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鎮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北部,面積47.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3萬人,常住人口1.7萬人,轄21個行政村。漕河鎮精心謀劃系列改革創新舉措,以提升群眾滿意度為導向,拓寬群眾訴求反饋渠道,著力匯聚鄉村治理的社會力量,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2022年以來,漕河鎮累計走訪群眾5萬余人次,摸排群眾訴求1100條,接待群眾1500人次,接聽熱線340條,為群眾辦理實事260件,幫助群眾解決問題360件,化解矛盾糾紛700多起,群眾滿意度持續上升,鄉村治理效能得到有效釋放。
一、建好群眾會客廳,有事進門“漕”我說
嚴密組織體系。筑牢“群眾就是親人、來了就是客人、辦好就是一家人”的服務理念,鎮級層面充分利用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建成“和為貴”群眾會客廳(“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實現部門整合、多元進駐、服務集聚、集中辦公,讓群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和為貴”群眾會客廳處于干道旁,使得群眾進門方便、愿意進門,從而漕河鎮建立起以鎮“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為主軸、各村網格通力合作的鄉村治理架構。
合理劃分網格。將全鎮劃分為39個網格,把綜治、公安、執法、創城、應急、消防、疫情防控等工作融入網格,由村黨組織書記擔任網格長,實現扁平化管理,構建“縱橫交錯、分片包干、全面覆蓋、分級管理、層層履責、網格到底”的長效管理體系,穩穩托住鄉村治理的“底盤”。2023年以來,漕河鎮39名網格員共上報事件13918件,記錄工作日志9959條,事項辦結率為100%。
科學確定事項。鎮級安排信訪、司法、綜治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和法律工作者在一線接待群眾,突出群眾接待、法律咨詢、政策宣傳、矛盾調解、民事代辦這5項服務功能,打造“多元服務百事通、基層治理一網通、便民服務如意通”。每天安排一名班子成員、一名副科級領導、一名法律顧問、一名民警、一名接線員在“和為貴”社會治理服務中心聯合接待,由鎮黨委副書記統籌協調、推動落實,實現“上面千條線、基層一張網、兜起大小事”。
二、開通服務新渠道,撥打熱線“漕”我說
漕河鎮在進行鄉村治理過程中,既發揮村干部“鐵腳板”傳統優勢,又注入大數據信息動能,讓網格運轉更智能、更高效。
一部熱線暢民意。開通“群眾一撥我就靈”3218590熱線,成立由鎮黨委副書記牽頭、班子成員具體負責、專人專線閉環辦理的工作專班,明確了接線員、轉辦員、督辦員隊伍,周末無休24小時正常接聽,構建了為民服務新渠道,接訴即辦、限時辦結、定期回訪。入戶分發3218590信息卡2000余張,工單辦理回復率100%。
一個平臺抓治理。成立鎮級網格化治理大平臺,與“天網工程”“雪亮工程”高度融合,全鎮396個監控探頭全部接入平臺,通過大數據手段梳理分析多種途徑的信息,實現精細分類、精準分級、精確轉辦。
一個閉環促落實。網格發現的問題由專職網格員直接辦理,重點難點問題按照“網格吹哨、分級轉辦、響應處置、核查反饋、考核評價、事件歸檔”流程,實行分級流轉、閉環處置,凝聚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攻堅合力。
三、辦好活動解民憂,主動上門“漕”我說
漕河鎮堅持民有所需、網格必應、應必有果,立足轉作風、強服務、真滿意,實現網格接訴即辦有速度、未訴先辦有溫度、訴求落實有力度。
全周期服務。在新冠疫情、汛期、禁燒等重要節點,村干部24小時待命,常態化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提升,嚴格落實“矛盾糾紛在一線化解、風險隱患在一線消除、難點問題在一線解決”機制,每天將網格巡查一遍,做到“居民大病困難必過問、發生突發事件必過問、鄰里矛盾糾紛必過問、鄰里守望相助必過問、群體服務訴求必過問、開展志愿服務必過問”和“困難群眾必訪、獨居老人必訪、殘疾家庭必訪、出租房屋必訪、失業人員必訪、留守兒童必訪”,嚴格落實“班子成員包管區、機關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網格、網格員包戶”,做到“清底數、清政策、清任務、清措施、清隱患”;每月對網格內所有住戶、企業走訪一遍,常態化開展上門服務;每月至少為群眾辦一件實事,及時解決困難問題。2023年以來,開展全民反詐摸排走訪11623人次,發放宣傳單頁1萬余張,懸掛條幅50條,設置展板100塊。
零距離服務。開展“群眾吹哨、黨員報到”活動,建立群眾訴求攻堅化解清單,解決存量訴求,將群眾煩心事變成滿意事,讓作風真轉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各村明確實施一批民生實事,建立增量臺賬,將群眾的操心事變成高興事,讓干部真服務。開展“民意我來聽、群眾真滿意”活動,利用非工作日時間,開展“周末說事”,辦好定量實事,將群眾的揪心事變成開心事,讓群眾真滿意。
針對性服務。對村干部反饋的問題、難以解決的問題,漕河鎮黨委研究制定了“書記會客直通車”“周末五點說事會商”“定期督辦回頭看”“矛盾隱患清單管理”等制度,促進了鄉村治理得到更高效、更長效推進。
四、“三扶”工作惠民生,遇到困難“漕”我說
漕河鎮以統籌民生資源、增強兜底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構建“三人、三扶、三個到位”工作體系,從“兜住底”向“優服務”拓展,實現群眾幸福指數提升。
“三人”隊伍提質效。組建由248名熱心人、明白人、帶頭人組成的“三人”隊伍,建立留守兒童、精神病人、孤寡老人等困難群體臺賬,創建“幸福食堂”“六七課堂”“希望小屋”“陽光診所”“冬日暖陽”民生服務品牌,圍繞“一老一小一困”開展幫扶救助。與濟寧醫學院合作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轄區群眾開展各類志愿服務;與北京科技大學黔路微夢支教小隊合作,在暑期開展“六七課堂”。
“三扶”專班聚合力。從扶貧辦、民政辦等部門抽調精干力量成立“三扶”(扶老、扶幼、扶困)專班,實體化運行。通過“三扶”專班牽頭,狠抓脫貧戶、困難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主體相關政策落實,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3年以來,共贈送“三扶”防疫愛心包498個,走訪群眾680次。
“三個到位”出成效。為破解政策外困難群體的即時幫扶難題,保障“三扶”工作可持續發展,在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與“三扶”群體之間建設“連心橋”,募集“三扶”資金122萬元,重點資助老年人、兒童中的弱勢群體,2022年發放16.6萬元,救助政策外困難群體60人。
(本文系第五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