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自2020年9月被確定為全國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以來,立足試點示范定位,堅持“統籌謀劃、穩慎推動、分步實施”,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春節期間,筆者利用返鄉探親機會,就寒亭區楊家埠文旅事業發展中心探索保障農村村民“戶有所居”情況進行了調研。
主要做法
2019年,楊家埠文旅事業發展中心依托楊瓦路拓寬改造工程,對宋家雙廟村、軍屯村兩村沿街的55戶村民采取拆遷后易地重新劃撥宅基地,以統規代建的方式進行宅基地平移,兩村平移項目均已在2022年建成交房。
廣泛征求農民意見。宋家雙廟村、軍屯村距主城區僅10余分鐘車程,區位優勢明顯。絕大多數農戶不愿接受跨村組安置,對土地征收、異地城鎮化方案更是強烈反對。楊家埠文旅事業發展中心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多次召開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針對安置方案、招投標形式、新房分配辦法等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最終確定了“村內易地、自籌資金、拆舊建新、統規代建”的宅基地平移方案。宋家雙廟、軍屯兩村村民分別自籌資金1080.4萬元與1399萬元,各建設二層聯排樓房8棟,根據不同建筑面積每棟居住2至4戶,平移后的宅基地面積均在山東省規定的200平方米以內。由于采取統規代建模式大大降低了農房建筑成本,宋家雙廟村、軍屯村每平方建筑成本分別為1480元與1850元。
建立項目實施保障機制。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楊家埠文旅事業發展中心成立了宅基地平移項目領導小組,積極鼓勵村民參與項目實施,由村里推選出5名懂工程施工、責任心強、樂于奉獻的村民,對施工現場進行日常監督檢查。楊家埠文旅事業發展中心籌措項目保障資金80萬元,完善平移建設區基礎配套設施,對道路、供水、強弱電、污水管網進行建設,實現水、電、污全部入地;并通過栽種綠化苗木,進一步提升了平移建設區的居住環境。
深挖宅基地再利用潛力。宋家雙廟村一期宅基地平移項目用16畝宅基地,解決了原本需要32畝宅基地的建房用地需求。后續按照此標準安置宋家雙廟與軍屯兩村全部村民,共騰退集體建設用地440畝。兩村依托地處楊瓦路兩側,緊靠健康街與206國道的區位優勢,積極招引優質鄉村產業項目,楊家埠文旅事業發展中心一期招商的預制菜加工中心項目已順利落地。“宅基地平移+項目引建”模式,深挖宅基地騰退后再利用潛力,有效實現了集約節約用地、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帶動集體增收村民致富。
幾點思考
農民住宅小區、農民公寓、集中統建自建或多戶聯建,以及寒亭區探索的“宅基地平移”均屬于以集中居住形式保障農民“戶有所居”。現階段,集中居住保障方式存在“一戶一宅”與“一戶一房”兩種不同保障模式,各地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集中居住工作。
一是“一戶一宅”的保障方式。農戶將原有宅基地退還村集體經濟組織,待集體合理規劃布局后,統一分配或調整宅基地權益的互換模式。這種模式多采用集中統建、自建和多戶聯建,本質是通過重構農村建設用地空間以實現集約節約用地與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生活條件的整體改善。因而農戶身份、相關權利和宅基地性質不發生改變,調研中發現當地農民群眾對此種模式接受度較高。
二是“一戶一房”的保障方式。在土地資源不足以支撐傳統“一戶一宅”模式的城鎮規劃區范圍內村莊、區位優勢明顯的中心村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多探索農民住宅小區、農民公寓等形式的“一戶一房”保障模式。此種保障模式是農戶以宅基地資格權與宅基地使用權置換安置房的使用權以及部分產權,通過較低的成本以舊宅換新房、改善住房條件。但在權益置換過程中,可能出現農房與宅基地的退出補償機制不健全、補償價款較低、農民身份被動轉變、新房登記頒證政策不明確、基層政府為出讓集體建設用地結余指標強迫農民騰退宅基地、農戶后代喪失宅基地資格權等一系列問題,導致部分農民權益受損。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