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擺在了突出位置,需全力推進各項工作任務。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僅僅靠鞏固、靠“守”是穩不住的,只有真正形成內生發展動力,才能持續、長久地守住底線。筆者認為,聚焦農戶需求,應謀劃更有效的政策,增強脫貧戶“造血”能力,實現可持續減貧。
筆者分析和整理了近期由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科處承辦的中國土地調查項目實地調研數據。調研組在江蘇省13個地級市隨機抽取了104個村中的2628戶農戶,以問卷的形式進行入戶調查。研究發現,從樣本內部各生計資本(即農戶維持生存現狀和謀求長遠發展所能夠調配的各種資源稟賦,包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五大類型)均值來看,農戶所擁有的自然資本在全部生計資本類型中處于領先地位,人力資本次之,處于第三位的是物質資本,社會資本以較低劣勢次之,生計資本平均擁有量最低的是金融資本。
由此看來,個體小農在物質資本、金融資本方面不僅存在總量的匱乏,而且存在結構的失衡。目前,“沒錢消費,有錢也不敢消費”的問題是阻礙脫貧農民積累生產性原始資料的關鍵問題。物質資本的缺失降低了農戶進行多樣化經營的可能性,阻礙了農戶邁向現代化農業的步伐;同時,不同于中高收入群體,剛剛脫貧的個體小農戶常常會遇到無抵押物等金融門檻高于實際承受能力的情況,限制了生計脆弱的脫貧農戶增加自身金融資本的途徑。
如何綜合施策,增強脫貧農戶內部“造血”能力?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兩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大農村物質性補貼,助力農戶提高生產力。從農村現階段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物質性補貼是增加農民物質資本較為直接、高效的手段。例如,江蘇省大力推廣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提振農戶的購機投入信心;舉行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等促銷活動,加大對農戶購入生產性耐用消費品的資金扶持力度,降低脫貧農戶自主購置生產性生活性消費品、完成適度物質資本積累的準入門檻;發展鄉鎮級農村物流設施和網點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城鄉二元無差別物流配送體系,推動農業企業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升級,持續推動農業商業服務下鄉下村。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切實提高脫貧農戶的資金可得性。以江蘇省做法為例,省級職能部門引導各級金融服務主體開辟業務審批綠色通道,探索純信用擔保方式;推廣“蘇農貸”“富農易貸”等一系列進入門檻較低的三農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先進經驗;依托專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發揮農村商業銀行“主力軍”作用。截至2022年年末,江蘇農信的貸款總額突破2.5萬億元,用占全省1/8的貸款份額發放了全省1/5的涉農貸款、2/5的農戶貸款和100%的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截至2023年年末,江蘇銀行普惠涉農貸款余額超430億元,較2022年新增近100億元。總體來說,農村普惠金融必須立足于令大眾平等參與金融活動的先進理念,深入挖掘低收入群體的金融需求,豐富針對脫貧農戶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供給,從提高生計脆弱性群體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出發,拓寬金融活動的深度和外延。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