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并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這都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指明了基本方向。
近年來,在國家系列政策支持引導和農業企業、互聯網企業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下,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數字技術加快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及服務等全產業鏈各環節滲透,以前沿數字技術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迎來重要機遇。
前沿數字技術何以促進
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數字技術尤其是具備原創性、顛覆性、融合性的前沿數字技術的創新、推廣和應用,有助于擺脫傳統農業增長路徑,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塑造契合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以農業的新質態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一是前沿數字技術應用有助于構建環境適配性強、潛能充分激活的大資源格局。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智能育種、先進智能裝備、大數據決策等方面的前沿技術研發與集成配套不僅有助于以傳統耕地資源為依托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而且可加速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推動向山水林田湖草沙海要資源。前沿數字技術助力拓展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支撐丘陵山地特色農業、水體農業、無土節水戈壁設施農業以及鹽堿地設施農業的發展,進而突破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
二是前沿數字技術應用有助于構建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創新升級的大產業格局。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金融科技等前沿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滲透可全鏈條推進農業智慧化轉型,促進農業精準化生產、智能化監測管理和智能決策,搭建精準化購銷平臺、加速農村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數字農業工廠、未來智慧農場等新業態新模式。氣候智慧型適應管理技術、天地空智能分析與管控技術等前沿數字技術在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種植業與養殖業轉型發展尤其是現代設施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以及農村“三資”管理、產權交易、金融撮合服務等方面的涉農大數據歸集、應用與共享,可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強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農業多功能性,進而提高現代化大農業的產業韌性。
三是前沿數字技術應用有助于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大生態格局。農業面源污染增加、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等因素制約現代農業的生態化發展。農牧業環境物聯網、智慧牧場低碳生產技術、天空地數字農牧場管控技術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可實現農業投入的精準管控,助力節水、節肥、節藥,降低能源消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中的應用可倒逼農業生產全過程的規范化和綠色化、提高農食系統的透明度,促進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智能化環境監測技術、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可減少農業生產過程污染物排放、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高農業生產綠色循環水平,為綠色發展激勵約束機制構建提供關鍵支撐,進而改善現代化大農業的生態效益。
四是前沿數字技術應用有助于構建立體開發、復合發展的大空間格局。我國耕地資源總量不足、農業生產區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匹配性欠佳,亟待拓展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智能育種技術與現代農業新設施、新裝備、新材料的有機結合,促進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戈壁農業、沙漠農業、水體農業和城市農業,加快拓展農業橫向生產空間、調整優化全域和局部地區農業生產布局。智能栽培、智能環控等數字技術與多層立體化種植、無土化栽培、海水立體種養殖等生物技術相結合,有助于充分利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資源,拓展農業縱向生產空間,進而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的立體開發和復合經營。
以前沿數字技術促進
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著力點
為充分發揮前沿數字技術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完善機制設計和政策支持體系。
一是著力完善數字技術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統籌協調機制。立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性需求,系統編制“數字技術×”現代化大農業的短期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科學制定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完善大統籌強協調工作機制,建立多部門組成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省級、地市級、縣級建立類似的跨部門協調機構。
二是著力健全數字化智慧化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多元投入聯動機制。持續完善財政支持農業現代化的總體性規劃,合理拓寬資金來源;在不增加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的智慧農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予以支持。推進現代設施農業尤其是智慧設施農業的信貸貼息試點,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對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項目予以優先支持。圍繞現代設施農業、智慧農場、融合技術攻關等項目,持續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一攬子設施農業綜合險,將溫室大棚、智能農機裝備與冷鏈倉儲設施納入保障范圍,擴大農業巨災保險試點覆蓋面。引導社會資本積極承擔現代設施農業、智慧農業重點項目,并鼓勵通過資產證券化、股權轉讓等方式,盤活項目存量資產,拓寬社會資本進入與退出渠道。
三是著力實施現代設施農業與智慧農業協同發展工程。立足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環節,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數字技術在設施農業不同應用場景中的試點示范、經驗總結與改造提升。加大智慧設施園藝技術與裝備創新發展,統籌推進大中城市現代設施農業標準化園區、傳統優勢產區設施農業提檔升級、戈壁鹽堿地現代設施種植等重點建設項目,試點布局一批數字農業工廠、數字無人農場等智慧農業新業態。注重發掘現代農業的多元價值和多功能性,激發設施農業與智慧農業協同發展新動能。
四是著力推進前沿數字技術與生物技術、綠色技術的融合創新和聯合攻關。瞄準現代農業領域融合性技術的應用前沿,組織一批專業領域的國家級實驗室、示范站建立協同創新中心,以場景應用推進聯合技術攻關和融合技術創新。聚焦智能溫室、立體種養殖、戈壁農業、沙漠農業等領域突出短板和核心技術需求,深化數字技術與生物技術的雙向融合,加快設施結構、智能裝備、農機農藝等方面技術研發與集成配套,強化高效農機、先進智能裝備和管理系統推廣應用。大力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智能決策、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創新性應用,促進農業投入品全過程減量、廢棄物全量資源化利用、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全產業鏈拓展現代農業智慧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空間。
五是著力優化前沿數字技術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配套支撐體系。加快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農業創新體系,加大對智慧跨界技術與農業專業技術研發的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支持設立國家和區域性智慧農業重點實驗室,加強基礎性長期性觀測實驗站建設,分階段分類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從試驗示范走向推廣應用。鼓勵高等院校尤其是農業類院校圍繞數字技術與現代化大農業設立交叉學院或交叉學科,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打破部門化、條塊化的智慧農業技術推廣機制,開展“大協同”,促進“大推廣”,完善公益性服務體系,發展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智慧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探索建立區域間數字技術研發應用的交流協作機制和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合作聯盟機制,加快彌合區域間智慧農業發展鴻溝。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723032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