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轄11個鄉鎮(街道)及海防辦事處,438個行政村,總人口39.99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1.5萬人,是典型的農業縣區。近年來,沾化區立足鄉村治理有效能,抓住“人、管、制、育”4個關鍵要素,整合機關干部、農村黨員、人民群眾力量,通過多元共治、高效統籌、精準施策,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織密“黨群服務”網格,構建上下一體治理格局。一是建強網格服務隊伍,齊抓共管凝聚治理合力。全區組建12個一級網格“抓鎮街”、74個二級網格“抓管區”、586個三級網格“抓街巷”的精細化管理架構。整合干部、社工等多方力量引入網格服務團隊,配強1406人的網格員隊伍。建立13個網格員培訓中心,培訓網格員6000余人次。把居住環境、政策咨詢、民生保障、矛盾糾紛等問題列為特別關注的方向,主動發現問題,做到提前介入。二是強化責任落實,以精細管理提升工作實效。健全完善區、鄉、村三級抓工作落實責任體系,全區選派902名包聯鄉村干部延伸到全區438個村居,建立包聯鄉村隊伍。公開招聘城鄉公益崗工作人員3026名,緩解基層公共服務人手不足的困難。鄉級組建由科級干部、機關干部、村負責人、網格員和公益崗組成的先鋒工作隊,重點工作集中攻堅期間,區、鄉兩級全程在村指導,并通過績效考核、定期表揚、日常督導等舉措,確保重點工作不折不扣落實到位。三是“微網格+積分制”,以貼心服務獲得支持認可。聚焦鄉村治理重點任務,指導制定鄉村振興積分制管理實施細則,內容涵蓋產業發展、移風易俗等各個方面,明確加分項、減分項。實施“胡同長+網格員+民警”模式,劃分責任網格,動員群眾共同參與、獲取積分。設置積分管理員和監督員,搭建“積分超市”400余個,上架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每季度末定時開放,群眾可用積分集中兌換等值物品。創新開展“百姓夜話”活動,通過嘮家常等形式,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難點問題。目前,累計開展“百姓夜話”等活動1.4萬場,收集訴求建議6435條、其中已辦結6132條,排查上報各類事項10.4萬件。
推行“三張清單”管理,貫通最后一米治理路徑。一是梳理“職責任務”清單。創新編制《職責任務清單實用手冊》《職責任務清單細化手冊》,逐項明確基層黨建等7個領域、178項職責任務承擔機構、責任人。將清單事項納入“來濱辦”手機軟件、“愛山東”軟件辦理,網上可辦率和全程網辦率達100%,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二是規范“屬地責任”事項清單。梳理涵蓋民生保障等14個領域、165項事項,其中鄉鎮(街道)8項為主體責任,其余157項為配合責任。將清單納入全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事項,常態化跟蹤問效、督促落實,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三是推行“小微權力”清單。全面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設定48個正面清單、32個負面清單,重點是小微權力、小型工程項目、小額資金撥付的管理和監督,編制每條權力運行流程圖。并采取“部門自行梳理、集中審核把關、多次征求意見”的方法,重點審核清單的事項名稱、責任主體、辦理條件等相關要素,確保“小微權力進清單、清單之外無權力”。
建立“陽光監督”機制,完善干群一心治理體系。一是“一村一碼”推進廣角式監督。針對村民參與村級事務議事決策難的問題,全區推廣清廉村居“碼上監督”,設置三務三資、上級政策、民生事項、干部作風等監督模塊,推動實現村級事項“碼上知”、政策事項“碼上問”、群眾訴求“碼上辦”,真正讓群眾成為“微腐敗”治理的參與者,形成智慧監督的管理閉環。二是推行“一季一曬”,推進微距式監督。針對以往村務公開報表看不懂、問題無回應等問題,全區推行“三務三資”陽光報告會制度,每季度召開農村“三務三資”陽光報告會,圍繞36項村務公開內容和工作開展情況,按照“述、詢、定、評”四個環節,即通過村黨組織書記現場述職,群眾現場質詢,群眾訴求定責、定時、定措施,陽光評議環節,主動公開,接受黨員、群眾監督。全區已舉辦“陽光報告會”1695場次,公開村級事務10433項,有效實現村級監督下沉,直達群眾。三是“一事一議”推進定焦式監督。圍繞定事、議事、監事三個環節,充分發揮“四議兩公開”制度作用,形成民事民議民決工作閉環。及時收集黨情、村情、民情,按照“三事分流”原則分類處理群眾反映意見問題,即上報鎮黨委解決大事,召開村“兩委”會解決小事,召開“四鄰聯動”協調會處理私事,確保矛盾及時化解。例如,2024年以來,黃升鎮共收集意見建議110件,當場解決處理問題73件,群眾滿意率達98%。
強化“和美鄉村”培育,鞏固共建共治共享新成效。一是結合“亮點品牌”,發展“富民”產業。圍繞冬棗、利國洼地綿羊、濱海水產等一批知名特色產業,沾化區打造農民專業合作社1832家,家庭農場3597個,有效帶動農戶6萬余戶。二是融入“特色文化”,實現三治融合。在激發“自治”活力上,推行人民調委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四會”自治,438個村實現村規民約全覆蓋;在強化“法治”保障上,全區持續提升“全科大網格”治理效能,健全完善網格治理七項處事機制,強化“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中心和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建設,實現群眾反映訴求“最多跑一地”,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在運用“德治”教化上,發掘當地孝善文化,弘揚文明鄉風。先后組織開展“身邊好人”“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和諧家庭”“感動沾化十大人物”等一系列典型評選活動,用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教化身邊人,釋放好人正能量。三是突出保障“惠民”,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升級戰。全面整合全區醫療和養老資源,建設農村幸福院90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8處,養老機構8處,智慧養老服務中心1處。醫共體建設中強化村衛生室建設,充分發揮村衛生室在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的“網底”作用,累計創建省級示范村級衛生室9個、市級32個、縣級105個,群眾滿意度位列全市第一。
二、幾點啟示
堅持強黨建思維。在具體實踐中,沾化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保障,以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引擎。鄉鎮層面,黨委書記通篇謀劃,全程調度抓落實;村級層面,村黨支部書記總攬全局,統籌抓好具體落實。實踐證明,只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主體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把鄉村治理力量“統起來”,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鄉村治理“鐵軍”,才能推動黨建和基層治理同心同向,實現“人、管、制、育”四步同頻共振,最大限度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堅持系統思維。隨著農村勞動力外流,農村社會結構及經營體系發生了顯著變化。在基層治理中,只有連點成面,聚沙成塔,充分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作用,將各方面工作有機結合、協同推進,才能合力共治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斷推動基層治理有形、有魂、有力、有效。
激發基層自治活力是關鍵。在基層治理中,只有創新群眾自治參與機制,拓展群眾參與平臺,充分發揮群眾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注重基層群眾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才能讓更多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