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時和將來時,它更為重要的命題是,如何在激蕩的時代浪潮中重建一個有活力、有希望的故鄉。
城鎮化,英文是urbanization,譯成中文,應是城市化。由于中國的建制鎮也是城市化地區,所以,用城鎮化比較符合中國國情。
在國外,鎮的英文是town,也有用city的,聚集人口少的city與town沒有區別。美國文化遺產的詞典對“鄉土”的定義是:鄉土是關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裝飾風格。其含義包括與高適用性、高效率的“普通城市”規劃理論截然不同的視角。“鄉愁”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時和將來時,它更為重要的命題是,如何在激蕩的時代浪潮中重建一個有活力、有希望的故鄉。
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它標志著全球城鎮化時代已經到來。我們有必要考察國外城鎮化的軌跡,看到其“鄉愁”守望不乏經驗和教訓,以從中獲得借鑒。
成功與失敗的路徑
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看,鄉愁是一種現代性話語。現代化的邏輯風靡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日益標準化、理性化,從而文化個性日益被消弭了。
鄉愁對于步入現代與工業文明的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它絕非僅僅是現代人對傳統的眷顧,而是對本民族精神的依戀,是一個國度與民族走向未來的勇氣和信心。
歐美及日本的城鎮化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工業化的“拉動”與文化的傳承。美國的城鎮化具有典型分散型特征,是一種自然生長的狀態,在產業發展的帶動下,實現大都市群的興起,雖歷時漫長,但發展均衡,這與美國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是分不開的,也受益于其寬松的移民政策保證了勞動力的供給。如今,美國形成了以產業集群為中心的城市群。
日本針對土地資源有限的國情,實施政府主導下的高度集中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工業化進程,對少數幾個都市圈實行優先集中開發,在一定的區域內發展由核心城市主導的城市群。
二戰結束后,東京逐漸從戰時的“神都”建設中恢復過來,1961年便頒布了《促進不發達區域發展法》,1962年頒布《促進新工業城市建設法》,從而統籌建立了一個連接東京灣、依勢灣和大阪灣的60公里長的特大城市群地帶。
日本還通過國土資源的合理規劃,走集中型城鎮化模式,節約土地資源利用。在文化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有益于文化記憶保存的政策,從而讓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造共同凝結為城市的文脈魂魄,杜絕簡單的“造城”運動,城鎮化得到協調發展,并未成為埋葬“鄉愁”的墳墓。
德國在城鎮化進程中,更注重多元文化的保持與發展,對外來移民以一系列政策支持其融入社區、融入城鎮和國家。
德國對新城鎮建設有一個規定,注重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原貌,要求城鎮開發不侵犯自然,而是依托自然而建。由于德國的小城鎮保持良好的歷史建筑與自然風貌,有人將德國的小城鎮稱作“詩化的小城鎮”,村落、城鎮、房舍、教堂、城堡、宮殿、橋梁,甚至道路和港口都豐富著城鎮人文特色。
目前德國有近兩萬座古堡,小城鎮已成為德意志歷史的縮影和文化的精華。德國對人文傳統和歷史建筑的熱愛與尊重,使這些小城鎮成為歷史人文內涵與生活方式現代化的國際典范。
相比之下,城鎮化的失敗路徑是“滯后城市化”和“過度城市化”。泰國曾是“亞洲四小龍”,擁有較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但其后來城市化舉步維艱,出現了“產業空心化”和“虛假繁榮”狀況,也出現了對文化傳承的滯后做法。
缺乏產業支撐的拉美國家,則大多步入過度發展的泥潭。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工業化落后于城鎮化,兩者缺少協調發展,多數拉美國家長期實行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戰略,沒有了“鄉愁”的底線,放棄了比較優勢,城鎮化發展與國內經濟、社會、文化聯系越來越弱,國家和城市無力在結構和質量上持續發展以支撐城鎮化。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無法得到相應的就業,形成了城市中的大量新貧民窟或造成“毀城”的文化災難,這是無序且過度城市化的惡果。
