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在赴山東省海陽市探親之際,筆者圍繞基層農業社會化服務進行了調研。期間,進鄉村掌握三農現狀,坐炕頭拉呱農業生產形勢,下地頭查勘耕地利用與閑置情況,訪主體了解社會化服務做法,并與基層農經人員探討推動社會化服務發展的措施和建議。總的來看,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在海陽較為普遍,“誰來種地”逐漸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破解的辦法之一就是發展社會化服務,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增強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目前,海陽市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但主體發育不健全、財政補貼效率有待提高等問題仍需進一步解決。
海陽市三農基本情況
海陽市位于膠東半島,隸屬于煙臺市。全市以低山丘陵為主,其中平原占34%。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心化”和農村人口“非農化”程度較高,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農業生產以老人為主。一方面,務農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從調研情況來看,基本上村里60多歲是“壯勞力”,70多歲是“主力軍”,80多歲還在種地的也大有人在。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外流釋放出大量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承包地流轉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但小農家庭經營的格局仍未改變。2022年,全市土地流轉率在45%左右,但流轉到規模經營主體的只占流轉面積的26.3%,相當于全市承包耕地面積的12%,大部分土地還在小農戶手中。
由此,農村種地面臨一系列問題。一是勞動力不足,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缺失,影響了農業生產力的提升。老年農戶被迫由一年兩季改為一年一季;由傳統的精耕細作逐漸轉向“懶人農業”,能收多少是多少。二是老年農民知識水平有限,對新技術、新設備和市場形勢掌握有限,加上種糧收益低,農民也不愿意再花錢加大投入,如何“種好地”成了問題。三是“父輩”農民也陸續退出,隨著時間推移,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越來越迫切。
解決“誰來種地”和“多種地、種好地、多產糧”等問題必須要依靠農業社會化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經營在相當時期內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力量,要通過周到便利的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這為我們破解“誰來種地”和如何“多種地、種好地、多產糧”問題指明了方向。
海陽市農經中心的同志表示,“老年農業”在農村很普遍,雖然不能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年農民這個弱勢群體的生計問題。可以通過社會化服務幫助老年農民走上現代農業的軌道。近年來,海陽市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蓬勃發展,各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56家、示范家庭農場71家,他們在做好自身生產經營的同時,也積極利用自身優勢為小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筆者調研的海陽市京盛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1月,主要為當地小麥、玉米等主要糧油作物提供社會化服務。經過多年的努力,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有了很大的發展。一是服務面積越來越大,服務農戶越來越多。從最初服務8個鎮街1.9萬小農戶近3萬畝土地,發展到服務12個鎮街2.65萬小農戶近10萬畝土地。服務面積和服務對象以每年近2萬畝土地和5000戶小農戶在增長。二是服務能力日益增強,服務內容日益豐富。由最初41位農機手、200臺套農機具,發展到80位農機手、300多臺套農機具。培養了28名無人機飛手組成的飛防團隊。服務內容由最初環節托管向技術集成轉變,從單純的農機作業服務向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轉變。三是服務方式更加多元,利益聯結更加緊密。以前是直接與小農戶簽服務合同,現在都是通過村集體,把農戶分散的服務需求集中起來,統一簽訂服務合同,效率高成本低。在2020年之前,服務合同是農戶支付托管費,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2020年開始,為了密切合作社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利益分配方式做了調整,即糧食賣出的收入,扣除合同約定的農戶保本收益(一般是當地同等地力條件的土地流轉費)和約定的托管費之后的利潤,合作社和農戶對半分。
問題與建議
盡管海陽市在推動社會化服務發展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基層也反映了一些問題。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偏少,服務能力不足。據了解,海陽市服務主體名錄庫中服務主要糧油作物的主體有20家,但年服務能力超過1萬畝的只有3家。2023年,全市年服務能力約26.88萬畝,不到耕地面積的1/3。此外,烘干服務能力不足,全市有烘干設備的主體只有兩家,遠遠不能滿足烘干需求。二是山地丘陵地區服務成本高,服務積極性不高。京盛合作社理事長楊京盛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當地一個農機手工資500元/天,每天能耕種大田500畝,相當于一畝地一塊錢的成本,但若耕種梯田只有20畝,成本變成了一畝地25元,很多主體不愿為丘陵山區提供服務。這樣的丘陵山區在全國還有很多,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引導市場主體開展服務,讓這些地區的農民也能夠步入現代農業的軌道,增強獲得感。三是財政對社會化服務的補貼對象問題。調研中,有農戶提出社會化服務補貼可以直接補給農戶,讓農戶自行購買服務。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與基層經管工作人員進行了探討,基層經管工作人員擔心,由于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補貼不是普惠性的補貼,如果直接補給一部分農戶,不但會大大增加政策執行成本,還可能引發基層矛盾。
基于以上問題,擬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因地施策發展社會化服務。丘陵山區服務供給市場發育不足,要從供給端發力,大力培育服務供給市場,讓更多農戶享受到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社會化服務。
二是多措并舉規范服務行為。強化行業規范,一手抓服務示范合同文本推廣使用,明確服務雙方的權利責任;一手抓社會化服務標準制定,雙管齊下,避免產生服務糾紛,保護服務雙方的利益。
三是提高財政補貼的質效。在北方平原地區,小麥、玉米等主要糧油作物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服務主體多、成本相對較低,要將推廣應用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集成配套的綜合性解決方案作為補貼重點,幫助小農戶迭代綠色高產種植技術,促進實現大面積提單產。在丘陵山區,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發揮培育主體和市場的作用,調動各類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