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擁有5000多年的農耕文化、3000多年的吳文化,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府”“魚米之鄉”,唐宋時期就享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先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農業產業、農耕技術、水利系統等為蘇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蘇州高度重視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努力展現鄉村振興多元成果。
傳承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實踐探索
蘇州按照“評選一個遺產、培育一個產品、做強一個品牌、帶動一方產業、富裕一方百姓”思路,先后啟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識別普查工作,成立南京農業大學蘇州農業文化遺產研究院,建立農業遺產專家智庫,承辦全國“農遺良品”品牌盛典活動。目前蘇州擁有4個國家級遺產,項目總數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并列第一;5個項目入選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數量全省第一。
蘇州依托農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連片提升鄉村風貌,整體展現水鄉魅力。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入選農遺良品十佳品牌,江蘇吳江蠶桑文化系統入選十佳旅游線路。吳江環長漾片區依托特有的蠶桑文化系統和基塘農業系統,充分借助省級濕地公園自然稟賦,注重保留原始風貌,建成太湖雪蠶桑文化園、蘇小花田野餐吧、初蓮鄉鄰中心等標志性場景,導入民宿餐飲、休閑觀光、特色采摘等新業態,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的水鄉底色,集中展示原汁原味的魚桑文化風情,打造“詩意水鄉、最美江南”樣板區。
蘇州傳承優秀農遺文化,賡續農耕文明,弘揚人文和美新風。積極傳承農耕勞動堅忍不拔、守望相助人文精神,弘揚孝老愛親、耕讀傳家的道德風尚。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鄉風民風、家風家訓有機融合。引導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吳中區胥口鎮、張家港市鳳凰鎮、昆山市周市鎮、常熟市碧溪街道用傳統民歌唱響移風易俗村規民約,連續3年獲評全國“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優秀節目,文明鄉風展演全國。
傳承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對策建議
農業文化遺產是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蘇州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上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全市尚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擁有國家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僅吳江和吳中兩地,無法形成點面結合良性互動。二是在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上,與浙江等先進地區對比存在差距,部分農遺缺乏有效影響力和知名度。下一步,傳承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要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的關系,保護是開發利用的前提和基礎,開發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只有與三農發展、鄉村振興事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其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價值,才能歷久而彌新,讓沉睡的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
與塑造農業品牌聯動,發揮農遺經濟價值。相關研究表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能使當地相關農產品品牌溢價10%~30%,當地居民的收入貢獻率接近40%。如銅陵以白姜種植系統成功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契機,推動銅陵白姜種植規模,擴大銅陵白姜品牌影響力。因此,要推進農遺產品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推動標準化生產,發展精深加工,推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要將農業文化遺產植入到農產品設計、加工、銷售各環節,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增值和農民增收致富。
與推進鄉風文明聯動,發揮農遺文化價值。農業文化遺產蘊涵著豐富深邃的歷史文化信息,如吳中傳統水生蔬菜栽培系統,在采集馴化水生植物的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水文化和吳文化,并形成了別有趣味的水鄉風土民俗。因此,要立足農民主體,傳承弘揚包括民俗、節慶等在內的農遺文化,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賡續傳承農耕文明;要打造具有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公園、基地,展現遺產地底蘊深厚的農耕文化與農遺特色,打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文化遺產展示平臺。
與建設和美鄉村聯動,發揮農遺社會價值。報告顯示,我國已認定“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和“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981個,其中270個位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業文化遺產地具有建設和美鄉村的資源基礎。如云南阿者科村依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發展鄉村旅游,建設和美鄉村,形成極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2019年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因此,要以申報農業文化遺產為契機,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地基礎設施建設更新,完善道路工程、電力水力保障,通過微更新、漸進式改造,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深入挖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等業態,設計和推出具有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文創產品,豐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形式。
與發展零碳農業聯動,發揮農遺生態價值。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技術體系,共同構成了獨特的農業生態景觀,樹立了重要的生態典范。如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在生產過程中保育茶果種質資源,發揮重要的生產功能和生態系統維護功能。因此,要在農業文化遺產地核心區建設自然環境、傳統文化、鄉村風貌相協調的特色生態田園,還原農業文化遺產的最初風貌,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生態效益最大化;要試點推行農業文化遺產生態補償政策,制定生態補償標準,通過生態補償推進農遺保護利用,將農遺獨特的生產技術融入到當地農業生產過程中,發展綠色生態循環種養模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