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湖南省龍山縣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扎實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期,記者走進龍山,看龍山如何繪就山區振興新畫卷。
在湖南果樂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龍山縣石牌鎮上母村村民侯春梅一邊挑選百合,一邊對記者說:“在這里,80歲的老人也能來干活,一天能賺幾十元。”一旁,50多位村民在忙碌地挑選百合、剝百合,其中不乏老人的身影。
在山腳下的紅巖溪鎮毛壩村,干凈整潔的柏油路直通每家每戶,55歲的村民彭吉恒笑著說:“我們這里環境比城市還好,空氣要更清新。現在就盼著把村里的籃球場鋪上塑膠了。”
在一腳踏三省的桂塘鎮,記者看到今年的調解記錄本只寫了幾頁,桂塘鎮政法委員胡春燕介紹:“以前,鎮綜治中心的電話都被打爆,現在推行‘抓三級定三責’工作法,矛盾基本化解在村里,鎮上‘調解生意冷清’,這兩天正商量著下村轉轉。”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位于武陵山區腹地,地處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近年來,龍山縣在國家及省、州多個部門的幫扶下,不僅本土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村莊面貌也煥然一新,村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近日,記者走進這里,探尋龍山快速發展背后的強大支撐。
強筋骨
產業發展有訣竅
開車一進石牌鎮,路邊一座座漂亮的樓房不由得引人注目。“這兩年卷丹百合的價格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農民種百合一畝地純收益要上萬元。”龍山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賈高順說。龍山百合是龍山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見證者”,也是當地農民群眾的“致富果”。
龍山縣是全國卷丹百合之鄉。百合種植面積達10萬畝,輻射13個鄉(鎮、街道)4萬戶農戶,百合加工企業、合作社共126家,以鮮果為主的54家,干片加工的63家,百合面條生產企業5家,百合飲料生產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
然而,龍山百合產業發展并非一蹴而就。果樂公司總經理張光昭稱,上到老村支書父親,下到在廠子幫忙的兒子兒媳,三代都有個“百合夢”。他對記者講:“龍山百合也曾因盲目擴種而遭遇價格低迷。”為規范發展,龍山縣在1998年成立百合產業建設辦公室,參與了龍山百合省級地方標準的制定,陸續在栽培技術標準、改良品種、加工標準、克服輪作障礙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成效。龍山百合也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并入選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多次在各級農交會、農博會上獲獎。
牌子越來越響,不僅種百合的嘗到了甜頭,留守老人、婦女也跟著受了益。百合從種到收都需要大量人工,尤其是7月初到10月末的采收季。80歲的李生龍指著耳朵說:“我耳朵雖然聾,但不耽誤干活。”他告訴記者,老伴剝百合更麻利,兩個人加起來一天能賺約200元,這一季下來能有2萬元收入。“這個年紀到外面打工都找不到活兒,多虧了百合產業。”李生龍笑瞇瞇地說。
更好帶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是深山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一道必答題。在龍山,不僅百合產業的聯農帶農機制比較健全,茶產業亦是如此。
