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口村,莊河市仙人洞鎮一個被群山與河水環繞的小村莊。就是這個地處偏遠的小山村,近兩年卻成了讓很多游客流連忘返的“新鄉村旅游目的地”。2015年,這個村子更先后被評為大連市“宜居鄉村示范村”和“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
馬道口究竟有啥特殊吸引力?帶著這個問題,5月27日記者趕往這個小山村采訪。
山嶺蔥郁延綿,只有一個道口。驅車轉入道口不久,只聞溪水潺潺。溪水旁,一塊巨大的山石上刻著“山澗水山莊”五個大字。停車一問,方知這里已是馬道口了。但我們此行要去的當地鄉村旅游龍頭——浪漫島休閑農莊卻離此尚遠,還在大山更深處的栗上屯。
隔嶺竟藏“桃花源”
一路上,隨處可見風景,而一家家“農家樂”就掩映在風景中,一切都顯得那么渾然天成。
浪漫島休閑農莊終于到了。在農莊里,記者偶遇游客周大姐,當時她正跟自己的一個老姐妹躺在院子中間大樹底下的搖椅上,悠閑地曬著太陽。
周大姐告訴記者,她已是第二次來浪漫島了。前兩年,她跟隨一個戶外活動組到冰峪溝游玩。游罷冰峪溝,又翻過一座山,到了馬道口村的優圣美地玩漂流。后來,開著車無意中轉到了這里,沒想到竟有意外的收獲。
這里山清水秀、綠樹蔥蔥,猶如世外桃源般的純原生態美景一下子就把周大姐他們吸引住了。“這里的生活簡直太愜意了,遠離紛擾塵世,跟大自然貼身親近,心曠神怡,打從心底放下一些東西,呼吸都變得更順暢了。我們在這里一連住了好幾天,簡直不想走了。這次,我帶七個從新疆和北京來的朋友從大連出發,自駕去丹東,途經這里,準備再住兩天。浪漫島的老板待人特別熱情,昨天晚上為我們舉辦了一場篝火晚會,我們和沈陽老年藝術大學的20多位老人們一起,一共30多人,玩得別提多開心了。老板還給我們拍了不少照片留念。今天,五個外地朋友要去離這兒僅有一山之隔的冰峪溝玩。我們倆決定留下來,好好享受一下這里的風景,還有農家飯。”
聽周大姐說起農家飯,記者不僅感到有些餓了。忙問這浪漫島農家飯有啥特殊?熱情的周大姐一聽這話,忙起身主動帶記者去廚房看看。遠遠地就聞到了香味,這其中混合了魚香、肉香、菜香,竟然還有股子花香!
這里的食材全都是綠色天然的當地特產——大鍋里燉的是莊河大骨雞和碧流河魚;籠屜里蒸的是野菜餡兒的包子,還有金燦燦的攤煎農家雞蛋……不過,這花香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浪漫島休閑農莊的老板蔣寶春為記者揭開了謎底:原來,這花香來自鍋里的槐花糕。在馬道口人看來,自然的時節和食物有著某種聯系,像是天生一對,每到槐花盛開的季節,他們都會制作槐花糕,槐花的淡雅香氣滲入甘甜的糕里,咬一口花香沁人心脾。
好客山里人
今年43歲的蔣寶春,不僅是浪漫島休閑農莊的老板,同時還擔任著馬道口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我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仙人洞是水源地鄉鎮,咱馬道口是大連的水碗。所以,我們這里沒一家工業企業,經濟發展滯后。我小的時候,由于山路崎嶇,外出困難,整個村子長時間處于半封閉狀態,日子過得也挺清苦的。我和村里的很多孩子一樣,一心想到大山外面去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蔣寶春回憶說。
走出大山的蔣寶春在外面干過很多工作,后來他因故又回到了故鄉。“那種對這山山水水的眷戀,是小時候體會不到的。可能因為有過在外闖蕩的經歷,這種感覺越發真切。我就這樣留了下來。”
2009年6月的一天傍晚,有人敲開了蔣寶春家的屋門。“那是到附近玩的一家三口,他們向我打聽附近哪里有可以住宿的地方。那時候,我們這附近沒有一家農家樂,要住宿就只能到山外面的旅店,至少需要走個把小時,而且當時天已經很晚了。”
就這樣,熱情好客的蔣寶春夫婦把這一家三口讓進家來,讓他們睡在自己的大炕上,小兩口則搬到偏房去住。“咱山里人講究來的都是客,有遠客那是福氣上門。不光是我,隨你走進哪家院子,敲開誰家的門,主人都會待你如上賓。”
第二天一早,蔣寶春夫婦又準備了山里的野菜、土雞蛋等待客。這讓那家人很受感動。他們在蔣寶春家又住了一天,臨走時還硬塞給蔣寶春500元錢。“提供食宿,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增加收入。”蔣寶春受此啟發,創辦了浪漫島,這也是馬道口村最早的兩家農家樂之一。“那時候可沒現在這規模,更不懂啥經營管理。只知道游客來了,帶人家到河套邊泡泡腳,看看風景。吃的是家常便飯,住宿條件也不咋講究。結賬的時候,就是憑賞!”
