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領域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勞動者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能夠熟練運用手機、智能設備等“新農具”的農業勞動者正在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在勞動資料方面,以無人機、農業機械、現代設施農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勞動工具快速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管理更加智能,使農業勞動資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農具和簡單的生物材料。在勞動對象方面,通過生物育種技術對常規動植物品種進行改良和培育,作物種源不斷向高產、優質、耐逆的方向躍升。新的勞動者、新的勞動資料、新的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不僅能夠大幅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而且能夠催生農業發展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近日,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其中,最關鍵的著力點是深化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兼顧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與保障發展安全之間的關系,根據不同生產要素的屬性、市場化程度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一定的時序和節奏,分類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最關鍵的突破口在縣域,要發揮好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重要切入點的作用,將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銜接起來,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權,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增強城鄉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
——近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涂圣偉在《經濟日報》撰文提出。
供需信息的不對稱以及自上而下的決策特點往往導致農村地區公共服務供給過剩和供給不足并存。應強化農村地區公共服務需求調查研究,以需求分類和需求分層調查研究為基礎,與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有效融合,并建立相關的群眾參與和反饋機制,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精細化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切實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近日,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王玉德在《光明日報》撰文提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