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改革路上話農桑
時間:2024-11-05 02:54:38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 作者:師高康 字號:【

  75年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七十五載,篳路藍縷,歲月崢嶸。

  筆者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揚帆起航。1977年恢復全國 “高考”,筆者也有幸踏進了大學校門。

  因生于農村長于農家的緣故,筆者從小便對農民有著天然的情感。看到父老鄉親整日勞作,筆者真切地想把自己所學的財經知識奉獻給農業農村。緣于這種樸素的想法,1982年大學畢業時,筆者毅然決然選定來到農業農村部的前身——農牧漁業部人民公社管理局工作。就這樣,在“農業”系統干了一輩子。

  工作38年間,筆者始終堅守在農村經營管理戰線,從事農村經濟政策、財會法規制度建設研究,并有幸參與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村稅費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產業化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政策制定,參與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法規制度制定。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實踐者,筆者有幸目睹了這些年來偉大祖國的發展進步,以及農業農村農民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獲得了歷史性突破,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三農”戰線廣大干部、科技人員、各類經營主體和農民群眾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探索,銳意創新,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之路。

  開展土地改革,初步建立集體經濟制度。1950年下半年開始的土地改革,使昔日無地的廣大貧苦農民從此獲得了土地和生產資料,全國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土改完成后,黨中央領導農民開展互助合作,農業生產合作社蓬勃興起,形成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經營格局,初步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為支持工業和城市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實行雙層經營體制,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以“統”的功能和“分”的優勢,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取消統購統銷農產品購銷體制,工農產品價格關系得到調整,進一步釋放了農業生產活力。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業剩余勞動力加快轉移,農業產業化經營應運而生,小城鎮發展迅速崛起,改變了我國城鄉經濟格局,切實拓寬了農民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

  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三農”政策實現重大調整轉變,實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方略。全面取消農業稅,徹底根絕了中國延續2600多年的農業稅歷史。實行農業綜合補貼,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4年開始,中央圍繞“三農”問題連續21年印發一號文件,著力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體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生產條件改進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激發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構建起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改革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等。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在鞏固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著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生產能力。單就糧食生產而言,我國糧食產能逐年穩步提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00多億斤提高到如今的1.3萬億斤以上,至2023年已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起,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舉全黨全國之力,統籌安排,強力推進,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組織推進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超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成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事業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煥發新氣象。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乃“國之大者”。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躍上新臺階、取得新成就、邁出新步伐,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還需看到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弱項短板,時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注意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居安思過往,自省慮未來,不斷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于守正中創新徑,在斗爭中求發展。運用 “千萬工程”經驗,守住“三農”基本盤,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不斷完善鄉村社會治理,切實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家園,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萬眾矚目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部署,同時也對 “三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時代如何夯實農業基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因地制宜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研究。新征程上改革與發展相伴相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都須通過改革來解決。改革之路任重道遠,堅定目標方能行穩致遠。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氣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