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縣是福建烏龍茶主產區之一,2023年,茶園面積達60萬畝,年產量超過6萬噸,涉茶總產值360億元,從事茶業的農民合作社1197家、家庭農場584個,分別占全縣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總數的73.2%、66.6%,規模以上茶企業102家,茶葉個體經營戶11968戶,30萬安溪人從事茶葉銷售,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家庭農場+農戶”,形成了內連基地、外連市場的茶業生產經營體系。2023年12月,筆者調研了“安溪鐵觀音”核心產區安溪縣感德鎮的感德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和老固茶葉專業合作社。這兩家合作社經營茶園面積共計5000余畝,占全鎮茶園面積的近10%,通過服務成員、帶動茶農,成為提高茶農收入、提升茶葉品質、助力當地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重要力量。
一、感德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實踐做法
感德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慶蕓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6月,有成員501人,成員出資總額2000萬元,其中,茶園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1972萬元、占比98.6%,貨幣出資28萬元、占比1.4%。慶蕓合作社由福建慶蕓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慶蕓公司”)牽頭發起成立,目的是為公司提供安全高質的鐵觀音商品茶加工原料(毛茶)。慶蕓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時擔任慶蕓合作社理事長。目前,慶蕓合作社管護茶園面積達6500余畝,輻射帶動茶農6000余人。
慶蕓合作社組織機構建設以強化內部監督管理為主。慶蕓合作社設立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理事會成員有22人,由成員大會從農戶中選舉綜合素質高、群眾基礎好的代表組成,負責商議農資選點、收購定價等事關合作社發展重大事宜。監事會成員有3人,主要負責監督理事會的履職情況。慶蕓合作社將501個成員分成17個生產小組,組內成員實行質量安全聯保制度,如有一戶發生質量問題,全組成員承擔連帶責任,強化了成員在茶葉生產過程中的相互監督。理事會成員分別與各生產小組建立掛鉤聯系,形成了“理事+小組長+成員”的監督管理機制,協同助力農戶種好茶、制好茶。
慶蕓合作社生產運營采取“管中間、放兩頭”的模式。“管中間”,指的是合作社作為組織農戶生產、對接公司供貨的平臺,通過為成員提供統一服務,提升茶葉質量,提高農戶收入水平。“放兩頭”,指的是原材料生產這一頭交給農戶成員負責,商品茶加工和銷售這一頭交給慶蕓公司負責。慶蕓合作社對成員的服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統一技術指導。合作社早些年從成員中挑選專業人員組建了服務隊,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降低茶葉的農藥殘留,提升質量安全意識。近幾年,由于統防統治人工成本較高,成員安全生產意識也有效提高,合作社不再統一組織病蟲害防治,由成員各自負責自家茶園的打藥和施肥。合作社邀請技術專家對成員進行不定期培訓,提高成員的生產管理技術水平,成員及其家人中已有500多人通過了由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一組織的茶葉加工師培訓與鑒定。二是統一農資供應。為從源頭上保障鐵觀音茶葉的質量安全,合作社統一對接縣農資公司,以低于市場價10%的價格批量采購農藥化肥,由縣農資公司負責送貨到合作社,成員根據需要購買,以進貨價結算貨款,引導成員使用高效低毒、安全可靠的農藥,幫助農戶實現節本增收。2022年,合作社為成員統一采購農藥化肥等農資價值120萬元。三是統一毛茶賒購。合作社與成員簽訂茶葉購銷協議,向成員發放毛茶投售證,每年茶季期間(15天左右),成員憑投售證到合作社收購點投售茶葉,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茶季結束后合作社統一以銀行匯款的方式與成員結算貨款。合作社對成員投售的茶葉進行現場取樣,雙方簽字封存,如送檢茶樣不符合國家衛生和質量安全標準,成員須承擔茶葉檢測費用并賠償交易茶葉價格兩倍以上的金額。成員投售毛茶,采取按品質等級議價的方式,如果成員對合作社出價不滿意,可選擇另行銷售,合作社不干預。2022年,合作社收購成員毛茶300噸,成員戶均獲得銷售收入10萬元。
慶蕓合作社成員依據投售毛茶的品質和數量獲得分紅。合作社從成員收購的毛茶以進價優先供應慶蕓公司進行精加工,慶蕓公司對毛茶進行色選除雜精選、拼配分級包裝,制成不同種類、不同級別的商品茶,以公司品牌對外銷售。為鎖定高品質毛茶貨源,鼓勵成員種好茶、制好茶,慶蕓公司每年向合作社撥付一筆獎勵資金,依據成員投售毛茶的質量和數量,分檔給予成員現金獎勵,作為分紅,折算下來相當于成員向合作社投售茶葉交易額的5%。2022年,合作社成員戶均獲得分紅4200多元,最高的達1.2萬元。
二、老固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實踐做法
老固茶葉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老固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1月,有成員19人,主要從事鐵觀音茶葉種植、加工和銷售。合作社理事長陳兩固是中國制茶大師、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合作社經營茶園800余畝,通過社企對接合作機制被確定為“福農優品·郵政惠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022年經營收入達171.7萬元。
老固合作社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合作社流轉茶園統一經營。合作社流轉周邊農戶茶園300余畝,流轉費每畝600元/年,流轉期限20年。農戶把茶園流轉給合作社后,基本不再從事茶葉生產,大多都隨子女進城了,茶園由合作社統一管護經營。二是成員帶園入社自主經營。合作社19個成員均為當地茶葉種植大戶,其中理事長陳兩固的入社茶園面積180畝,執行監事陳志鵬的入社茶園面積55畝,其余成員的茶園面積在10~20畝,合計以茶園經營權作價出資入社500余畝。成員負責各自茶園的日常管護,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以保底價收購成員初加工的毛茶。