文脈不斷的英國城鎮化
在剛過去的2013年,英國建筑界的一件大事是倫敦夏德大廈(Shard)建成開幕。人們對這座號稱歐洲最高、如同一塊尖尖的三角形玻璃片的建筑褒貶不一,喜歡者說它是倫敦的新創意,討厭者則認為它與倫敦“鄉音”格格不入。
近幾年來,由“明星建筑師”(starchitects)設計的“名片式建筑”熱潮開始降溫,一方面是因為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無視城市文脈的項目遭到各界人士的批評。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為倫敦肯辛頓公園內的九曲湖薩克勒畫廊設計的附屬餐廳,采用了她最拿手的大幅度回轉曲線設計,建成后,被批評為千篇一律的典型,毀大于譽。
對英國的鄉村,上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者林語堂曾頗有感觸地講道:“世界大同之理想生活,便是隱居英國鄉村。”時至今日,人們對英國美好鄉村的熱情與向往從未停止過。
英國在城鎮化建設中很重視以文化傳承與弘揚為導向,進行歷史文化保護和特色鎮的建設,如制定專項法律規范歷史文化遺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資源的保護,在1953年便頒布了《歷史建筑和古老紀念物保護法》等法律,強調因地制宜,強化特色,根據當地的自然、歷史和產業發展特點予以差異性規劃,充分發揮城鎮文化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援作用,將城鎮文化塑造與突出地域性文化巧妙結合。
恬靜的鄉村氛圍、宜人的空間尺度、考究的生活氣息,編織著令人向往的英倫田園之夢,不論是貴族氣息濃厚的莊園抑或普通人居住的農舍,都是英式田園生活的典范。一片片青翠的田園、一排排多姿的樹木、一幢幢童話般的農舍,讓人在感嘆英國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更欽佩英國城鎮化的路徑。
歷史地看,英國的城鎮化始于18世紀中葉,它的成功之處是注重政府引導、市場拉動和公眾參與的“三位一體”推進原則。此外,英國從一開始便強化立法,從而對城鎮化進行時刻“糾偏”。到1851年,英國已有超過1/2的人口成為城鎮人,全國大小城鎮有近600座;到了19世紀晚期,英國2/3的人生活在城鎮,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城鎮化的國家。
1898年,霍華德在《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徑》一書中表述著“田園思想”。他希望城鎮能為居民提供足夠多的工作機會,有足夠的空間提供陽光、空氣和優雅的生活;城鎮周邊被綠化帶環繞,在提供農產品時也提供休閑和娛樂。霍華德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英國的戰后重建與1946年通過的新城法案,后者主導了英國轟轟烈烈的新城運動。
英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則率先提出城鎮化的定義,他反對讓農村人一窩蜂似的涌進城市,而強調要將原有鄉村打造成城鎮,實現升級換代。
英國的城市化進程也曾遭遇巨大挑戰。在機器轟鳴、廠房遍地、煙囪林立的城市社會,人口的大量涌入使街道、住房乃至基礎設施都緊上加緊,英國的城市在工業化急劇發展中,染上了“城市病”,到了20世紀50年代,泰晤士河水污染幾乎達到極限。為治理這些問題,英國社會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1909年,英國頒布了第一部《住宅、城鎮規劃條例》。如今,英國先后頒布了40多部與城鎮化建設相關的法規,它們是串起英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個秘訣,使城鎮化的發展及其調整,能夠趨于理性,以確保城鎮化不破壞原有的鄉村,不破壞原有的文化根基,不使鄉愁情懷不翼而飛。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亂砍樹,亂拆房,讓童年的生活歷歷在目,讓風景優美、詩意生活伴隨“鄉愁”記憶持續—這樣的理念,已真實存在于英國鄉村民眾的屋前園地和屋后花園之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