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趨勢向好,在機制上和舉措上深化創新、抓實抓細,推廣多元化發展模式,開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藍海”,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了經驗和展示窗口。筆者對臨安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了剖析,深入分析臨安區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特色亮點,以及集體經濟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并提出意見建議。
一、特色亮點
臨安區各鎮街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特色項目和典型做法。
開展抱團項目。臨安區西部7個鎮101個行政村與臨安區城市投資集體有限公司合作,實施共富廣場——江橋路停車綜合體項目建設。共富廣場集停車、商業和文體健身三大功能于一身,占地面積14655平方米,預計總投資3.7億元。項目完成后,每年可為101個行政村增加穩定收入。
組建強村公司。累計組建144家強村公司,整鎮組建5家,多村聯建7家,單村獨建132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及管理政策。2022年承攬各類項目363個,項目總價達2億元,幫助村集體增收超3000萬元,吸收剩余勞動力14.7萬名。
提供農機服務。四村成立農機服務隊,以郎家強村公司為經營主體,積極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收割、播種服務,對外收割稻谷超3000畝,種植小麥、油菜超2000畝,帶動40余名村民家門口就業,產生經濟收益共計20余萬元。
創新經營新模式。創新實施“城鄉合伙人”鄉村經營新模式,主要以公司為一級運營商,招引民俗酒店、市場營銷等二級運營商,建立“農戶+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有限公司+專業項目合作商”的運營模式,開展全域綜合開發。引進5家二級運營商,策劃舉辦龍門秘境菊花文化節、龍門年俗節、長三角水上攀石精英挑戰賽等一系列重要活動,累計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300人,村民人均增收2500元。
促進土地流轉。島石鎮新二村利用村集體經濟示范項目資金,從農戶處流轉山核桃林地353畝,以每年2萬元的租金租賃給經營主體,增加收入。湍口鎮雪山村從農戶手里流轉土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連片種植水稻優良品種,打造“雪山大米”特色品牌,通過自產自銷增加村集體收入。
盤活閑置資產。湍源村依托溫泉資源,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盤活村集體房屋16幢,農房3幢,村集體 20萬元,5家精品民宿落戶湍源村,帶動100余人次就業,預計促進人均增收1萬元。
二、面臨問題
總體薄弱,發展空間不足。從2022年村集體經濟兩項收入統計數據來看,全區270個行政村中,222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在50萬元以上,51.11%的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在50萬~60萬元。
單打獨斗,發展合力不足。區級層面,各部門之間的資源分散,尚未圍繞集體經濟發展來整合。鎮街層面,各條業務線也相對獨立;屬地管理跡象明顯,鎮街之間缺乏主動橫向合作,區域資源不能充分利用。
缺乏動力,發展后勁不足。一是村干部待遇相對偏低。村干部基本是家庭主要勞動力,財政保障年收入為7萬~10萬元,并且規定不得在村集體享受另外待遇。二是工作能力水平有限。村干部換屆后任職時間不長,許多村干部普遍面臨工作不熟的局面。
三、意見建議
(一)機制上,需深化創新
一是深化督查考核機制。深入推進“共富村社”創建,將發展集體經濟納入鎮街村社考核,實行一季一通報、一年一評比,并將其與鎮村干部業績考核、選拔任用掛鉤。
二是深化部門聯動機制。組建區領導帶隊、各部門協同的顧問團,下沉一線調研謀劃,為集體經濟薄弱村量身定制一村一策,形成一批共富金點子,增收實績與部門綜合考評掛鉤。
三是創新干部激勵機制。創新村干部激勵機制,充分考慮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推行績效導向、公開透明的績效機制,激發村干部的創業干事熱情。推行村干部選拔與創業能力相結合制度,擇優選任創業能力強的村干部。
(二)舉措上,需抓實抓細
發展飛地抱團模式。充分利用新型城鎮化建設機遇,搶抓區市協作、鎮街結對、村社結對等機遇全面推進產業共興、項目共引、設施共建。以政府為主導,謀劃實施一批城鄉共富共贏項目,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動力,持續增加經營性收入。利用強村公司發展模式。政府每年有大量的建設項目,按照“屬地”“適宜”原則,由項目實施主體發包或“派工”給強村公司,既能加快推進項目前期進度,也能更好地接受群眾監督,提高工程質量。
開發各類社會化服務。涉及綠化養護、物業管理、高標準農田管理、農田播種收購等社會化服務類項目,都可以交由屬地強村公司。各鎮街的工業平臺(園區)、竹筍等各類市場,均可以委托屬地強村公司承接管理業務。
巧用村莊開發經營。積極探索村集體以獨資、入股、合作等形式通過市場手段控股經營村莊資源和集體資產;鼓勵在屬地鎮街的主導下以組團、聯合等方式,拓展強村公司的經營渠道;聘請職業經理人,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吸引青年、鄉賢和各類企業、經營主體共同推動村莊市場化經營和集體經濟發展。
做活土地流轉文章。鼓勵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采用“村集體+N”模式,租賃給經營主體或開展林下套種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盤活閑置國有資產。全區村域范圍內完全閑置的國有資產有121處,占地36.67萬平方米。各相關部門、鎮街、行政村要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借助社會資本的力量,結合本單位已有的項目資源,根據閑置資產的特點,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共贏。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農村經濟經營服務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