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牧區發展社會化服務的做法與成效
時間:2024-11-04 02:33:54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張 楠 字號:【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大力發展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牧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為推進農牧業強市建設、加快農牧業現代化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支撐。為摸清全市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現狀,找準制約因素,找出破解之策,推進全市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筆者近期開展了調研,以作探討。

  一、主要做法

  (一)培育多元化服務組織,讓服務主體“強”起來

  一是政策供給強動力。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服務組織為投入主體,其他投資為補充的多元投入機制,為農牧業社會化服務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17—2023年,全市累計爭取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新型經營主體項目和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8億元,支持各類服務組織793個,補貼服務面積200萬畝,撬動社會總投資達13.61億元,補貼農機具3.37萬臺套,服務小農牧戶5.8萬戶。同時,市、旗兩級財政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補助覆蓋范圍擴大到豬、牛、羊等畜禽及動物產品。

  二是育強主體增活力。在規范壯大經營主體的同時,引進中化農業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市場化、資源化、信息化服務模式,推動構建種養殖全鏈條、全領域的多元化服務主體 “生態圈”,種植領域基本實現了“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服務一體化,養殖領域初步建立了“防疫·診療+”新型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是壯大集體經濟提實力。通過嘎查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種植、農機合作社,對本村耕地進行合作化經營,利用機械統一耕種、施肥、除草、收割,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或由訂單企業統一收購,實現農牧戶勞動力在打工和種地之間的優化配置,促進了嘎查村集體和農牧戶雙增收。

  四是產業聯合聚合力。積極引導涉農企業、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牧戶,通過產業聯接、要素聯接和利益聯接,組建各類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各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形成覆蓋農牧業生產全產業的服務鏈,推動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二)強化科技賦能,讓服務質量“高”起來

  一是提升服務標準。將近年來服務質量優、農牧民評價好、社會信譽度高的服務組織納入平臺名錄庫管理,推動農牧業社會化服務規范化運行,形成服務有合同、內容有標準、過程有記錄、人員有培訓、質量有保證、產品有監管的“六有”服務規范模式。

  二是推廣應用先進技術。以智慧生產、物聯網等為技術支撐,大力推廣應用北斗導航等先進技術,2019年至2023年,全市智能農機裝備飛速發展,植保無人駕駛航空器、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設備、農機作業遠程智能監測設備同比分別增長235%、1041%、190%,有效提高了社會化作業精度和作業質量。

  三是深入開展科技助農。持續向農村牧區選派科技特派員,深入開展“千名農技人員下基層送科技服務行動”,助力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2023年,發布鄂爾多斯市農牧業主推技術20項,累計開展農牧業科技服務指導超6000次,服務超6萬人次。

  (三)創新服務模式,讓服務成效“實”起來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精準開展服務。因地制宜,聚焦小農牧戶干不了、干不好以及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環節,針對季節性外出務工農牧戶和勞動力不足的農牧戶,發展按需配餐的“菜單模式”、省時省心的“保姆模式”、規范服務的“合約模式”、多元參與的“聯合模式”等多種托管服務模式,滿足農牧戶多元化需求。

  二是打造技術服務平臺,構建全產業鏈服務體系。以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MAP)為核心,集成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和智慧農業等手段,全方位提升種植水平,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提升和小農牧戶效益提高。以玉米為例,MAP與傳統模式相比,平均畝產量為900~1000公斤,同比增產17%以上。2020年以來,中化累計服務覆蓋周邊旗區67個村、103個合作社,服務全程植保20.6萬畝、良種供應19.8萬畝、全程農機11萬畝。

  三是創新經營方式,實現共富目標。“統種共富”生產經營模式是鄂爾多斯市白泥井鎮官牛犋社探索出的一種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通過村黨支部領辦,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購銷,按照“保底收益+二次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將農戶過去“單打獨斗”的分散經營轉變為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有效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和農民大幅增收。

  四是強化資源整合,提升服務能力。鼓勵支持同行業或產業密切關聯的經營主體通過組織重構、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擴大服務規模,提升服務層次,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引領小農牧戶對接“大市場”。例如,烏審旗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緊密聯結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98家、小農牧戶3206戶,2023年托管土地5萬畝,結算收入8682萬元,實現戶均增收4.5萬元以上。

  二、取得成效

  (一)服務主體日益壯大

  大力培育農牧業社會化多元服務組織,建立“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新型種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供給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培新育優各類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005個,其中農牧民合作社831個、農牧業企業77個、專業大戶78個、嘎查村集體經濟組織16個、家庭農牧場3個,業務涉及農資供應、農機服務、農畜產品倉儲及加工、動物防疫診療、畜禽配種改良、農牧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領域,直接從業人數9000人。

  (二)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種植領域基本實現了“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服務一體化,養殖領域初步建立了“防疫·診療+”新型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畜牧業機械化率達56%,每年主要農作物服務面積達220萬畝,免疫畜禽4425萬余頭/只/羽,無害化處理各類種養殖廢棄物超3700噸,服務農牧戶14萬戶。

  (三)服務模式不斷創新

  提出并實施農區“統種”促“共富”、牧區“統養”促“共富”等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發展新路。

  (四)經濟社會效益持續提高

  農牧業社會化服務促進了農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促使土地、勞動力、資金、裝備、技術、信息等要素的有效整合,提高農牧業組織化程度。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依靠服務組織提供農牧業生產服務,實現了統一產品布局、統一物資采購、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產品銷售,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農牧業生產托管讓村民當起了“甩手掌柜”,推動了農村牧區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真正做到了農牧業生產和務工兩不誤。2023年,全市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總收入達到4.4億元,釋放農村牧區勞動力近萬人次,為農牧戶創造勞務收入過億元。

  (五)節本增效效果顯著

  通過農牧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推廣高效、環保、節能的農牧業新技術和新設備,有效降低農牧業物化成本和作業成本,實現農牧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生態化,減少農牧業面源污染,提高綜合效益,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據測算,與傳統模式相比,種植玉米成本可節省50元/畝,平均畝產量為900~1000公斤,同比增產17%以上,農藥、化肥用量降低20%,有效防治率超過97%。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農牧局)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