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金寨縣著眼鄉村產業發展大勢,充分發揮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服務職能,建設了集資源、要素、信息、交易于一體的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創新開發農村產權交易公共服務產品,集聚農村閑置資源資產,及時發布農村資源要素交易信息,對接供需市場,拓寬資源要素價值實現方式,推動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有效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以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主要做法
注重整體推進,交易平臺一體化。在金寨縣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設立副科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在22個鄉鎮建立交易所,在218個行政村建立村級服務點,實現村級產權交易服務全覆蓋,從咨詢服務、信息發布、網絡競價、資源配置、抵押融資到數據分析的跨部門“一站式”服務,構建形成覆蓋全縣、功能齊全、規范運行的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
突出村民自治,交易決策法治化。制定《關于加強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租賃出讓審核登記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規定村集體資源資產流轉交易必須履行“四議兩公開”程序,經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會議討論,讓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到農村集體資源資產交易監督當中,鄉鎮按照職能職責和管理權限,對交易標的物權歸屬、交易條件及時審批,把村級集體資源資產流轉交易納入法治化軌道。
聚焦陽光操作,交易程序透明化。按照六安市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工作要求,制定《金寨縣集體資源資產集中交易目錄》,編制交易流程和交易指導手冊,同時將電子化交易平臺與六安市公共資源電子化交易平臺、安徽省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有效對接,進一步擴大信息發布范圍,及時更新供需信息發布,切實提高資源配置的時效性、有效性。
著力提升效率,交易服務電子化。全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積極推進農村產權交易“線上辦”,實現交易線上報名、線上審核、線上競價等全流程“不見面”“一站式”交易服務。依托縣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推行從項目進場交易、到權屬變更、再到抵押融資等多個交易環節跨部門一網通辦。優化服務事項,主動對接市場交易主體,服務前移,縮短辦理時間,實現即日辦結,進一步有效降低項目進場交易的流轉周期。
強化保障措施,交易監管制度化。全縣農村產權交易項目納入平臺統一管理、交易,按照統一規則和要求組織交易活動,推行平臺之外無交易,同時將交易信息同步推行至省、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主動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強化事后監管,持續將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工作納入全縣公共資源交易領域“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內容,定期對各鄉鎮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工作的日常監管和工作實效進行檢查。將農村產權交易納入村級小微權力治理清單,協助縣紀委監委定期對村級集體資源資產交易開展背包式巡查,不定期對農村產權交易領域進行督查檢查,營造風清氣正的交易環境。
工作成效
實現交易種類多樣化。按照“應進必進、能進必進”的原則,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農特產品采摘權、土地經營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等各類集體資源資產全部納入農村產權交易范圍。2023年1-11月,全縣共完成各類農村綜合產權交易項目223宗,交易額4007.34萬元,涉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出租、林木采伐權出讓、廣告位出租、農產品采摘權出讓、村級閑置資產出讓出租、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7大類。
實現資源要素集約化利用。一是充分保障鄉村產業發展要素供給,通過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發布農村資源要素供需信息,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業,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資源要素保障。2023年1-11月,共組織114家市場交易主體參與網絡競價,最終成交58家,成交金額1306.94萬元。二是全面盤活農村集體閑置資源資產,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將村級集體資產閑置的房屋、廠房、山林、土地等集體資源集中掛網,通過出讓、出租或經營權流轉等方式,促進資源流通、資產“變現”,避免資源閑置浪費。2023年1-11月,共交易村級閑置資產出讓出租項目12宗,其中老村部出租項目6宗,老學校出租項目4宗,廢棄資產出讓項目2宗,交易額達33.84萬元。三是有效解決農村承包地“撂荒”現象,通過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公開掛牌、網絡競價,實現了農村閑置土地有效利用,解決農村承包地“撂荒”現象。2023年1-11月,辦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項目165宗,流轉面積1.4萬畝,交易額2700.40萬元。四是實現集體資產價值最大化,通過網絡掛牌、網絡競價擴大了競價的受眾面,打破空間和地域限制,吸引了更多的市場主體,有力促進了集體資源資產的增值。2023年1-11月,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溢價65.8萬元,溢價率達5.23%,有效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一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和務工收入,引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為村民就近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村民既能得到集體分紅收益,又能實現就近就業、致富增收。二是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交易平臺發布銷售信息,產品可以直接進入全國甚至全球的市場,打破了地理限制,擴大了銷售范圍,提高了產品知名度。例如關廟鄉仙桃村2022年通過掛牌出讓村集體林場山核桃采收權,成交金額29.25萬元,2022年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92.27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務工20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經驗啟示
一是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農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集中發布交易信息,有利于促進流轉交易對象多元化、交易內容多樣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農村產業,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為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蹚出新路徑,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活力。
二是持續彰顯了政府的服務精神。依托政府在示范引領、運行監管、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與農業農村、林業、自然資源等部門的溝通,逐步構建起體制健全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形成有序、規范、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三是努力構建開放統一的大市場,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以農村產權交易“小平臺”撬動公共資源交易“大市場”,促進要素有序流動,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流通,讓農村資源要素交易市場更加活躍高效,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金寨縣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