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湖南:創新鄉村治理 建設“和美湘村”
時間:2024-12-16 15:08:51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 字號:【

  編者按:近日,農業農村部在湖南省益陽市召開全國鄉村治理暨農村移風易俗工作推進會,總結交流各地推進鄉村治理和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實踐與成效。本期聚焦來自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的經驗做法,介紹他們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治理和農村移風易俗等工作的模式機制和有效路徑,供各地讀者參考。

  

  鄉村治理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和有力保障。近年來,湖南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實施千鎮萬村治理效能提檔工程為抓手,成功探索出了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鄉村治理模式,為加快建設“和美湘村”注入了源頭活水,各級先后創建鄉村治理示范村鎮711個。

  一、下好“三手棋”,弈活鄉村治理“全盤棋”

  治理有效,關鍵在黨。堅持以黨建引領,結合湖南鄉村實際,下好“三手棋”,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贏得工作主動。一是下好頂層設計的“先手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若干措施、全面加強基層建設“1+5”政策文件等,建立鄉村治理廳際聯席會議制度,構建組織體系和政策框架;每年梳理細化重點任務,形成推動工作落實的時間表、路線圖。二是下好組織保障的“本手棋”。健全省到村五級黨組織統一領導鄉村治理的工作機制,全面實施黨員領導干部基層黨建聯系點制度。選優建強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每村班子均配備大學生,每年舉辦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專題培訓,積極實施“耕耘者振興計劃”,加快培育與鄉村治理現代化相協調、與現代鄉村產業需求相適應的鄉村治理骨干。堅持把黨組織建在網格上,構建全省覆蓋的“黨建+微網格”鄉村治理工作體系,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格中解、情在網中結”工作導向。三是下好守正創新的“妙手棋”。按照“做得到、能推廣、可持續”原則,培育推廣了“平安指數”工作法、“群英斷是非”訴源治理工作法、“抓三級定三責”聯動解紛工作法等,蹚出“黨群互動、全民共治、各方聯動”的鄉村治理新路子。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三變”,2023年全省2.68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經營性收入超過30億元。

  二、巧用“加減乘除”,答好鄉村善治綜合卷

  緊扣基層干部“累點”,直擊基層負擔“痛點”,從減負、賦能、增效三方面著手,做好“加減乘除”法,規范鎮村權責事項,引導鎮村扛牢抓治理、優服務、促振興主責主業。在服務群眾上做加法。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直相關部門先后取消、調整、下放了一批行政權力,明確鄉鎮權責事項116項,向鄉鎮賦權52項,下沉40多項便民服務事項受理權限至村。探索推行“三長制”,在村以下建立“片長-組長-鄰長”組織體系,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在基層負擔上做減法。省級層面制定出臺“十二個不得”,清理村級掛牌40.2萬塊、村均減少63.2%,取消村級承擔的工作事項57項,各市(州)平均關停整合各類政務移動應用程序30.2%。在數字賦能上做乘法。制定《湖南省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打造基層治理“一張網”,推廣“一張圖”式鄉村數字化治理模式。騰訊公司聯合新化縣油溪橋村開發的積分制數字化工具得到廣泛推廣運用。在陳規陋習上做除法。持續開展高額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專項整治,先后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20余萬份,發送倡議短信6000余萬條,全省農村地區喪葬治喪時間由5~7天普遍縮短至3天以內。望城銅官窯、湘潭萬樓等地連續舉辦國潮集體婚禮,倡導婚禮移風易俗、新辦簡辦。

  三、深化“三治”結合,繪就新時代好“楓”景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自治為本色、法治為底色、德治為亮色,打造基層治理的“三色花”,共建“人”“和”“美”新“湘村”。夯實民主管村。開展村級民主制度健全行動,清理規范村規民約、健全“一事一議”制度、完善村務決策和監督機制。先后創新推出了耒陽“灣村明白人”、婁星區“三屋同治”、永州市回龍圩“屋場四小”、邵東市靈官殿鎮“院落長”制度等村民自治品牌。堅持依法治村。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23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124個。實施“學法用法示范戶”培養工程,連續7年開展“法潤三湘”公益法律服務活動,累計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12.26萬多人。注重以德潤村。推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走深走實。組織開展“歡樂瀟湘”“書香湖南”“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活動。發揮文化文藝涵育作用,推出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電影《十八洞村》、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等一批優秀作品。持續提升“大地流彩”系列活動在“三湘四水”的影響力,賽龍舟、農民詩會、“村BA”“村K”以及“中國村廚村藝大曬”,既展現了湖南省新時代農民風采、鄉村風貌,又拓展了鄉村治理的平臺載體。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