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臨渙鎮以“踐行‘楓橋經驗’,實現矛盾不上交”為目標,結合古鎮茶館文化,創新發展人民調解工作,探索出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茶館調解”模式,發展出“一杯茶”七步調解工作法,形成了一方“小茶館”成就“大和諧”的良好局面。
臨渙鎮古稱铚,又名古茶鎮,是一座千年古鎮,位于安徽省濉溪縣中南部,鎮域面積167.38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9.8萬人。近年來,臨渙鎮堅持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落實化解社會矛盾各項措施為抓手,以維護群眾利益為落腳點,充分利用當地獨具特色的茶館調解文化,打造“茶館調解”品牌,壯大茶館調解隊伍,推廣“一杯茶”七步調解法,探索出鄉村治理的臨渙經驗。
一、搭建平臺,筑牢基層穩定“壓艙石”
(一)讓利益訴求“有門”。自古以來,臨渙鎮當地群眾之間如果出現糾紛,他們大都習慣去茶館找民間有聲望的人士來說理,請茶客充當調解員,對事情進行評理。經過一番辨析,最后雙方握手言和。臨渙鎮依托當地茶館成立茶館調解委員會,建設推廣茶館調解室,覆蓋所有茶館,讓百姓有固定的地點說事,暢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方便化解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二)讓全程服務“有為”。臨渙鎮拓展“茶館調解室”服務功能,設立“百姓說事點”,為群眾提供“零距離”“全方位”服務。開設調解微課堂,用編排歌曲、小品、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相關法律法規向黨員群眾講清楚、說明白,擴大社會影響力。人民調解員和司法所工作人員利用8小時之外的時間,組織開展“調解夜話”活動,和群眾講政策、話民生、促和諧、拉家常,與百姓“零距離”溝通、面對面交流。
(三)讓解決糾紛“有效”。茶館調解員以茶為媒,運用“一杯茶”七步調解法,結合法、理、情和當地的民俗習慣,在喝茶、聊天、說事中把法講全、把理說透、把情談深,通過當地百姓習以為常的方式化解糾紛,更便于百姓接受。同時,茶館調解通過訴調對接、警調對接、訪調對接、村調對接、法律服務對接,與訴前調解、警民聯調、信訪維穩、一組一會、法律服務等工作相結合,拓寬了矛盾糾紛化解渠道。
二、完善舉措,構建基層治理“助力器”
(一)創新方式,提升引領力。臨渙鎮茶館調解委員會通過對民俗文化的充分挖掘,聚攬“草根調解員”,吸納“街長”“百事通”“茶博士”“五老”等民間調解能手,堅持“有理進茶館說”的文化傳統,創立“一杯茶”七步調解法。第一步以茶暖人心:調解主持人陪當事人喝茶,先喝茶聊家常、問生活,建立平等關系,給予當事人親切感、溫暖感,平靜心態,穩定當事人情緒;第二步以茶說人生:通過心理疏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為調解奠定基礎;第三步以茶述糾紛:傾聽糾紛陳述,辨別事實真相,摸清當事人心理狀態和個性特征,通過技巧性發問了解當事人深層次的需求,以求達到共情;第四步以茶找支點:通過講事實、擺道理、明政策、尋法律,從中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第五步以茶拆面子:中國人以面子為重,舉事例作比喻,為面子爭口氣,假面子害苦人,必須拆除這種觀念,才能退一步,才能包容他人;第六步以茶置梯子:置梯子,拉距離,擬方案,注重換位思考,解決實質性問題,各退一步,給對方臺階,以求雙方共同達到心理平衡;第七步以茶達協議:雙方互敬一杯茶,體現互諒互解,爭取形成書面協議,確保矛盾糾紛成功化解。
(二)數字賦能,提升保障力。加強“茶館調解室”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動“一杯茶”七步調解法數字化升級,在完善人民調解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基礎上,推動茶館調解利用QQ、“法在身邊”微信群以及司法行政專網進行在線視頻調解。同時,搭接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立說事遠程視頻系統,通過12348熱線電話、網絡平臺等載體,做好數據采集和統計工作,為鄉村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三)黨建引領,提升向心力。臨渙鎮依托“茶館調解室”,發揮鎮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定期安排村黨支部黨員或邀請其他黨組織代表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積極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消除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的隔閡冷漠,拉近黨群干群關系。同時,打造黨群連心室、人大代表談心室、政協委員連心室、婦女微家等多元調解組織,截至目前,累計收集社情民意1000條,形成議案、提案、調研報告150份。
三、健全機制,創新鄉村治理“新模式”
(一)建立多元協調機制,提煉一套方法。臨渙鎮健全完善“司調、公調、訪調”聯動機制,建立茶館調解與鎮派出所、司法所、綜治中心雙向互動對接機制、信息互通和調解協作機制,推行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閉環運行模式,形成以人民調解為基礎、部門聯動多元化力量參與的矛盾糾紛聯調機制。自矛盾糾紛聯調機制成立以來,協同調處矛盾糾紛500起,開展矛盾糾紛會商200次。小小的古鎮上,144個連心茶室實現全鎮19個行政村全覆蓋,林立的茶館天蒙蒙亮便開門迎客,最多時一天有近6000人前來喝茶論事。臨渙鎮提煉出的“一杯茶”七步調解法,逐漸成為化解當地基層矛盾糾紛的有效途徑。
(二)建立能力提升機制,鍛造一支隊伍。臨渙鎮邀請安徽省高院、省司法廳、省委講師團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通過集中授課、座談討論、專題培訓等方式,加強對人民調解員、村“兩委”干部、選派干部、“三支一扶”人員等基層人員的業務培訓。近年來,共舉辦“茶館調解”專題培訓講座46期,培訓人員1400人次。臨渙鎮茶館調解委員會由創始時的7人發展到55人,擁有調解志愿者團隊4個,扶持了王士宏“老茶館”等民間調解組織,培育了眾多民間調解能手,鍛造出“提壺調解糾紛,喝茶化解矛盾”的金牌調解團隊鮮明標識。
(三)建立監督評議機制,打造一個品牌。臨渙鎮設立便民熱線電話、群眾投訴箱、意見反饋簿,拓展監督渠道,組織人民調解員跟蹤督辦。建立民主評議制度,對各村的人民調解工作進行評議,提高鄉村調解工作水平。調解員以茶為引,在第一時間捕捉、收集、反饋各種矛盾糾紛信息及不穩定因素,調解糾紛不寫狀子、不收費用、不限案由,群眾“紅臉進來笑臉出去”,大量民間矛盾糾紛被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充分發揮了茶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作用,形成獨有的“南有六尺巷禮讓共和諧,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特色調解品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