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集體經濟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時間:2024-10-31 01:39:37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康晨遠 字號:【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關系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大局。筆者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南頭村,就集體經濟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作用有關情況進行了返鄉調研,通過與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村干部座談,走訪村民等形式,詳細了解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做法、成效和啟示?,F將有關情況分享如下。

  村集體經濟

  發展背景及基本情況

  南頭村位于東三召鄉南部,截至2023年年底,共有2376人,其中黨員60人;有耕地2800畝、林地650畝,村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較差,無特色資源,無大型企業支撐,是典型農業村,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于種植養殖業和外出務工, 村集體經濟發展受限。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走訪調查,了解到2020年之前,南頭村集體經濟創收方法不新、途徑不多,收入主要來源于集體土地租賃產生的約每年4000元的租金。2021年開始,在南頭村黨支部和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帶領下,南頭村由“亂”到“治”,2022年集體經濟凈利潤35萬元,2023年達55.7萬元。

  壯大村集體經濟主要做法

  創新“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職業農民”合作框架,扭轉傳統種植向規?;?、規范化、產業化發展。2021年,南頭村積極在土地上做文章,由村集體流轉456戶農戶1300畝土地統一經營管理;中化集團與村集體簽約,貸款給村集體作為起步資金,提供化肥、種子等農資產品和技術支撐;村集體在村里招聘8名職業農民負責耕種,構建了“企業+村集體+職業農民”機制。

  在該機制下,聯結三方實現了收益共享。職業農民與村集體簽訂合同,平分土地純利潤(土地收益扣除地租、農資費用、電費、保險、除草等耕種投入),調動了職業農民生產積極性;中化集團則獲得了穩定的原糧供應;南頭村充分發揮黨員作用,村干部帶頭做好村民工作,以1000元/畝的價格流轉土地,組織農產品銷售,2023年農產品銷售收入達286萬元。

  創新“村集體經濟組織+供銷社”經營模式,由一產向二三產業延伸,激發增收潛力。南頭村在村集體發展走出第一步后“內找資源”,通過村黨支部與供銷社積極對接,以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為基礎,創建了南頭村綜合服務社,建立了平價超市。其中,南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出資30萬元,占股65%,負責超市占地、固定資產投入和啟動資金;供銷社占股35%,負責日常運營和供貨,雙方收益按股分配。

  南頭村綜合服務社是邢臺市第一家由村集體與供銷社合辦的村級服務社。平價超市依托供銷社系統的貨物渠道和生鮮基地,保證貨品質量的同時,價格比市場低10%~13%,給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新思路,每年約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

  集體經濟發展

  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

  興產業,促就業,涵養文明鄉風。平價超市開業后,輻射周邊5個村莊,惠及周邊10名勞動力,帶動30人以上就業。平價超市和村道德積分結合,村民累積的道德積分可以到超市兌換物品,形成鄉風文明的正向激勵。

  建設施,強保障,共創富裕生活。村集體將增加的收入用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保障村民權益。2021年,村集體拿出當年收入的1/3,按照60元/人的標準補貼居民醫療保險;2022年,完成全村路燈換新、巷道硬化、下水管網鋪設;2024年,計劃籌建供銷大食堂,為村民尤其是60歲以上獨居老人提供用餐便利,實現老有所依,提升幸福感、獲得感。

  強組織,增公信,推進基層治理有效。村集體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真心實意的擁護。

  經驗啟示

  黨建引領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保障。南頭村黨支部加強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和集體經濟組織的整體功能,一體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一定程度彌補了人才流失嚴重、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下帶來的基層組織動員能力不足,降低了治理成本,提升了治理效能。

  能人帶動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關鍵。“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充分發揮包括村干部在內的能人的作用。南頭村與中化集團合作就來源于村“兩委”的敏銳發現、大膽實踐。要緊盯村“兩委”這個關鍵,不斷優化領導班子結構,從在外務工經商成功人士、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中吸納優秀人才,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基礎。

  因村施策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遵循。要充分認識到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的村集體經濟在運營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沒有一種固定模式適合所有村莊。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對本村基礎設施、資源稟賦、人力資源、歷史矛盾等要素進行綜合評價,選擇適合自身的產業,構建可持續發展業態。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