式。“世行六期項目”提出了以“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為主,多種組織方式并舉的發展思路。各地涌現了“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和股份合作等不同組織形式的利益聯結方式,增強了項目合作社與成員聯系。
發展“全產業鏈”。在項目思路設計上,引導合作社發展多環節、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業務。如習水縣的一些項目合作社建立聯合社,研發加工產品,還有部分項目合作社開設直營店、借助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代表廣大成員與大型超市簽訂長期合約,保障農產品的銷路。
堅持市場為導向。鑒于貴州各地產業發展處于不同階段,“世行六期項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嚴格按照“產業發展規劃設計邏輯框架”標準,結合區域優勢,廣泛聽取社員意見,選擇符合山地特色的產業編制投資計劃書。在產業發展初期,鼓勵貧困戶入社擴大產業規模,要求項目合作社通過向產前環節拓展,為成員提供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提供技術指導和統一提供優質種苗畜種等服務。在產業發展中期,鼓勵合作社提質增效,統一制定生產流程,統一提供產中技術指導和田間地頭指導,統一為成員進行生產臺賬記錄等服務。在產業發展成熟期,鼓勵項目合作社向產后環節延伸,主要包括建立品牌,開展農產品的收購、貯存、加工、流通和銷售等服務。
嚴選合作社帶頭人。“世行六期項目”要求領辦人必須具備一定實力和奉獻精神。因此,項目區在組建合作社時,采取“公開選拔+鄉鎮推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理事長,篩選出能力較強、充滿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或能人當理事長,保證了合作社的運行效率。在項目實施之后,注重對帶頭人的培養培訓,并在股權設計上突出考慮和體現領辦人的貢獻,通過股權設計激發領辦人參與項目的積極性。
強化各項培訓。項目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設置了為理事長和成員提供包括合作社管理、農業科技在內的培訓預算。據調研顯示,大部分項目合作社通過培訓講座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專家根據合作社經營的項目、實際生產的需要和農時的特點,向合作社成員傳授新技術、新信息、新成果,增強了成員科技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了適應市場經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二、合作社促進了貧困地區鄉村振興
顯著增加了貧困地區農戶收入。“世行六期項目”在貴州建成并正常運營合作社40個,其中盈利合作社24個,占合作社總數的60%。通過提供供銷、就業崗位等服務,直接受益農戶數量21.1萬人。截至2021年,帶動農戶人均增收19544元;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25971.6元,較非成員貧困戶增收近1.9萬元。
鞏固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項目合作社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幫助所在村村集體平均增收16.7萬元,增加就業機會137.4人次。“世行六期項目”促進合作社成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載體,并形成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聯合開發合作社等多種組織形式。
起到了示范作用。貴州“世行六期項目”40個項目合作社之中有40%獲得了各級示范社稱號,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6個和市縣級9個。另有1個合作社獲得省級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截至2022年4月,有19個合作社獲得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占項目合作社總數的47.5%。
推動了產業發展。 項目實施解決了貧困地區土地碎片化問題,聚集農村資源,形成利益共同體進而實現規模經營。截至2022年,社均成員達到206人,提高了鄉村產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了鄉村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提供了人才資源。“世行六期項目”累計對項目辦負責人、合作社輔導員、財務人員和農民開展了48971次培訓,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部分項目合作社由村集體領辦,形成了“黨建+”模式,調動了村“兩委”干部、村里能人和貧困群眾三方積極性,讓分散的農戶成為利益相關的共同體,讓鄉村黨員干部得到了充分歷練,促進了黨員干部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推進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促進合作社發展的政策體系。鑒于合作社在鄉村振興中的特殊作用,有必要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聘請第三方,根據貴州省三農實際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就合作社類型、合作社管理制度、聯農帶農惠農機制、各級政府責任、風險預防、審計監管、合作社理事長選擇、輔導員制度和世行項目合作社資產管理等有關合作社發展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提出具體的方法和措施,完善政策體系。
(二)完善合作社專門服務體系。一是建議在縣級組建合作社服務中心,負責引導各類主體和農戶組建合作社,參與縣內主導或支柱產業建設;負責幫扶資金支持合作社的審核;負責組織合作社強制審計;對合作社運營管理、分配制度、財務管理進行監管。同時,為農民合作社培訓、財務管理、產業發展、制度建設等方面提供服務。二是建立合作社產供銷對接平臺,完善產品產銷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助力農產品高價值銷售。促進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與國內外市場的及時有效對接,全面助力農產品交易的順暢高效進行。
(三)制定促進鄉村產業三產融合發展政策。一是樹立全產業鏈發展理念。鼓勵合作社因地制宜推動產業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增加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發展電子商務,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二是拓展產業鏈寬度。鼓勵合作社充分依托本地自然、文化資源等,發展特色加工、生態和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產業鏈橫向融合發展。鼓勵合作社以特色景觀為基礎,將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轉化為旅游資源。三是發展聯合社。鼓勵同行業合作社進行聯合,整合形成集良種繁育、生產、加工、品牌創立、物流運輸、市場營銷及電子商務等于一體的聯合社,發展農產品全產業鏈。
(四)加強合作社財政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優先支持項目合作社可持續發展。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規定,將項目合作社納入完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將其作為項目儲備,優先備選;允許其他幫扶資金投入合作社。二是完善農業經營主體信用管理體系。創新信用管理體系,充分考慮合作社的特點,科學制定信用評級指標,適當降低合作社財務指標比重,注重考察主體的示范影響;拓寬有效擔保抵押物范圍,破解流動資金不足困境,實現合作社可持續發展。三是出臺貸款融資等優惠政策。鼓勵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將實力強、信用好的合作社參照中小企業管理,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貸額度;允許將成員入股的資金或牲畜,以及合作社房產、農機具等固定資產作質押,申請貸款,并適當延長貸款期限。
(五)創新合作社農業保險制度。一是鼓勵因地制宜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出臺針對貴州特色農產品的保費補貼新政策、新模式,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逐步拓展農業保險內涵,將影響面大、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深加工等二三產業納入農業保險政策體系,明確保險責任和范圍,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產業快速發展。二是加強保險產品創新。在保障基本災害險的基礎上,積極推廣價格保險、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保險+期貨”等新型保險產品,不斷豐富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減少風險對產業及合作社的負面影響。
(六)強化合作社人才智力支持系統。一是建立常態化人才培訓機制。繼續完善合作社帶頭人培養制度,通過市場化方式公開選拔合作社帶頭人;實施外部引才策略,大力吸引新農人返鄉創業,鼓勵支持大中專畢業生以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等方式加入農民合作社。二是完善技術培訓體系。深入分析農村職業經理人與管理人才的育成環境,健全人才培訓體系,為農村產業組織規劃、生產運營指揮、資產和財務管理以及各種社會資源配置協調等工作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貴州省鄉村振興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