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讓寂靜的農村開始喧囂。2024年春節期間,筆者記錄了在家鄉的零散見聞,還做了些春節活動調查,談談宅前屋后的那些鄉土情懷。
零散見聞
春節和農村的組合總會喚起人們的鄉情。記憶深處的年味,很多都源自農村的老房。前些年等待安置,家里都是在城里樓房過年。吃年夜飯,看春晚,去富春江邊看煙花便是除夕的全部了。這次是在剛分的農房過除夕,又重回了舊習俗。燒紙錢祭灶神、先祖祈福,放煙花、分發壓歲錢,在守歲和零點的“開門”爆竹聲中迎來新的一年。
農村宅基地是廣大農民“根”之所在,而宅基地又為農民的鄉土情懷提供了承載空間。春節,外出闖蕩歸來的親戚們熱衷于在院子里圍成一圈,曬太陽,品粗茶,聊這一年的故事,感慨這樣的過年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初一,奶奶曬著太陽問:“富琴(小姑)家里今年弄沒弄祭祀?”大姑回道:“今年他們整個村分了高層樓房,一百來個平方米,都不興弄了,就吃個年夜飯。”有人接道:“我是覺得,再好也好不過宅基地,分幾套樓房有什么用,弄得過年都沒有氣氛了。”
農村的年會既是娛樂,也是文化的傳承。正月的農村年會一直陪伴著筆者長大,大家一起吃餛飩、炸串,湊熱鬧聽戲。2024年春節,沒了疫情的干擾,自家所在的稠溪村年俗活動又“活”了起來。初三晚上,楊家新區自然村自發湊了15萬元在操場舉行了一場音樂會。初八到初十,董家村也湊錢請了越劇團,唱了三天大戲,吸引了不少附近鎮上人觀看。
隨著進城農民增加,高樓大廈的城市生活與悠遠傳承的鄉土情懷不可避免產生了一些碰撞。初五,安置樓房小區業主群反映有人在門口祭祀燒紙,燒紙產生的煙霧觸發了樓內消防警報,業委會和物業都到現場查看,引發了不少關注。
對春節活動的調查
春節期間,筆者通過大學、高中、親友、小區業主等微信群,對春節活動做了一次小范圍的問卷調查,共收到了104份調查問卷結果。填報問卷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40歲(占比87%),從人群畫像上看,更多地反映了當代城市打工人的春節生活。
其中,47%的人有農房居住,是否有農房居住和春節活動密切相關。具體來看,吃年夜飯和走親戚是春節的主要活動,但是有農房居住人群參與走親戚的比例要高8個百分點。其他傳統活動上,有農房居住的人群同樣存在參與度更高的現象,在除夕參與祭祀、放煙花、發壓歲錢等活動方面的比例均高出沒有農房居住人群10個百分點。其中祭祀、放煙花等需要空間保障的傳統活動差值最大,與之相對的是,無農房居住人群看電影這類現代活動的比例更高。
對鄉土情懷的思考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繁榮發展鄉村文化”,鄉土文化離不開物質載體。
應給農民的鄉土文化保留空間。宅基地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著修久的鄉土情感,體現了農民對“宅”的眷念。祭祀、煙火、年會等春節傳統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保障。要妥善保障農民的居住權益,不得以各種名義違背農民意愿強制流轉宅基地和強迫農民“上樓”。
應關注進城農民的鄉土情懷。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在強調物質保障的同時,對進城農民深植于心的鄉土情懷及其背后的精神需求同樣要給予重視。對于部分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鄉土文化,要給予一些緩沖空間,加強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