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說說俺的家鄉好
時間:2024-10-31 01:50:18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劉璇 字號:【

  去年,筆者高中同學考上河南省沈丘縣石槽集鄉的公務員。她說:“我們現在重點就是人居環境整治,沈丘現在可美哩!”提起她的工作,她總是充滿驕傲。這讓筆者產生了好奇,也正好趁著過年探親的機會讓她帶筆者看看家鄉的變化。

  將就變講究

  人居環境整治有成效

  廁所換新顏。“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半邊,豬拱雞撓糞滿地,蠅蛆成群臭熏天。”這就是筆者記憶中的老家廁所情況。“現在不一樣了,石槽集鄉大部分的旱廁已經改為了水廁,臭味沒了,蒼蠅不見了,只要用腳輕輕一踩沖水閥,就中了。”叔叔說著家鄉的變化,總是止不住地笑。

  “飛線”變“無線”。街道兩側亂拉亂扯的飛線,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曾是鄉黨委政府的“鬧心事”。“開車到這里,傻眼,只好倒回去。”叔叔說道。常有村民抱怨,道路拓寬、房屋翻建、車輛出行,還都得看桿子的“臉色”。拔根電線桿,看著事兒不大,在基層治理中反倒成了“盲區”,但解決不好這個問題,既影響村容村貌,又阻礙了鄉村建設的步伐。明確了問題的性質和影響,石槽集鄉對桿線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調研,確定問題辦理的協同單位、時間進度、階段性工作等內容,多方攥起拳頭,形成合力,拔除電線桿10處,綜合整治線路8700米,還鄉村一片美麗天際線。

  污塘變廣場。“村口原來是一片小池塘,本該成為綠柳成蔭的休閑好去處,卻意外變成了‘免費’的垃圾填埋堆。”一方小坑塘,六、七家人占用,各霸一角,堆垃圾、垛柴草、開小超市,坑內污水橫流,垃圾橫飛。先從最難的池塘入手,剛上任的小涂營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張少云立志做美麗鄉村建設的“造型師”,他率先拿出1000元,要把廢坑塘變成大廣場。聽到這個消息,村民們內心的喜悅溢于言表,捐土方的,捐方磚的,承諾免費用電的,捐資捐物達14萬元,不到2個月的時間,嶄新的廣場出現在村民面前,乒乓球臺、單杠等健身器材一應俱全。

  多主體協同

  人居環境整治有妙招

  農民積極性提升,主人翁意識增強,營造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美好環境。在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村民自發參與、主動作為、形成長效監督。廣泛宣傳,全面發動。通過調研發現,石槽集鄉開展“小手拉大手”和“每周五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制定完善“一事一議”“門前五包”“村規民約”“村歌”等規章制度,并通過新媒體大力宣傳村莊清潔行動的重要性。激勵評比,全民參與。創新捐款、捐物、捐力方式,制定光榮榜,公示出錢、出力、出人的詳細情況,對村民的捐贈情況及時上榜,動員全民參與,給予農民精神上的獎勵,讓農民“有面子”“有聲譽”。

  統籌推進、多元共治,提“質”增“顏”大變樣。清掃垃圾、鏟除小廣告、清理占道經營、清運積存……鄉鎮黨員干部全部集中精力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壓實責任。明確縣級領導責任、部門行業責任、鄉鎮落實責任、村級直接責任、督查巡查監督責任等“五個責任”,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前抓,相關領導合力抓,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責任明確的工作體系。獎懲有力。沈丘縣全程開展“雙督雙查雙評”,在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下,石槽集鄉全鄉上下自我加壓獎優罰劣,嚴格落實月督查、季考核制度,督促整改,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督察有效。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村民理事會,選取本村有威望、有公心、公道正道的人員,全程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充分發揮“宣傳員”“組織員”“監督員”作用,對村民不文明、不衛生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督促。

  幾點思考

  明確責任邊界,重點加強引導。在與朋友的交談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基層干部對人居環境優化的熱情高、干勁足,但在落實的過程中,工作知識匱乏,只能機械完成工作,相關工作流于形式,工作重點不明確。比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基層干部多將精力投入到掃大街、撿垃圾等群眾力所能及的活動中,如此工作安排既耗費基層干部的大量精力,又不能調動群眾主體的積極性。因此,基層干部應明確政府和農民之間的責任邊界,政府重點做農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多在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方面下功夫。

  群眾參與意識不強。“有些群眾將人居環境整治視為政府的事情,縣鄉干部熱情高,農民卻在‘等靠要’。”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該鄉存在“干部進村干、群眾路邊看”、群眾參與積極性不強、主動性不高的現象。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相關政策宣傳和組織動員不到位,推進工作方式方法不科學,配套設施不完善,忽視宣傳發動、教育引導,政府包攬過多,導致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夠。二是部分農村中年齡相對較大的老人受傳統習慣影響,垃圾亂丟亂扔、污水亂潑亂倒等不良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對環境保護缺乏正確的認知。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