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并對鄉村治理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當前,我國鄉村社會發生深刻變遷,城鄉社會在人口流動、信息交換、文化交融等方面更加頻繁和深入,這就要求鄉村治理在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做出調整和創新,以適應鄉村社會的新變化。同時,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是一個有機整體,鄉村治理為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和精神動力。因此,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村社會穩定安寧,切實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一、強化黨建引領
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了領導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
一要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疖嚺艿每欤寇囶^帶。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領導農村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火車頭”。2022年,全國村“兩委”集中換屆完成后,村“兩委”干部進一步年輕化,學歷水平和致富帶富能力整體提高,對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提升鄉村善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中央組織部統計,換屆后村“兩委”成員高中(中專)以上學歷的占74%,提高16.7個百分點;村黨組織書記大專以上學歷的占46.4%,提高19.9個百分點;村黨組織書記中致富帶富能力較強的占73.6%,提高23.6個百分點;村“兩委”成員平均年齡為42.5歲,下降5.9歲;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為45.4歲,下降3.9歲。要圍繞村干部隊伍能力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管理和服務效能。加強村干部后備力量,尤其是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的培育儲備,健全選育管用機制,確保后備力量“源頭活水”。
二要推動解決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的問題。鄉鎮是國家政權的“神經末梢”,也是黨和國家各項決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鄉鎮普遍面臨著“事在下而權在上”“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等治理能力弱化問題,難以承接下移的資源、管理和服務。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鄉鎮對縣直部門派駐機構及人員的管理職責,加大編制資源向鄉鎮傾斜力度,縣以上機關一般不得從鄉鎮借調工作人員”,切實保障鄉鎮“有人干事”。推廣“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做法,理順基層“條”“塊”關系,推動縣鄉村聯動,簡化工作程序,提升治理效能。健全基層職責清單和事務清單,明晰縣鄉村等不同層級和相關部門的職責邊界,形成規范化的制度辦法。在實踐中,有些地方通過編制村級自治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等,有效厘清了各級部門和村級組織的權責邊界,明確村級組織必須做的、不用做的、需要配套資金才能做的事,有效減輕了村級負擔,讓基層把更多精力放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上。
二、繁榮鄉村文化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發揮著“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
一要改進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2018年以來,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宣傳黨的創新理論、開展為群眾服務、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莊、集市等末梢延伸,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增加文化產品供給。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增強農民群眾對黨的擁護。
二要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一方面,要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文物等農耕文化載體。另一方面,要挖掘優秀農耕文化中蘊含的應時守則、父慈子孝、敬老孝親、兄友弟恭、勤儉持家、淳樸敦厚、吃苦耐勞等精神品格,將其重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村規民約”,將其內化為價值準則,外化為行為規范。
三要促進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這幾年,一些地方搞的“村BA”、村超、村晚等很受歡迎,其中一個重要的經驗啟示是讓農民唱主角。當前,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總體相對匱乏。繁榮鄉村文化生活要“上下”結合,一方面適應農民的現實需求,增強政府文化供給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僅要“送文化”,還要“種文化”,注重培養一支鄉土文化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支持、引導農民群眾自發組織開展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積極營造全民參與的文體活動氛圍。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內容,注重將各類文體活動與農事農季相結合,與民俗節慶相結合,與農產品展銷相結合,精心打造體現地方特色、符合農村傳統的鄉村文體活動載體。
三、推進移風易俗
近年來,相關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天價彩禮“娶不起”、豪華喪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還不起”,以及農村老人“老無所養”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
一要強化村規民約的激勵約束功能。不少地方在村規民約中制定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有的地方還通過“積分制”建立獎懲機制,村民們照此辦理,有效剎住了攀比風。
二要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村“兩委”要主動關懷,為群眾辦實事、辦暖心事,因地制宜利用村里的文化廣場、文化禮堂等各類場所,為農民提供辦事場所。有效發揮紅白理事會、志愿服務組織等作用,為農民紅白事操辦提供幫助。
三要推動黨員干部帶頭承諾踐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要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帶頭革除陋習,培育農村文明新風尚。
四、建設平安鄉村
農村改革發展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
一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近年來,農村民事糾紛類型越來越多元,原來農村矛盾主要集中在農民負擔、征地補償等,現在則表現在鄰里關系、合同勞資、農村養老、醫療事故、土地糾紛等多種類型。要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切實把矛盾解決于萌芽、化解在基層,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二是持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健全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不斷鞏固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持續開展打擊整治農村賭博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加強電信網絡詐騙宣傳防范。
三是開展農村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治理攻堅。一個時期以來,有的地方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多發,而農村的防災救災設施配套不足,農民的自救意識和能力較弱。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強農村防災減災工程、應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設施建設,提升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是加強法治鄉村建設。一方面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大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另一方面加強法律服務,加強和規范農村法律顧問工作,教育引導農民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