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舒城縣按照“講道德者有所得”的工作思路,探索創立“道德銀行”,將村民日常行為與“道德資本”掛鉤,以積分制為載體,讓“道德可積分、文明可加分、善舉可得分”,讓村民在積極參與村級活動中受益、受育、受用、受獎,樹立了和諧文明的新風。
黨建引領定方向,創新機制“立真規”。以黨的領導、村民自治、公平正義為基本原則,圍繞鄉村治理重點任務和突出問題,先后經過多次調研、集中討論、征求意見后制定一套有效實施體系。一是成立組織。通過前期座談調研,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關于在深化鄉村治理中開展“道德銀行”積分制管理的實施方案(試行)》,成立“道德銀行”積分制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調度轄區各類社會治理資源,明確村“道德積分銀行”設在村“兩委”辦公場所,由村“兩委”具體負責。二是探索開展。按照“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逐漸覆蓋”的總體工作思路,選擇棠樹鄉為試點鄉鎮。棠樹鄉通過建設“道德銀行”,以榮辱觀、價值觀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把參與村級事務、參加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庭院、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團結鄰里等作為“道德銀行”管理加分項,積極宣傳動員,引導群眾參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帶動作用。舒城縣委農辦調研總結棠樹鄉“道德銀行”積分制工作成功經驗,組織全縣22個鄉(鎮)黨委書記觀摩學習,結合各鄉鎮地理位置、村落分布、人文傳統等特點,后期計劃將“道德銀行”推廣至全縣394個行政村,推動全縣范圍內鄉村德治建設發展模式的創新。三是多元籌資。“道德銀行”項目開展以來,各級高度重視,積極開展資金籌措工作,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資助一部分、駐村幫扶單位資金資助一部分、村集體出資一部分、鄉賢募集一部分的方式,多渠道募集“道德銀行”運作資金,確保資金來源長效穩定。同時,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結合其優勢募集資源開展服務,例如動員村內的小超市捐贈物品,以冠名贊助等形式確定“道德銀行”積分超市。
公開透明強監督,規范流程“明標尺”。積分制把紛繁復雜的村級事務標準化、具象化,解決了鄉村治理工作“沒依據、沒抓手、沒人聽”的問題。為建立動態管理、可操作性強的積分體系,增強村民對積分評定的主動性,縣級指導鄉(鎮)不斷量化并修正積分規則與群眾行為的沖突,讓村民在“道德銀行”積分制活動中有“鏡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標桿”可比。一是細化條目。各村通過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村組會、板凳會等,將社會治安、公益美德、鄉村建設和家庭積分等4大類26小項納入積分制范圍,設置加分的正面積分清單;與此相對,把賭博、迷信等15項行為以負面積分清單形式設置扣分事項。二是確定客戶。建立“道德銀行”客戶群,根據主動吸納、自愿加入、普遍登記等原則,采取“集中+個別”的方式進行“道德賬戶”開戶工作,簽訂村民道德承諾書,登記個人信息,建立一人一檔,發放積分存折。參加對象以戶為單位,每戶每年道德積分基礎分為100分,在此基礎上實行加分和扣分。三是規范運行。引導群眾成為積分制的監督主體,在集體“議”、科學“評”、公開“曬”、集中“獎”、堅持“建”五大步驟中,始終履行民主程序,全過程公開操作,鼓勵群眾自評、群眾之間互評、干部考評。及時將積分評定領導小組審核后的加減分事項在村組公示欄張貼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評比結果及時在公示欄、微信群公布。完善管理臺賬,做到“一事一記錄、一月一審核、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兌換”,讓積分制管理工作接受群眾的監督,確保積分考核公平公正。
獎優勵先重運用,鞭策后進“有章法”。舒城縣以“道德銀行”積分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積分制的獎勵和約束作用,堅持以強調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引導村民律己向善,培育良好家風、文明鄉風和淳樸民風。一是依靠群眾。堅持黨政引導、村組主導、群眾主體、鄉賢參與的原則,通過吸納包括鄉賢、退休干部、村干部、鄉村教師等參與修訂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管理辦法,在此基礎上形成村道德積分管理細則,并規范“道德銀行”運行程序,努力做到積分內容群眾定,積分方式群眾議,積分結果群眾評。二是營造氛圍。在選定村民小組、制定本村實施方案和實際運行中,各村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和板凳會、張貼海報、拉橫幅等多種形式強化宣傳,組織志愿者進組入戶詳細講解“道德銀行”的具體政策,鼓勵村民以家庭為單位自主申報積分事項,村民小組也可向村積分評定領導小組提出積分或扣分事項,增強群眾的參與感。三是兌換實物,村民可用道德銀行“儲蓄卡”里的積分來兌換相應價值的物品,每件物品價格按商品采購價定價,賦予相應積分值,當村民的道德銀行“儲蓄卡”存儲了一定積分后即可兌換物品。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1940人次獲得了79.6萬積分,并在“愛心超市”里兌換199萬元實用好物。四是精神激勵。在落實物質獎勵基礎上,各村設置季度流動紅旗和年度“道德模范戶”,對村民積分進行綜合評價,在不考慮兌換物品扣減積分的情況下,分別評選出“舒城好人”“好婆婆”“好媳婦”和“最美庭院”“最美志愿者”等,通過召開黨員群眾大會等方式,現場頒發榮譽證書、額外積分獎勵、授予掛牌等形式進行激勵表彰,增強積分管理的“含金量”和“吸引力”。通過“道德銀行”的運行,村民的道德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村民之間理解彼此、尊重彼此,更看重文明實質而非面子式攀比和浪費。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各村的酒席操辦次數明顯減少,婚喪嫁娶、升學宴請等酒席操辦大幅減少,村民的自覺性逐漸提高,民風民俗進一步好轉。
舒城縣創建“道德銀行”積分制運行模式的初衷是通過獎勵機制提升村民素質,工作開展以來,各鄉村不文明現象大幅減少,助人為樂的場景比比皆是:八里村村民張成道,在春季森林防火形勢嚴峻期間主動參與值班;被評為“棠樹好人”的村民張先愛在炎熱的夏季堅持與村干部一起整治人居環境;村民盛吉明對房前屋后進行綠化,院內種植花花草草,旱廁改成無害化衛生廁,被評為“綠色庭院戶”……這些變化,正在舒城縣各鄉村悄然上演。“道德銀行”既富了“面子”更富了“里子”,讓美德“保值增值”,讓德治“教化一方”,讓儲蓄“道德積分”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引導著村民積極向善向好,提振了村民的精氣神,使得尊老愛幼、愛護公共設施、講文明懂禮貌的優良傳統得以弘揚,開辟了舒城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安徽省舒城縣棠樹鄉人民政府、舒城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