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充分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推進機制,持續擦亮“楓橋經驗”“后陳經驗”“小微權力清單”等治理“金名片”,持續完善黨建統領、“三治”結合、數智賦能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
一、推進黨建統領網格治理,夯實治理根基
一是筑強村級戰斗堡壘。制定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二十條”,開展“紅色根脈強基”示范創評。實施新時代“領雁工程”,推動每個村儲備不少于2名主職后備人才。二是做實網格治理底座。全省調整優化網格8.5萬個,細化微網格45萬個,充實配強網格工作力量84.5萬人。強化矛盾化解、風險排查等8項網格職責,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矛盾不上交。三是深化村社減負賦能。把摘牌子和減負擔結合起來,制定《村級組織掛牌“白名單”》《網格職責清單和網格員事務清單》,設立100個村社減負監測點,全省村社組織累計摘牌27.03萬塊,制度下墻31.42萬個。
二、完善“三治”結合治理體系,激發治理活力
一是以自治化解矛盾。持續迭代“楓橋經驗”“后陳經驗”等一批治理模式,全面推行“村民說事”“民主懇談”,構建“說、議、辦、評”閉環運行的村級自治模式。充分發揮村級人民調解員作用,矛盾糾紛90%以上化解在縣以下,全省農村調委會年調解案件20余萬件。二是以法治定分止爭。推廣“法治驛站”、共享法庭等實踐經驗。開展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縣級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實施公民法治素養提升專項行動,實現“一村一法律顧問”。三是以德治春風化雨。推廣運用“積分制”,為行為規范立標尺、新風良俗加分值,“積分制”行政村覆蓋率達到53%。廣泛開展“村晚”“村歌”“村運”和“浙里鄉村健康跑”等活動,打造鄉村文體新品牌。建強鄉村文化陣地,實現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禮堂全覆蓋。
三、加強數智賦能整體智治,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推動數智資源普惠共享。加強農村數字新基建,行政村5G通達率100%。推進養老、醫療、教育等智慧場景落地鄉村,年底前建成鄉村數智生活館400個,15個縣(市、區)開展鄉村數智生活館整縣制建設。實施鄉村數字人才培育工程,培訓萬名鄉村數字化人才。二是推動數字鄉村擴面提質。創建全國唯一數字鄉村引領區,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連續四年位居全國首位。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地方標準《數字鄉村建設規范》,4個市32個縣(市、區)開展省級數字鄉村試點示范。三是推動應用場景實戰實效。構建“鄉村大腦+浙農應用+浙農碼”體系,省、市、縣、鄉、村五級聯網的“浙農經管”應用,承載全省23345個村社“三資”管理和“三務”公開。“浙農碼”拓展鄉村治理渠道,日均賦碼量達到50萬次以上。
四、深化移風易俗創新實踐,培育文明鄉風
一是“瘦身菜單”推進精準減負。整治婚喪喜宴大操大辦,因地制宜制訂遵循“定員、降標、減菜、控量、棄煙”標準。象山縣創新推出“四季菜單”,每個季節推薦4個農家菜單,農戶辦酒宴席費用每桌降到千元以下。二是“禮堂擺宴”打造新風陣地。用好鄉村文化禮堂陣地,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桐鄉市建設“家宴禮堂”數字化平臺,構建從預約到評價的閉環流程,禮堂辦酒建檔率達到100%,農戶的宴請花費從原來的平均20多萬元縮減到10萬元以內。三是“村規民約”促進化風成俗。開展村規民約制修訂活動,以辦酒不鋪張為切入點,倡導婚事新辦、節慶儉辦,變“軟要求”為“硬約束”。擦亮“浙里好家風”品牌,推動新型婚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