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經寧夏397公里,橫貫中衛市182.4公里,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得黃河之利,溝壑縱橫,灌溉便利,是農業的精華地帶。豐富的水資源和富硒土地資源,讓沙坡頭區以糧食和蘋果為主的農產品質量上乘、品質優異。目前,全區糧食作物面積約33萬畝,蘋果種植面積達16萬畝,“沙坡頭蘋果”獲得了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自2020年開始,沙坡頭區抓住被評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單位的機遇,累計爭取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資金2564萬元,完成項目任務面積30萬畝以上,通過先服務后補助方式,支持開展糧食作物生產托管服務和經果林防霜凍社會化服務,有效推動沙坡頭區現代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年底,社會化服務組織達140家,年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114.4萬畝次,服務小農戶數量1.6萬戶。
糧食作物農業生產托管
一是聚焦實用導向,提升服務質量。沙坡頭區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監管機制,打造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平臺,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第三方監管+鄉鎮+村+實施主體+小農戶”六級托管管理模式。依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平臺,全面公開生產托管服務項目實施方案、主體遴選方案、服務組織、服務能力及服務環節等內容,增強項目透明度,保障群眾知情權。此外,農戶通過手機即可與服務組織網簽托管合同、標記托管地塊,實現了線上下單、線下種田。在作業農機具上安裝智能監管硬件,平臺自動匯集耕、種、防、收全環節作業軌跡信息、面積信息、過程照片等,建立作業信息數據庫,實時在線還原真實托管場景和作業過程,支持農戶在線評價服務質量,實現了服務質量可追溯。六級托管管理模式解決了托管服務過程中農民協調難、土地集中難、服務分散且效率低等問題。
二是聚焦智能發展,賦能現代農業。通過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探索建成統一農業社會化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構建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一張圖”,包含“涉農主體一張圖”“托管服務一張圖”“農機分布一張圖”,建立了政府、服務組織、小農戶的溝通橋梁。通過制定一套管理和評價標準,對數據庫標準和入駐平臺的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審核和監管,建立了中心集群,豐富了應用場景,逐步形成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為各類涉農數據高效共享和互聯網應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形成了大數據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效應,推動沙坡頭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
三是聚焦綠色理念,助推產業升級。沙坡頭區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采取“農資+服務”“農機+服務”“科技+服務”“互聯網+服務”等方式,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提供市場信息、農技推廣、農資供應、統防統治、深松整地、農產品營銷等社會化服務,推動糧食作物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加快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通過農業生產托管項目帶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在改良土壤、保水保墑、減少病蟲害、減輕環境污染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秸稈還田的推廣使沙坡頭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技術裝備先進,統防統治、科學施肥等綠色生產技術的應用推廣能力強,可以有效克服部分農戶缺乏綠色防控病蟲害技術的困難,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任務,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四是聚焦宣傳效應,加強政策激勵。利用沙坡頭區農業農村局微信公眾號和業務工作微信群,廣泛宣傳農業生產托管的優點及實施方式,為廣大農民群眾和實施主體接受這一土地經營方式變革奠定基礎;利用電視臺和報紙等傳統媒體對全區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項目開展情況進行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通過廣泛發放致廣大農民群眾的一封信,進一步做好農民群眾工作,推動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工作。同時鼓勵實施主體在作業過程中利用旗子、橫幅廣泛開展宣傳,農閑季節在服務范圍內上門入戶宣傳政策,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知曉率。農民和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充分認識到開展土地托管服務的好處,積極性高漲,踴躍參加。
經果林防霜凍社會化服務
沙坡頭區創新采用“土坑式熏煙+移動熏煙桶熏煙+無人機擾流”的聯動措施,提升蘋果保花保果水平,通過蘋果晚霜凍防控項目的實施,畝均增產300~500公斤,畝均節本增效600~1000元,增加了廣大果農對蘋果產業增收的信心。
一是聚焦部門聯動,構建協同共管工作格局。為確保沙坡頭區蘋果晚霜凍防控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順利開展,根據技術要求和保障措施,堅持以區政府牽頭抓總,形成了區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氣象局等部門以及蘋果產業主導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工作小組,明確區農業農村局負責項目實施、主體遴選,自然資源局負責全程技術指導,氣象局負責氣溫監測、預報、預警,生態環境局負責協調果園安全熏煙,聘請專業園林技術人員負責果園的晚霜凍防控工作,引導農業保險經營機構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合理制定蘋果晚霜凍的保險條款,做好投保、理賠等工作,切實形成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工作格局。
二是聚焦示范帶動,科學量化防控工作措施。為切實提高凍害防御效果,在全面總結試點防控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可行的防御凍害措施,明確劃分重點防御區和非重點防御區以及防霜凍關鍵期。成立了蘋果霜凍防控技術指導小組,赴宣和鎮、永康鎮開展花期防凍技術指導工作,詳細向鎮村干部、種植大戶及企業大戶介紹蘋果花期凍害發生特點、凍害癥狀和臨界溫度、凍害預防控制技術、凍害發生后及時補救措施等知識和無人機噴灑藥劑、無人機擾動氣流、防霜凍煙熏坑、煙熏桶放煙的成功案例。
三是聚焦托管驅動,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將所有涉及掛果期的永康鎮、宣和鎮13個行政村均列入蘋果晚霜凍防治整村托管村,共計6萬畝,劃分為13個片區,每個村干部負責一個片區,將陜西蘋果產區“土坑式熏煙”防凍模式和彭陽縣的油桶改造移動式熏煙桶兩種防凍模式(設備)改造完善后落地,挖建防凍熏煙坑近1000個,改造移動熏煙桶超500個,進一步豐富了本地熏煙防凍模式(設備),大幅提升熏煙效果,有效提高農作物抗凍能力,預防減輕凍害發生。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沙坡頭區農業農村綜合建設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