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并作出多方面的改革部署。農業經營方式對糧食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農村改革之初,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業經營方式從集體統一生產向農戶承包分散經營的轉變。作為農業經營方式優化的結果,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提升農戶務農積極性、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支撐。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不僅遠低于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的歐美國家,甚至明顯低于同屬亞洲人地關系緊張的日本和韓國。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4.99萬元/人,明顯低于預期目標。
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業從業者數量過多且老齡化。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17663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的24.1%,而第一產業增加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3%。農業就業人口過多的情況可見一斑。而且,農業就業人口的老齡化情況較為嚴重。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調查數據表明,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持續增加。2003年60歲及以上的務農者占比為8.15%,至2019年已激增至27.25%,提高了19.1個百分點。二是耕地質量不高且細碎化。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但全國可灌溉耕地面積只有10.4億畝,超過40%的耕地無法灌溉。“靠天吃飯”的狀況依然還在影響農業發展。而且,受地形地勢和當初“肥瘦搭配、按人均分”發包方式的影響,我國農戶經營的耕地細碎化較為嚴重。農業農村部農村土地確權數據表明,全國14.9億畝耕地共11億塊,被1.99億戶農戶承包,戶均承包地面積只有7.49畝,卻多達5.5塊。耕地細碎化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進展,影響了土地流轉及適度規模經營,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營效益的提高。三是農業經營規模普遍過小。達到一定的經營規模,對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十分重要。然而由于農戶眾多、耕地細碎,絕大部分農戶經營的土地規模都較小。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發布的《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2020年)》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有24076.1戶農戶經營耕地,其中經營耕地面積在30畝以上的農戶只有1152.5戶,占比不足5%,雖然比幾年前有所增加,但改變不大。為了生計,小農戶往往需要兼業經營,不會像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那樣積極采用新技術、向土地投資,因而無法獲得專業化優勢和規模效益,農業生產效率較低。
為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種糧收益、確保糧食生產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立足于現存問題和農業農村發展的趨勢,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改革。
第一,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高素質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隊伍。為了解決“誰來種地”問題,2019年,中辦國辦發布《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另外,為了讓務農者可以獲得更多土地資源、讓老年農民過上體面的生活,除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支持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外,還可以借鑒日本、法國等國家在農業轉型期實施的農民退休制度,提高老年農民的養老補貼,支持引導其將土地交給青年農民耕種。
第二,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加快解決農戶承包地細碎化問題。耕地質量和細碎化治理提升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依靠地方難以完成,需要中央統一謀劃、高位推動。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提升耕地質量和耕地連片水平。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總結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愿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并要求“適當提高中央和省級投資補助水平,取消各地對產糧大縣資金配套要求”,以減輕產糧大縣的財政壓力。同時,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明確提出,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按照總書記提出的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和中央改革部署,下一階段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更好地與農地細碎化治理、建成后的管護利用等相關改革統籌推進。
第三,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和發展方向。依靠“戶均不過十畝田”的超小規模農業,難以建成農業強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方面,要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為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農村土地權益提供制度安排,在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的同時,讓真正務農者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另一方面,要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支持土地流轉,為符合條件的土地連片流轉提供政策配套支持,讓更多有能力有意愿從事現代農業的農戶經營主體流入適度規模的連片土地。此外,要借助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集成推廣,為農業規模經營提供科技支撐,提升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的糧食生產能力和經營收益。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