走在毛壩村旁的河邊小路,村黨支部書記劉應科指著河對面一壟壟整齊的茶樹介紹:“這是村里和天一茶業有限公司合作的部分茶園。”從2018年起,毛壩村利用與同鎮的肖家坪村地域相鄰、資源相近、產業相似的有利情況,聯動發展茶葉產業,由天一茶業公司牽頭,采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組建經濟聯合體,抱團發展集體經濟,最大限度地在茶園管理、產品銷售、勞動就業等方面為茶農和脫貧戶提供服務。
70歲的周德建是毛壩村的老支書,家里也種了6畝茶,他笑著說:“70%的村民都在天一公司務工,六七十歲的老把式也能通過采茶一天賺百八十元。”
不光是制茶,天一公司還致力于發展茶旅融合。走上公司的觀景高臺,順著董事長向明海的手指方向望去,烏龍山茶園和周邊的樹恰好構成了一片茶葉的形狀,葉脈清晰,與旁邊的小河相映成趣。目前,烏龍山茶園已成為五彩湘茶研學線路的主題茶園,以及“神秘湘西·秘境龍山”旅游線路的精品景點,每年吸引萬余名游客前來游玩。
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不僅有外來幫扶的支持、當地政府選擇的智慧,也有山區農民的吃苦耐勞精神。當地青壯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村的大多是老人、婦女,但不管是半夜3點起來采挖百合,還是三伏天冒汗給茶園除草,對他們來說,在家門口有活兒干打心眼里高興。
細梳妝
扮靚鄉村有“面”有“里”
清晨踏過毛壩大橋,水流聲在耳畔,霧氣朦朧中一棟棟樓院隱約在山間,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我們村是2021年評上的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劉應科自豪地對記者說。
推門走進彭吉恒家,不僅客廳收拾得利落,就連衛生間也十分整潔。“全村進行了改廁,家家都修建了三格式化糞池。”彭吉恒說,“修了新廁所,兒女回來更高興了,習慣也從‘將就’變成了‘講究’。”
柏油馬路旁,原本的排水溝被修整后種上花草,荒廢的豬圈、垃圾堆放處都進行了整理,或是劃了停車位,或是成了小菜園,護院的矮土坡變為修葺整齊的石墻。漫步村間,不僅垃圾看不到,雜草落葉也不見。在劉應科眼里,像經營家庭一樣,村莊也要細心經營。毛壩村的改變是這些年龍山縣鄉村建設的縮影。
近年來,龍山縣立足實際,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399個村(社區)實現了飲水安全、供電平穩、道路通達,完成3108戶農村戶廁改(新)建任務。創建州級的最美集鎮6個、最美村寨14個、最美河庫1個、最美生態公路75公里、最美農家2089戶。
紅巖溪鎮頭車村大字溝古寨就是其中之一。在這里,傳統土家吊腳樓被保護性修繕,不僅居住環境改善了,村民還吃上了“旅游飯”,經營民宿、賣土特產讓農戶“口袋鼓鼓”。
無獨有偶。興隆街道尖巖村把尖巖山的裂紋酷似甲骨文“文”字的特征,打造“崇文尖巖”品牌,探索出了一條文旅發展路。
村莊建設和維護的主力軍是本地工匠。彭吉恒主動承擔了毛壩景觀燈、路燈的管護,大字溝古寨的修葺也是附近村民出工。近年來,龍山縣加強鄉村建設工匠培育管理,積極培訓鄉村建設帶頭工匠,讓“土師傅”變成了新時代“巧工匠”。
硬件提升了,精神需求的滿足也要與時俱進。“黨的二十大,前進的燈塔,中國式的現代化,邁開新步伐。”湘西自治州三棒鼓藝術團的李有為把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感想寫進了土家族的“三棒鼓”表演,并送戲入村,受到了農民群眾的一致歡迎。
8月,2024年湘鄂渝三省(市)邊區夏季籃球文化節在桂塘鎮結束。提起籃球賽的盛況,胡春燕對記者說:“主賽場得有5000人,觀看網絡直播的人數也不少,旅店、飯店都爆滿。”桂塘鎮籃球文化源遠流長,農民愛籃球、懂籃球,籃球隊里父子兵上陣都不稀奇。不只如此,每年正月初一,鎮里會舉辦春節農民運動會,周邊鎮村也要相聚一起打籃球賽。據了解,這樣的農民運動會已經舉辦40多年了。“我們這里是村村有球場,組組有球隊,農民不打牌更愛打球。”胡春燕笑稱。
談起村子的變化,多位農民向記者表示,還有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過年時比以前更熱鬧了。龍山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余宇航說:“春節期間外出務工的回來了,村里的小汽車都擺不開。”
修內功
