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市平谷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基層改革的部署要求,積極探索從“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到“接訴即辦”的改革路徑,著力打通抓落實“最后一公里”,推動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效。
一、從“吹哨報到”到“接訴即辦”改革,讓治理重心“沉下去”、各方治理主體“動起來”。平谷是首都的生態涵養區和農業大區。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金礦偷挖盜采問題屢禁不止,存在鄉鎮“看得見卻管不了”,相關部門“管得了但看不見”等問題。為破解部門和鄉鎮之間聯動機制不健全問題,積極探索總結“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將執法主導權下放鄉鎮、工作力量下沉基層,取得良好成效。2018年,這一做法被確定為市委、市政府“一號改革課題”并在全市推廣。2019年,北京市深化“吹哨報到”成果,推動以12345熱線為主渠道的“接訴即辦”改革,將群眾訴求以工單形式下派到全市各街道鄉鎮、各區、各市級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以訴求辦理的“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作為考評指標,每月進行考核打分。市委書記每月召開會議對考評和排名等情況在全市點評通報,切實提高了各級單位解決群眾訴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接訴即辦”已成為北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督促政務部門高效為民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關鍵舉措。
二、創新“上交”“下交群評”“四辦”工作機制,形成同題共答治理格局。針對群眾反映集中,街鄉(鎮)自身難以解決的高頻共性問題,平谷區建立“上交”機制,屬地提級上交區級辦理,統籌解決問題,通過一個問題,帶動解決一類問題,主動治理讓更多群眾受益。
針對群眾認為鄉鎮“未解決”且不屬于區級層面協調解決的訴求,特別是一些不合理訴求,建立“下交群評”機制,把訴求辦理變為群眾工作過程,“下交”村級黨組織,組織村民、村干部、鄉鎮工作人員、法律顧問等多元主體,實地開展評理論事,共同商討解決方案,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最大程度化解矛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實踐。
為進一步壓實群眾訴求辦理責任,建立“四辦”機制,明確領導干部“領辦”、職能科室“主辦”、村級動員群眾“協辦”、區鎮打通“聯辦”,形成為民辦事責任體系;同步取消各單位原有工作專班,將力量全部下沉一線解決群眾訴求。在機制的作用下,“下交”辦理訴求3.9萬件,約77%訴求通過群眾評議得到化解。通過“上交”,完成了“農宅抗震保溫補貼”“宅基地審批”“國有土地性質舊宅翻建”等高頻難點問題治理,全區萬人訴求百分比下降9%。
三、以群眾訴求驅動鄉村治理、鄉風文明,有力提升高質量發展效能。通過“吹哨報到”到“接訴即辦”改革的不斷探索,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的改革成效,正在不斷向高質量發展賦能。一是夯實了基層執政基礎。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平谷區的群眾訴求“解決率”由2019年的53.78%上升到2023年的93.47%,“滿意率”由73.09%上升到94.57%。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一大批矛盾糾紛得到化解,民心理順了,社會風氣得到明顯改善,黨群和干群關系更加密切,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夯實。二是激發了基層改革活力。在群眾訴求驅動下,村莊從治理“末梢”變為治理“前哨”,從根本上堵住了不作為、互相推諉扯皮的漏洞,各級各部門主動投入到鄉村治理和改革中,基層微網格、文明積分等一批改革創新成果不斷在基層興起,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健全。三是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平谷區作為“農業中關村”的主陣地和核心區,構建形成了“一核兩翼三鎮全域全場景”發展格局,形成了村村謀發展、各鎮促振興的生動局面。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