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各類扶持政策疊加作用下,浙江省溫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量質齊升發展態勢。截至2024年8月,溫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數超過1.7萬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8365家、家庭農場8184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51家。示范性農民合作社市級以上358家、省級104家、國家級35家(省級、國家級數量均居浙江省第一);示范性家庭農場市級以上426家、省級149家。為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溫州轄區內12家農商銀行以實際行動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收致富,為新時代“千萬工程”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一、主要實踐成效
(一)金融賦能,破局融資癥結堵點
腳步丈量,建檔授信“一鏈貸”。與農業農村部門共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發展、經營收入、示范等級等基礎信息,依托“共富金融專員”隊伍,開展“地毯式”線下走訪建檔,對新型農業主體信用履約能力、盈利能力、經營與發展能力、償債能力等開展精準畫像,聯合評選出準入、成長、負面“三張清單”,建立白名單庫,賦予每個新型農業主體一張“融資身份證”。目前,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商銀行實現授信全覆蓋。
創設產品,多維供給“靈活貸”。為新農人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周轉提供足額的“備用錢包”——新農貸,最高可享500萬元,一次授信、循環使用、隨借隨還。升級農業供應鏈為“共贏鏈”,積極對接行業協會、“三位一體”農合聯等,推出“鏈貸通”,逐步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市場”“交易市場+基地+農場”等一產業一鏈條授信模式。因地制宜盤活農村資產價值,創新推出畜禽活體抵押、集體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質押等多種權益抵質押類貸款產品。
排憂解難,合力共推“安心貸”。與市財政局、農業農村局、保險公司合作開辦“生豬價格保險貸”,探索“養殖保險托底+價格保障+融資保障”,助力養豬企業探索融資新方式。與省農擔合作推出“浙里擔·新農貸”“浙里擔·糧農貸”等,為特色農業產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用為主、免抵押、低費率、降門檻、簡手續”的融資服務。
(二)數智賦能,驅動服務提質增效
融資額度更精準。搭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智化”融資平臺,上線“新農速貸”,依托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全量數據信息,選取63項關鍵因子,全面評估資產負債要素,深挖行業最強因子,以“生豬年出欄數”“黃魚養殖網箱數”“果蔬種植畝數”等基礎數據,精準核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授信額度,形成信用評級準入模型,實現信用評定線上化、自動化。新型農業主體掃碼填寫基本信息即可獲取授信額度,實現“無感接觸,有感反饋”。
申貸廣度更豐富。圍繞農業經營主體“短、頻、快”的資金需求特點,優化改進信貸業務和服務流程,下沉宣傳普惠金融,將“農商碼”申貸工具送到客戶手中,駐點專設在共富工坊、豐收驛站,為客戶提供廳堂申貸、客服申貸、微信申貸等多渠道的申貸方式,提高申貸便利性。
放貸速度更高效。簡化300萬元以下貸款的授信材料和報告,以簡易報表代替專業報表,更加貼近農村主體的實際情況。開辟綠色審批通道,實現實時授信、用信線上審批、實時審批,針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快實現當天放款;在特定時期(如春耕備耕、收購旺季等)的用款需求,實行限時辦結機制。
(三)平臺賦能,延伸金融服務內涵
搭建產銷平臺。為推動農貨“進城”與消費“下鄉”,聯合農業農村局、供銷合作社等涉農部門搭建共建共享展銷平臺,舉辦主題展銷和農播活動,增強本土農業品牌影響力。優選部分專精特優農產品上架浙江農信“豐收互聯”線上購銷平臺,以“一元購”“積分購”“優惠購”等形式,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
助力財務規范。部門聯合農業農村,推動縣級以上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使用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平臺,通過集中培訓、面對面宣教等方式,增強財務管理軟件的熟練度。選聘專業的代理人員開展財務代理,并制定代理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有效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規范化水平。
增強附屬體驗。試點發行“三位一體共富卡”,具備手機銀行智能身份識別、無感授信、“農擔”增信、共富優惠利率等惠農助農權益功能,可享受“農擔”最高200萬元的增信擔保服務,以及農資購銷、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業務指導、人員培訓、政策咨詢、財務代理等為農服務。
二、存在問題和挑戰
(一)先天條件存在短板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較多,但規模化和品牌化不夠,專業化運作不足,老齡化突出,制約了整體發展質量。
(二)金融適配性不充分。自然災害對農業影響較大,大型農機具、苗木等農民資產無法價值評估和確權登記,金融機構通常采取收益覆蓋風險原則,利率定價相對較高,融資額度相對較小。如,對家庭農場信用貸款一般不超過50萬元。同時,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特別是一些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周期都在2~3年,而涉農金融產品主要以1年還款周期為主,微貸技術缺乏迭代升級,產品下沉不夠。
(三)信用信息不對稱。受農村市場發育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需求主體分散等客觀條件制約,融資需求方與供給方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
三、對策及建議
(一)招才引智,做優做強。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創新人才制度和政策,整合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與培訓機構等各類資源,發展農業產業專家、農業技能大師、農播大咖。二是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內部管理能力、改善管理方式,在財務制度、生產經營等方面加快規范化經營、信息化建設步伐。三是政府部門搭臺賦能。引入專業運營機構,整合老供銷、甌越鮮風、楠溪嘉品等現有品牌,創建溫州區域公共品牌、統一品牌,推動更多主體加快品牌化建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二)精準施策,長效驅動。一是財政支農長效機制。綜合運用政策、金融、稅收、財政等措施,推動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二是構建風險補償緩釋機制。設立長效的風險補償資金池,并強化執行救災補助、貼息貸款、免息融資、獎勵補助等扶持政策。推動金融機構與融擔、再擔機構、保險公司等更加緊密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三是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充分融入現有區域內的信用信息平臺,打破信息孤島、信息割裂等問題;建立涉農信用信息采集長效機制,構建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根本上拓展農村信用信息的廣度和深度。
(三)創新產品,服務精準。一是產品創新助經營。優化涉農主體信用評級工作,拓寬多元信貸擔保渠道,爭取實現農戶小額普惠貸款無感授信全覆蓋。結合農業主體生產周期,開發和創新專屬產品,出臺科學、靈活的貸款還款模式,適配主體多元化需求。二是拓寬擔保激活力。不斷拓寬農村抵押質押物范圍,拓展農民的產權價值,實現農戶增信、資產增值、普惠增效。三是強化宣傳優服務。建立一行業一專才機制,培養一批以共富專員、客戶經理為主體的產融銷政策宣講團,加強農民金融知識普及,將金融服務、政策信息及時傳遞至服務鏈最末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