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培育有賴于強勁的村級集體經濟,根源上依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與整合力。筆者近期深入山東省進行調研,該省通過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打出了一套鄉村產業興旺、聯村抱團發展、農民增產增收的組合拳,具有借鑒意義。
一、主要做法
(一)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煙臺經驗。煙臺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突出以黨的組織力提高農村凝聚力,以資源統籌引導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以利益聯結帶動村民共同富裕。從組織架構上看,村黨支部領辦成立合作社,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交叉任職。從資源配置上看,通過合作社載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煙臺市目前共流轉土地32萬畝,連片平整后,新增土地3萬多畝,新增部分算作集體股份。同時,改造老舊蘋果園93萬畝,拓展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融合項目。從利益聯結上看,通過股份合作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入社的48萬名群眾中,既有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也有股權贈與、公益崗設置等形式,充分吸收脫貧戶和老弱病殘群眾入社。股份構成有比例要求,明確單個社員占股不得超過20%,集體占股不低于10%,有效防止“大戶壟斷”,杜絕“富了老板、丟了老鄉”現象。截至目前,煙臺市已有3421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占總村數的54%,帶動新增集體收入3.93億元、群眾增收5.32億元,強村富民同步推進。
(二)聯村黨建推動產業興旺的淄博經驗。淄博市“聯村黨建”模式,是按照地緣相近、鄉俗相通、產業相連、資源互補的原則,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通過跨村組建聯合黨組織,促進農村集約集聚發展。從聯建形態上看,聯建村優先覆蓋有產業關聯、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黨組織軟弱渙散及人口稀少的村,聯村黨組織書記一般由能力強、威信高的強村黨組織書記擔任。從聯建內容上看,聯村黨組織普遍突出經濟聯系,統一規劃發展區域特色產業,重點關注土地調整流轉征用、拆違治亂、鄉村振興項目安排、資產資源處置、福利分配等重大事項。聯村黨組織所轄各村保持集體資產資源權屬不變、財務管理獨立核算,在聯村黨組織工作統一部署的同時,確保各村集體與村民利益不受損。從聯建效果上看,截至目前,淄博市共成立聯村黨組織337個,覆蓋67.2%的行政村,牽頭發展黃河文化旅游、黑牛、大榛子、花饃、“沂源紅”蘋果等特色產業片區60個,吸引國有資本總投資25.47億元,建成后帶動213個村集體年增收2000萬元。
(三)共富公司撬動鄉村公共資源的青島經驗。青島市“共富公司”,是通過組建縣、鎮、村三級國有(集體)控股的農業公司,引領產業、統籌資源、對接市場,從而推動鄉村公共資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從資本引流來看,縣區建設平臺公司的目的就是進行融資,以開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從產業發展來看,具有公益屬性的國有農業公司是現代農業產業項目及政策性資金的良好承接主體。萊西市水集街道依托鎮級國有公司,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在產芝湖新村建設了千畝陽光玫瑰組培種植基地,2021年實現產值1億元。從統籌資源來看,共富公司背靠政府、內聯鎮村、外聯市場,具有資源整合的獨特優勢。從市場銜接上看,各級共富公司在資本對話、市場培育、抵抗風險能力上更強,易于吸引市場主體合作。下劉家自然村927棵集體林木出售時,農戶自行對接市場的售價為23萬元,而當這批林木放置到鄉村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后,經54輪網絡競價,最后賣出45萬元高價,集體收益翻了近一番。
二、政策建議
(一)持續抓農村黨建,優化基層治理機制,引導村民積極有序參與到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來。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加強農村黨建、優化基層治理機制,引導村民自覺參與到經濟建設和公共事務中來。一是保障村民依法享有知情權。村黨組織研究集體財務收支、土地補償分配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時,要通過召開村民大會、發放明白紙、干部到戶走訪等形式,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并通過召開村“兩委”成員、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參與的聯席會議,讓群眾參與整個公共事務的全過程。二是保障村民依法享有決策權。村級重大事項實行協商基礎上的投票表決制,將村集體資金使用管理、村集體土地出讓、村級公益事業等重大事項納入“投票表決制”范圍,按照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無記名投票決議的步驟,交由村民自己決定。通過全過程民主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貫徹落實,有效杜絕暗箱操作、違規操作現象,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是保障村民依法享有監督權。建立以村監委會監督為主導、黨員監督為輔助、群眾監督為重點的多元化、立體式監督體系,村集體經濟發展經由全體村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確保村務陽光操作、公平公正。
(二)推動基層黨組織協調各方資源,統籌經營管理,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村民增收同步。鼓勵鄉鎮、村黨組織通過領辦合作社、成立共富公司等形式,推動村集體與組織成員結成經濟發展共同體。一是統籌經營管理。基層黨組織對集體土地、房屋、資金、設施等資產資源統一調配、集中使用、按股分紅。向內積極引領產業規劃、組織規模種養、促進產銷對接;向外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尋求金融機構與社會資本投資、獲取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等專業支撐,盡早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完善利益聯結。科學制定盈余分配方案,在“按勞取酬”與“按股分紅”的基礎上,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傭+社會保障”“產值分成+資金入股”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三是培養實用人才。加大基層干部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力度,整合政府機構、龍頭企業、科教組織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采取送教下鄉、遠程培訓、“實地指導+邊干邊學”等多種形式,加大對村干部、合作社理事長、經營管理人員、財會人員的針對性培養,打造一批政策理論精、經營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人才隊伍。
(三)完善聯村黨組織領導機制,創新集體增收模式,以組織聯建推動產業興旺。統籌利用各類政策資源,以組織聯建推動產業聯興,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蹚出一條有效路徑。一是拓寬聯盟形式。不僅要推動有相近產業的村聯建發展,也要鼓勵形成“強帶弱、富帶貧”的結對共建形式,還要組建鎮級領辦合作社聯合社,帶動資源要素高效整合。二是創新增收模式。鼓勵發展“村集體+農機大戶聯產”“訂單+特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探索發展合作社聯盟,建設糧食、果蔬、花卉、養殖、農機等不同類型的聯盟基地,統一產供銷、融合農文旅,帶動合作社抱團做強特色產業。三是搭建橋梁紐帶。建立“一書記一產業”“第一書記項目直通車”等機制,利用金融掛職干部建立“黨建+金融”紐帶,有針對性地為村集體、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返鄉創業人才、普通農戶等群體提供金融貸款與信用建設服務,著力解決農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