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麥田千重浪,麥粒漸滿穗金黃。伴隨著聯合收割機的轟鳴,江蘇海安的麥田里飄浮著豐收的氣息。
“為了促進糧食單產提升,我們今年已經組織各級農技人員深入一線,到田間地頭、大戶家中落實到位相關技術指導,要求開好夏收現場會,不折不扣、一著不讓地抓好夏種夏播進度。”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金山存說。
近年來,江蘇海安大力推進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部署組建五大區域農技服務中心,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持續穩定。經過多年培訓、摸索以及硬件設施設備升級,種植大戶及家庭農場的小麥平均畝產在全省89個小麥生產市(縣、區)中連續15次位列第一。
常勝“冠軍”的“秘訣”在哪?“三夏”時節,記者來到海安,了解產糧大縣在“三夏”生產中如何搶農時、提效率,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補貼到位 激勵得當
種糧積極性提起來
“海安糧食產量的提升,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導。”金山存對記者說。
海安市從2018年開始實施稻麥良種補貼政策,并將良種補貼列入每年的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政策以優質為前提,高產為優先,市場為導向確定補貼品種,對海安種植面積100畝以上,種植優質食味水稻、優質專用小麥主推品種的,每畝補貼10元。供種價格實行市場化運作,購種者可自主選擇供種單位。2023年海安市水稻良種補貼涉及種植大戶747戶,面積32.9萬畝,小麥良種補貼涉及種植大戶730戶,面積31.1萬畝。
“2018—2023年,稻麥兩季累計投入資金2453萬元,補貼面積273.8萬畝,其中水稻139.2萬畝,小麥134.6萬畝。”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薛巖說。
“海安種植的良種補貼水稻品種南粳9108,價格比周邊縣市高出0.2元/公斤,小麥良種補貼品種鎮麥12號和農麥88,價格比周邊縣市高出0.06元/公斤,畝新增效益達78.2元,投入產出比1:8.7。” 海安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孫書云說。
因為每畝地10元的良種補貼,海安當前的稻麥品種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大好局面。“鎮麥12和農麥88是強筋麥,都是高產穩產品種,也是海安主推的兩個品種,部分面粉企業對強筋麥會加價收購,這兩個品種當前推廣面積已經達到80%,水稻南粳9108實際面積也近90%。”海安市農業農村局農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副站長周海幸說。
除了良種補貼,海安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通過鼓勵農民購置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收獲機械,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收的意識,引導農戶和機手因地制宜選擇收獲時機和機收方式,推動機收作業精準高效。海安當前的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率達96%,各家庭農場收割機、烘干機、播插機等機械較為齊全。孫書云說:“村里小農戶一般找本村大戶或農機手幫著收麥,一畝地收費60元左右,當然還也要看田塊齊整程度以及是否有倒伏,具體一畝地多少錢與農機手收割難度掛鉤。”
胡集街道鐘涵村寶佳家庭農場買了一整套缽苗擺栽設備,寶佳家庭農場的“農二代”趙忠佳告訴記者:“整套缽苗擺栽設備30萬元左右,還有15萬元的補貼。”
墩頭鎮長垎村的麥田里,聯合收割機正在交叉作業。長垎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崔世松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流轉了1400畝地發展家庭農場,農業農村局提供技術指導,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稻麥兩茬種植,其中種子、包衣、鎮壓、施肥、機耕機種等成本一畝地算下來在2300元左右(含800元土地流轉租金),上年水稻和小麥產出了2100斤,效益不錯。”
記者看到,長垎家庭農場里,測產小分隊正拿著儀器整齊有序地測產。“取5次放入谷物水分測定儀,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剩下3個取平均值,最后算出水分數。”測產人員講起了測產方法。
田里拉回來的小麥要過地泵,過完地泵再放入烘干機入口。提升機吸進去開始烘干工作,然后把小麥送上傳送帶,最后整齊放入倉儲室。
長垎家庭農場倉儲室外,有大片的秧田與麥田。農場主崔世松正站在金色麥田與綠色秧田交匯處等測產結果。當記者問起今年的種糧補貼,崔世松說:“各種惠農政策補貼好,種糧有錢掙,今年稻谷補貼80元/畝,稻麥兩茬秸稈還田補貼共40元/畝,良種補貼20元/畝,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20/畝,還有種糧一次性補貼20元/畝,各種惠農補貼大大降低了種糧成本。”
為了提高種糧農戶積極性,海安還舉辦了高產競賽。
“我種的是鎮麥12,去年畝產不到500公斤,今年這塊地畝產達到630公斤了,我們農場今年肯定比去年產量要高,我也參與稻麥周年高產競賽,希望今年能獲獎!” 崔世松說。
稻麥周年高產競賽旨在提高種糧主體積極性,力爭培養一批種糧能手,樹立一批高產典型。周海幸興致勃勃地說:“我們海安有五個區域農業服務中心,每個區域中心擇優推薦2戶,共選出10戶參加比賽,差額選,主要比較小麥加水稻周年的產量。”
培訓到人 入戶入田
良技推廣沉下去
“我們不斷完善培育體系,面向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主體,圍繞稻麥高產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農機作業等方面開展系統培訓。”海安市農民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主任楊亮介紹。
“我參加培訓都是到農民教育實訓基地觀摩學習并實踐操作,這樣能更好地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參加培訓的學員講起培訓形式贊不絕口。
寶佳家庭農場里,趙忠佳從育秧盤上輕輕揪下一株秧苗,向記者詳細介紹起了缽苗擺栽技術:“以前我們采用的是毯苗移栽技術,在參加培訓時我了解到了缽苗擺栽技術,2021年把技術引進來后,果然增產又增收!”