鍛造治理“生力軍”
在茅坪鄉茶園坪村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田志濤拿出了一份一周工作預案明細:“其實這種模式已經有20多年了,以前沒有系統總結過,現在歸納成‘三單五制’工作法,思路更清晰了。”
龍山縣“三單五制”工作法主要聚焦增強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注重建強村級黨組織和村級主干隊伍,針對建強村級黨組織制定了目標、權責、實績三項清單,激勵村級干部想作為、會作為、爭作為;針對提能村級主干隊伍推行了聯審、幫帶、預安、考評、調整五項制度,強化政治、專業、精準、實效、約束五種導向。該工作法入選全國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
村里想干事,村黨支部書記這個“頭雁”是關鍵。龍山縣積極回引常年在外做生意、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優秀黨員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田志濤就是其中之一。
“原來茶園坪的矛盾比較多,現在是最和諧的村。近期新修桑龍高速茅坪樞紐占地,涉及幾個村,鄉里在茶園坪花的精力最少。”茅坪鄉鄉長孫本鍵講,主要得益于村“兩委”班子能干。發現矛盾,鄰長、片長、村支書第一時間介入,首先明確是否侵害了農民利益,調解時也堅持公平公正,讓村民信服。
田志濤介紹,盡管村“兩委”班子團結,大事小事都經常商量,他也遇到過難調解的事。村里的教師和鄰居因地塊發生了糾紛,卻不認可調查的結果。“老師也教過我,不得已我把老師請到了村委會,讓老師坐我的辦公桌旁,我坐他的位子,問換位的他該怎么辦。”田志濤講,最終糾紛得到了妥善解決。
涉農無小事,稍有不慎可能轉化為其他矛盾糾紛。近年來,龍山縣逐步摸索出一套扎根本土的矛盾調處方式,被總結為“抓三級定三責”聯動解紛工作法,龍山入選了中央政法委公布的104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
“抓三級定三責”聯動解紛工作法,即村級矛盾三天必調、必調三次;鄉(鎮、街道)級矛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突發性、疑難復雜或鄉(鎮、街道)級上報的重大矛盾糾紛,以縣綜治中心為平臺,由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牽頭,縣、鄉、村三級力量共同調處。
在華塘街道官渡社區,社區黨支部書記向梨花打開手機微信小程序,詳細介紹了矛盾調解的每一步程序。她表示,第一時間發現糾紛是關鍵,網格長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決定著能否守住“第一道防線”。
向梨花使用的小程序是今年龍山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推廣的。今年6月,矛調中心從臨時機構轉為縣委政法委管理的全額撥款單位,設立了網格化管理、律師服務、矛盾糾紛受理、矛盾糾紛指揮、應急調處、吳良佑調解室等10個業務平臺,形成“一站式受理,一平臺調度,全鏈條化解”運行機制,村里的事兒有了更結實的兜底。今年以來,全縣共受理各類矛盾糾紛1872件,調處成功1761件,調處成功率94.07%。
在“抓三級定三責”的基礎上,桂塘鎮立足區位優勢,也摸索了一套自己的“三聯三共”楓橋式解紛法。桂塘鎮與湖北省來鳳縣百福司鎮、漫水鄉,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大溪鎮、可大鄉山水相連。為了妥善解決邊區矛盾,桂塘鎮組建了涉邊工作領導小組,與三省(市)邊區鄉鎮完善聯席會議、信息交流、治安聯防等聯動機制,對涉邊重大矛盾糾紛統一受理、集中梳理、歸口管理、限期辦理。
機制更健全了,干部干勁愈發充足。隨著一件件家長里短的小事得到妥善解決,農村干部在群眾心中的威信有了明顯提升,干事更有底氣。多位村(社區)干部表示,矛盾調解花了多少功夫,老百姓心里都清楚,工作很有成就感。
離開龍山,從空中俯瞰武陵山脈,連綿的群山化作一個個綠色的圓圈,蜿蜒的盤山道仿佛細細的絲帶纏繞其間,振興的脈動正蓬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