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食品品質的日益重視,有機食品這一高端食品逐漸被市場認可,受到更多關注。英國研究人員表示,在未來20年內,大多數人都會逐漸選擇消費有機食品,有機耕種有望逐步替代現有的非環保的耕種方式。據相關部門統計,2015年中國有機農產品消費達到248億-594億元的市場規模,有機食品將以年均15%的增速發展。消費需求在哪里,資本運作就要在哪里,資本的投資也會在哪里。
企業、資本掘金有機食品
因市場空間大、發展前景好,掘金有機食品行業漸成創業者、商家及資本追逐的方向。
據調查,A股上市公司中的“有機農業概念股”,包括龍力生物、北大荒、西王食品等。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注冊于松原市的中國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也在從事有機食品生產。未上市的中小有機農業公司也獲得資金追捧,早在幾年前,正谷農業就曾被一批風投看中,其中包括PE界大佬清科集團。
正是看中了有機食品的發展前景,各資本大佬早就已經著手布局,跑馬圈地,布局有機農業:聯想集團四年前就開始通過并購方式布局投資農業領域;紅巖資本也宣布18億投有機農業;萬達集團,在北京圈地6000畝建設了一個龐大的有機農業基地;民生銀行也有一個3000畝的生態園;京東等科技企業也將目光轉向農業;恒大繼恒大冰泉后投資70億于有機大米、綠色大豆油……
“掘金”有機食品,企業需闖四大關
1.產業鏈式布局運作
有機食品的商業運作涉及生產基地、加工廠、流通環節、銷售公司、投資方等多種商業主體,其分布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各有其競爭優勢,而消費者“高價值性的有機消費體驗”需要各環節的協作,產業鏈整合勢在必行。
2.掌控原料產地
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是重中之重,也是資本投資的重點所在,消費者對于有機食品的認知目前仍停留在“生產規范化、安全有機”等方面,“優秀的生產基地建設”是其商業運作的核心環節之一,既可以提升自己有機食品的品牌形象、強化自己的優秀品牌認知,又可以為后續的商業運作奠定優良的生產基礎。
3.掌控銷售網絡
有機食品的銷售渠道是其重要的投資環節,目前全國尚無強勢的有機食品渠道運營商,現有行業內的渠道多是單體門店銷售、部分區域性有機食品連鎖、網絡直銷等,現在投資“有機食品專賣店”無疑會占據行業先機,引領行業發展。
4.布局線上線下
有機食品行業的門店銷售早已不再是主流,“互聯網銷售”的模式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大量的淘寶有機食品店、有機食品網站不斷涌現,一些優秀的“有機食品網站”深受消費者歡迎;實力強大的企業會以自身品牌為依托,線上大力拔升品牌高度,從而實現線下銷售與線上推廣的聯動。
“掘金”有機食品,資本需要有耐心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有機食品整個產業鏈存在諸多亂象。China 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師表示,有機蔬菜食品企業在擴張上可能會面臨一定瓶頸,如果企業做配送,可能會慢慢發展成一家重資產企業。這種模式可能不具有復制性,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可能容易推廣,但是在二三線城市的需求會比較小。企業的收入規模、盈利能力將來可能會面臨瓶頸。
其次,農業生產自身的一些固有特性,仍然為該領域的投資帶來一些不確定性。農產品相對較低的利潤水平,行業凈利潤也就是5%-10%。且農產品的生產容易受到天氣、自然災害、病蟲害的影響,生產流程標準化程度較低,產品質量可控性較低,農產品價格的浮動較明顯等。
按國際上嚴格的認證要求,生產有機產品的土地要十年以上沒有受過污染。但當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時,如何保證優質土地的來源呢?
事實上,不少風投機構發現,業內真正做有機食品的企業規模并不大。相當一部分的有機食品企業效益并不明顯甚至虧損。其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銷售不暢。
很多有機農業企業在引進風投的過程中,發現部分風投比較激進,急于在三五年左右就套利。其實,這與有機食品的產業規律是相違背的。嚴格來說,企業前三年要想實現盈利困難相當大。有報道顯示,成立于2008年的食全食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有機食品行業已經耕耘了幾年了,據說在其創立之初,其創始人姜偉就做好了“虧5年”的心理準備。而成立于2009年的上海泰克比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曾預言將在2015年實現盈利,目前真實情況為未可知。
“風投的投資周期三到五年,能夠長期陪企業走下去,等待十年左右再上市,絕大部分風投不會冒這個風險。一旦達成合作,風投就得做長遠打算。”一向熱衷于投資中國食品行業的幾家風投機構均對目前進入有機食品行業保持謹慎,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等待時間太長”。
對于有機農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而言,融資難無疑是阻礙企業發展的攔路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