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傳統農業大市,耕地面積960多萬畝,土地資源豐富且成方連片,適度規模經營有基礎、有優勢。自2016年開始,德州市探索開展農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出臺《關于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2017年8月開始由點到面、全面推行,不斷豐富領辦類型,創新發展模式。截至2023年年底,村黨組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組織2030個,入社農戶總數26.43萬戶,實現了農民、村集體“雙增收”,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雙增強”。
一、主要做法
(一)強化支部引領,“一主多元”組織村民抱團發展。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政策解讀、成本核算、收入對比等方式,組織村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一般一畝地為一股,進社自愿、退社自由,退出的保留原地,不改變土地用途和承包關系。堅持“支部主導、群眾自愿、風險共擔、集體增收”四個原則,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先行推開,成熟一批,推行一批,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以產業為突破口,推行多元化發展,因地制宜支持、鼓勵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市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988家,占比48.67%;領辦生產經營型合作社735家,占比36.21%;領辦服務(勞務)型合作社267家,占比13.15%;領辦綜合類合作社40家,占比1.97%。在實際發展中,形成“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要素整合、自主經營模式;“黨支部+合作社+服務”,統購統銷、精準服務模式;“黨支部+合作社+企業”,強企帶動、融合發展模式;“黨支部+合作社+資本”,撬動資源、反哺農村模式;“黨支部+合作社+能人”,發展產業、引領帶動模式;“黨支部+聯合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抱團取暖、共同富裕模式;多層次、全方位聯合合作,引領小農戶共同發展。
(二)強化要素集成,“多方聯動”激活農村資產潛力。出資方式上,深入挖掘農村要素,以土地經營權作價出資入股、以資金入股、以資產入股、以大型農機具資產要素入股,多種方式激發發展活力。政策引領上,市、縣相繼印發《關于深化土地托管服務促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擴面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等,整合資源要素統籌推進,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政治作用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以多種形式的租賃經營、入股經營和合作經營,助推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高效發展。金融支持上,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體系,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充分認識當前農業經營的實際困難,優先支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在利息補貼方面,市、縣財政按照1︰1的比例進行貼息;在擔保費補貼方面,對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按不超過0.5%的比例給予補貼。輔導服務上,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隊伍,為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建設與發展給予業務指導、政策咨詢、財務會計輔導和服務。風險保障上,通過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疊加,遇到澇、旱、風、雹等重大自然災害、農作物大幅減產或絕收時,維持保底收益;遇到市場價格大幅下滑時,村集體和入股村民共同承擔風險。
(三)強化規模效益,“延鏈補鏈”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合作社實行種子、肥料、農藥等“統購”,耕種、灌溉、防治、收割等“統管”,農產品“統銷”,把組織優勢、規模優勢、公司化運營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益。一是降本增效。通過合作社規模化經營,以批發價團購農資產品,實行大型機械連片作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每畝每年生產成本降低100元左右;通過統一種植高產優質品種,避免不同品種混雜影響,每畝每年增收90元左右。二是多方增收。合作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外出打工經商人員播種、收獲季節不用再趕回來管地里的活兒,每人每年能節省誤工費和路費1000元左右;留守老人、婦女等人員有的從事養殖、加工項目,有的到合作社打工掙“雙份錢”;農機手帶機入社,通過參與合作社對外托管服務,每年平均增收3萬元以上;村集體通過整理溝、渠、埂、路等邊角土地,盤活農機設施設備等存量資產,以集體資產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參與分紅,實現村級增收。三是產業融合。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由最初單一土地股份合作社拓展到涵蓋農、林、牧、漁及相關服務行業,由一產逐步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前端集合資源要素,中間規模化管理,最后加工銷售整合,讓產品從“種”到“賣”形成完整鏈條,拓展合作社產品的價值空間,進一步提升效益。
二、取得成效
(一)實現了富民強村。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充分考慮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深挖村莊資源潛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規模化經營帶動村民增收的同時,帶動村莊發展。如德州市陵城區匯德種植專業合作社,圍繞“規模化種植、現代化管理、品牌化銷售”發展思路,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模式,將960畝土地成方連片統一經營,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培育農業品牌、開發鄉村休閑旅游、延伸產業鏈條,探索了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發展之路。合作社從2018年的每畝分紅900元、集體增收20萬元,發展到現在每畝分紅1100元、集體增收超過100萬元,實現了“支部領辦、黨員先鋒、集體增收、群眾受益”的良好成果。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向村集體分配的盈余連年增加。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陵城區邊臨鎮西于架村將合作社分紅資金全部用于鄉村建設,村莊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先后榮獲“山東省森林村居”“省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二)優化了鄉村治理。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來組織方式和服務方式的創新,以基層農村組織為依托,通過合作社這個紐帶把農民組織起來,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有力提升組織力。服務功能的增強贏得了民心,村干部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村民有事能找到人、困難有人幫,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如齊河縣劉橋鄉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黨支部引領下,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農民收入節節攀升,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村級工作運轉有了可靠保障。近年來,平原縣王鳳樓鎮西楊村先后投入22萬元,實施農田電力灌溉設施建設、文體小廣場建設、村內環境整治、村巷硬化等村莊改貌提升工程,購置音箱、鑼鼓,組建廣場舞、秧歌隊、鑼鼓隊,打造“情滿西楊”幸福食堂,解決村內高齡老人吃飯問題,群眾業余生活日益豐富,人居環境煥然一新,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
(三)促進了產業振興。隨著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持續深化,鄉村產業振興有了積極變化,許多合作社尋求突破,主動對接“農字號”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引入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收入大幅提高。如平原縣王鳳樓鎮柴廟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經營過程中打破傳統種植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合作社從單一的糧食種植模式,逐漸發展為“糧食+養殖+蔬菜大棚”的多元化發展模式。與登海道吉種業公司簽訂長期良種種植試驗協議,每年獲良種試驗費8萬多元;發展設施農業,建設14個大棚,種植禮品西瓜、西紅柿等特色果品、蔬菜,注冊“菜佳妙”商標,一個蔬菜大棚年收益在10萬元左右; 建造牛棚并養殖25頭黃牛,助力村集體增收2.5萬元,目前黃牛已增加到40頭,農作物秸稈供黃牛養殖使用,黃牛養殖產生的糞便再經過腐熟被用于蔬菜大棚,提高資源利用率,打造“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發展現代化,開拓農民增收致富新途徑。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