“傳統的毯苗移栽方式,需要通過切塊拉扯分離秧苗再插入土中,這個過程容易傷害秧苗的根部,插苗后大多要重新生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秧苗成活率。”海安市農業農村局農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副站長肖軍治向記者講解毯苗移栽和缽苗擺栽技術的區別。
“我們缽苗擺栽機適配的秧苗下面是獨立的小泥疙瘩,栽種后沒有緩苗期,拋到水里就能成活,引用缽苗擺栽技術后,可以把秧齡延長5~10天,畝產比普通毯苗移栽技術增產10%~20%。”趙忠佳說。
走進位于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愛凌村的許惠家庭農場,記者見到了大家口中的“女強人”許惠。許惠是家庭農場主,一個人管理著1000多畝地,種的糧食高產又優質,她本人還是江蘇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在麥收現場,許惠彎下身子,捧了一把剛收獲的小麥,雙手輕揉慢搓,吹去麥芒、麥皮,將幾顆干凈的麥粒扔進嘴里嚼了嚼,滿意地點點頭。
“小麥長勢不錯啊!收得差不多了吧,馬上水稻就要插秧了,記得及時關注田間長勢,要‘一栽就管’……”海安開發區區域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孫亞軍向許惠講授秧苗管理技巧和注意事項。
許惠告訴記者,原來技術人員半個月會來田間指導一次,自從有了區域農業服務中心后,技術人員一周能來好幾趟,遇到問題更是隨叫隨到。
“有了好品種、高產栽培技術都會向大戶推薦,什么時候該補種、補多少,田間水分肥料怎么管、前后茬怎么銜接、如何育秧等我們都會指導。”孫亞軍說。許惠地接過話茬:“他們怎么教我就怎么種,不打折扣,這就是我種好糧的秘訣。”
據海安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程慧敏介紹,海安市縣、鎮、村三級農技推廣網絡不斷健全,縣級有種植業科、農機科2個行政科室和作栽站、植保站、耕保站、農機推廣站4個局屬事業站,各區鎮街道設立農社局,2022年創新成立五大區域農業服務中心,各村均有兼職的農技聯絡員,已逐步構建起“局屬專業站掛鉤聯系到片、區域服務中心分工到鎮、鄉土技術人才示范帶動到戶”的服務模式,著力打通農技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
季和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的劉昌明告訴記者,季和智慧農業種植基地是海安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的一部分,種植面積1900多畝,今年麥種選的是農麥77和揚麥25,采用智慧化農場模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監測田間問題,農技人員發現了也會及時督促指導,促進小麥健康生長,提高單產。
海安市農業農村局農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站長唐進說:“今年海安市啟用數字大田智慧管理平臺,借助衛星遙感‘云上看’,從室內大屏上就能看到地塊及長勢信息,精準制定田管‘配方’”。
海安有專門針對種糧大戶稻麥技術指導的微信交流群,群內定期發布農作物防災減災技術要點、農事管理技巧及天氣情況,尤其是在作物生長關鍵時間節點,發布注意事項,助力田間管理。
“水稻秧田管理要精細,不能圖省事,有時候及時控水比化控更有效,只有根系得到充足氧氣供給,水稻根系發育和盤根效果才會更好。”肖軍治在微信群向種糧大戶講解田間管理的技術。
海安是小麥單產提升整縣制推進單位,惠農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到位、機械化助力“三夏”,依舊是今天海安的真實寫照。“未來,我們將繼續挖掘地種肥藥各要素、耕種管收各環節的增產潛力,不斷增強抵御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金山存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