老固合作社統一服務分三類。一是統一供應農資。為嚴格把控茶葉質量,合作社實行農資購買定點服務制度,選定感德鎮農技站農資門市部作為合作社農資采購點,由合作社出面與定點機構談價格,成員購買農資享受10%的價格優惠。安溪縣為所有茶農配發了農資卡,農資卡與茶農身份信息綁定,通過縣“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記錄追溯農資購買信息。二是統一收購毛茶。合作社在每年收茶季前,到定點機構查詢成員的農資購買記錄,沒有購買記錄的成員,合作社不收購其生產的毛茶。合作社對成員交售的毛茶按品質定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場結清。如果成員對價格不滿意,可以在市場上選擇價高者出售。三是統一精制銷售。合作社對收購的毛茶進行去雜、拼配、包裝等二次加工,制成商品茶,以合作社品牌統一對外銷售。受益于合作社理事長陳兩固作為鐵觀音制茶大師的品牌效應,合作社加工銷售的“兩固名茶”市場認可度高、銷路好,成員生產的同品質毛茶,合作社可以每斤高出市場價5元的價格進行收購。2022年,合作社共收購成員毛茶17.5噸,制成并銷售商品茶7.5噸。
老固合作社盈余分配有兩種。一是通過流轉茶園獲得的經營收益,不參與盈余分配,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和活動經費,主要用于黨建支出和宣傳營銷。二是成員向合作社交售的毛茶精制為商品茶售出的利潤,按照商品茶中成員交售毛茶的含量占比進行盈余分配,即按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分配,合作社理事長陳兩固不參與盈余分配。2022年,合作社盈余13.62萬元,提取公積金公益金4.77萬元,向成員盈余返還8.85萬元,成員戶均分紅近5000元。
三、對兩家茶葉合作社實踐做法的思考
滿足成員共同需求是農民合作社保持組織活力的第一要務。合作社是“對外盈利、對內服務”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從慶蕓合作社和老固合作社的實踐來看,成員既是合作社的參與者,也是合作社的受益者。通過生產茶青、交售毛茶獲得經營收入,是全體成員的共同事業,在這個過程中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高收益,是全體成員的共同需求。合作社因為成員擁有共同的事業才有了合作的基礎,也因為滿足成員共同的需求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以慶蕓和老固這兩家合作社為例,一方面,合作社作為平臺,把茶農組織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農資購買需求,增強了市場談判議價能力,爭取到更優惠的農資價格,從而幫助成員降低了10%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合作社作為紐帶,把茶葉生產、加工乃至銷售的利益相關方統一起來,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盈利空間,能夠溢價收購成員毛茶,從而幫助成員獲得了更高的經營收益。這兩家合作社在服務成員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壯大,做大做強后又能為成員提供更好的服務、更高質量地滿足成員需求,形成了良性互動,使得合作社十幾年如一日地保持著旺盛的生命活力。
按交易量(額)返還盈余是農民合作社密切與成員利益聯結的重要手段。茶葉作為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強不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加工原材料毛茶的品質高不高。慶蕓合作社和老固合作社為了引導成員種好茶、做好茶,同時鎖定高品質毛茶貨源,均按成員與合作社交易毛茶的數量和品質,向成員進行盈余分配或分紅獎勵。成員交售的毛茶品質越高、數量越多,年終獲得的資金返還就越多。不同之處在于,老固合作社直接從事商品茶加工,向成員分配的盈余來自于合作社銷售商品茶的利潤,須通過合作社章程明確盈余分配方案;慶蕓合作社向成員的分紅來自慶蕓公司撥付的獎勵資金,須通過合作社與公司的協議明確獎勵資金撥付原則和比例,再通過合作社章程明確獎勵資金在合作社內部的分配機制,保障成員分享到產業鏈增值收益。無論是哪種方式,向成員的資金返還都是一種激勵手段,目的是促進成員與合作社多交易,而且多交易好產品。
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農民合作社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2011年,安溪縣在全國率先創建了縣域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給所有茶農都配發了農藥卡,實行農藥購買信息留痕可追溯管理。為了強化茶園農殘管控,形成相互監督、相互約束、共同受益的利益共同體,慶蕓合作社和老固合作社都實行了統一定點采購農資的管理制度。老固合作社還對在縣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上沒有購買記錄的成員,拒絕收購其生產的毛茶,形成了質量安全倒逼機制。相較于普通農戶,農民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更加注重風險管控和商譽維護。調研了解到,安溪縣像慶蕓、老固這樣,為了從源頭管控產品質量安全,組建茶葉合作社的情況不在少數。這些合作社通過示范帶動、組織引導和行業自律,增強了茶農安全生產的責任意識,成了安溪縣推廣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應用的有力抓手和加速器,也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出來”的第一關。2023年,安溪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農業農村部專家組現場考核驗收,全縣近三年茶葉污染物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農殘監測零超標,出口茶葉質量安全連續16年100%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在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助力下,“安溪鐵觀音”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了。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