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培育壯大服務主體,著力加強能力建設、創新服務方式、健全指導服務體系,推動其由數量增長向量質并舉轉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主要實踐做法及成效
(一)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強能。一是質量穩步提升。2022年,全省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達17224家,位居全國第一位,其中省以上示范社4083家;縣級以上家庭農場示范場達9920個,同比增長25.2%。二是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強勁。農民合作社開展農村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從事民間工藝及制品開發經營的同比增長7.8%、3.4%、11.7%;從事種養結合、農業服務業的家庭農場較上年分別增長20.8%、60.9%;農業社會化服務從產前的農資供應,產中的機耕、機種、機防、機收等環節,拓展到產后的烘干倉儲和訂單銷售等,從糧食生產向經濟作物、畜牧養殖等領域延伸,如,陽信縣等地探索了肉牛養殖社會化服務探索,煙臺、威海等地探索了現代果園社會化服務等。三是促進主體融合發展。引導各類主體加強聯合合作,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組織機制,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沂源縣巾幗果蔬專業合作社堅持黨建引領,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運營機制,聚焦“沂源紅”蘋果產業升級,建設高標準數字化蘋果示范園204畝,帶動群眾更新果樹品種500余畝,實現了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入選第四批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案例。
(二)夯實聯農帶農利益聯結。一是開展試點探索新模式。山東省探索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遴選首批15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優化提升“服務組織+村集體+農戶”的服務模式,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充分發揮自身政治、組織優勢,直接承擔了服務組織的角色,如,高唐縣三十里鋪村黨組織領辦印象三十里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本村及周邊村農機具、農機手等資源,建立“農機大院”,業務范圍輻射到周邊鎮50多個村,每年為合作社實現增收29萬元。二是創新金融信貸產品,破解融資“難、貴”等問題。聯合銀行等機構創新系列金融信貸產品,如“農耕貸”“強村貸”“歸雁貸”“琴島托管貸”“農業生產托管貸”等產品,重點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省“農業生產托管貸”累計發放貸款4億余元,“琴島托管貸”累計投放金額達7.12億元,支持各類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231家,涉及托管土地面積近50萬畝,惠及農戶5萬余戶。三是科技賦能強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服務水平。開發建立了農民合作社、全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名錄系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項目管理系統以及輔導員隊伍管理系統等,實現了線上填報、審核、統計分析等分級分類智慧管理服務。截至目前,各級示范社、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已全部納入系統管理,并實現統一賦碼管理。
(三)打造高效輔導體系。一是多措并舉,強化輔導員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千員帶萬社”行動,全省以基層農經隊伍為依托,以院校專家為牽引、以鄉土人才為補充打造了一支8000余人的輔導員隊伍。濱州市選聘小麥、玉米、蔬菜、水果、畜牧等9個領域288位專家,組建15支團隊,為首批24個科技示范家庭農場提供決策咨詢和技術支撐。二是管培并重,提升指導服務水平。依托“耕耘者”振興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對輔導員隊伍定期開展業務技能培訓,建立輔導員績效評價制度,提升輔導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三是多方聯動,創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掛牌委托等方式,依托有實力的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為農服務中心或社會組織承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中心,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服務對象提供技術指導、產業發展、財務管理、市場營銷、農業生產托管等服務,提升新質生產能力。
二、下一步建議
目前,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中,還存在創新型人才缺乏等問題,下一步,將從兩方面發力,挖掘新質生產力發展潛力。
(一)推進機制創新,優化政策支持。一是強化部門統籌。統籌利用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項目,深入挖掘政策潛力,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優化項目扶持。優先支持縣級以上示范社(場)及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高質量發展,支持應用先進技術發展智慧農業、循環農業,提升綠色化標準化生產能力,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品牌建設等;培育創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開展全產業鏈技術研發、技術裝備升級等,推動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升服務組織服務能力,集中連片推廣綠色生態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三是推進人才激勵機制建設。協調有關部門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機制,將員工社會保險等繳納基數、參保率納入地方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考核。
(二)強化培訓示范,規范行業發展,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動力。一是持續開展“千員帶萬社行動”。鼓勵各地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的方式,健全“輔導員+服務中心”指導服務體系,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打造高素質“帶頭人”隊伍。依托“耕耘者”振興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等培訓項目,分層分類開展帶頭人培訓,建立人才庫,加強對青年帶頭人的培養和創業支持;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三是持續開展試點示范創建工作。持續開展合作社示范社四級聯創、家庭農場示范場三級聯創工作,提高單體輻射帶動能力;加大典型宣傳推介力度,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四是探索制定行業標準規范。以小麥、玉米、水稻、大豆、油菜等主要糧油作物為切入點,指導各地研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社會化服務標準,強化執行效果評估,提升服務規范化水平。
(作者單位:山東省農村經濟管理服務總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