這種原始粗放的經營方式很快就告一段落。蔣寶春是個有心人,他不僅從網上查找資料,一點一點了解農家樂的經營方式,還跑到大連的東溝農家樂“偷師學藝”,回來以后結合當地實際,學以致用。很快,蔣寶春的農家樂就有了起色。
2010年,蔣寶春被推選為村里的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上任后,他明確提出了“旅游興村”的發展理念。帶頭狠抓封山育林,保護周邊的青山綠水,想方設法阻止不法之徒在河道內非法采石、非法挖取景觀樹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注重引進與生態旅游相關的投資項目。如今的馬道口村周邊山林生態環境得到了妥善的保護。遼南第二高峰老黑山上,野豬獐狍成群,狗獾野雞遍地,充滿了原始野趣。
蔣寶春說,“國家AAAA 級景區冰峪溝的北門,就設在咱村境內;海拔1029米的老黑山,咱村占了三分之一,山上長滿瀕臨滅絕的侏羅紀植物、珍貴的天女木蘭花、遼南雪蓮、野山參等名貴植物;全程七公里的優圣美地漂流,起點和終點都在我們村;東北最早的一家淡水三文魚養殖基地在咱這的黑巖溝,這種魚對水質要求十分苛刻,水質必須達到零污染,水溫常年在20度以下;這里還有著歷史悠久的梅花鹿繁育中心;氣勢磅礴的英那河貫穿咱村,兩岸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溝谷中泉水叮咚,絕跡多年的小龍蝦在這里又開始了繁衍生息,瀕臨滅絕的東北小鯢在這里隨處可見;還有清源寺、梯田群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寶貴資本。保護好這片青山綠水,就等于給子孫后代栽下了搖錢樹、埋下了聚寶盆。”2014年5月,在市旅游局和鎮政府的幫助下,在此創建了大連市鄉村旅游(農家樂)示范區。在上級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下,他們首先對10戶規模較大,經營比較規范的農家樂進行了升級改造,然后以這10個農家樂作為示范戶,以點帶面,帶動其他農家院規范化經營,村里的農家樂從最初的兩家發展到40多家。現在,從事鄉村旅游的人越來越多,連一些早年外出打拼的老鄉也都回來了。
泉水叮咚“享”清新
和蔣寶春一樣,于德國也是馬道口村較早接觸過“外面世界”的能人。早在10多年前,他就走出大山,來到城里當了一名廚師。聽說村里鄉村旅游搞得火熱,他打算回村來看看。
于德國家的院子恰好位于穿村而過的英那河河畔,院子前面有一大片空地,緊鄰空地便是連綿群山,是個絕佳的山水環繞之地。經過考察,于德國決定拿出全部積蓄,耗資70萬元將原來的住房按賓館標準重新翻蓋裝修。讓于德國沒想到的是,他的山莊去年剛試營業開始,就陸續接待了不少游客。今年形勢更加火爆,從5月1日開始到5月4日,短短四天就陸續接待游客300多人。
鄉村旅游的火爆,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如今,全村11個自然屯,村民1100戶,3800人。從事鄉村旅游相關產業的村民達到了1000多人。
鄉村旅游示范區內,生態環境得到妥善保護;升級改造后的農家樂,客房床上鋪著統一的白色床單和被罩,實現了一客一換,餐飲嚴格按照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標準執行,實行食品留驗制度,旱廁全部改為水廁,WiFi達到了全覆蓋,接待標準日趨正規化;果蔬專業合作社對農特產品的銷售由合作社實行統一的包裝銷售,做到貨真價實,不欺詐游客。村民們將農村淳樸、特有的傳統文化展現在游客面前。這也為馬道口村帶來了更多像周大姐那樣的回頭客。
新開的農家樂如雨后春筍。僅去年一年,馬道口村就接待旅游總量四萬余人次,旅游收入達300多萬元。隨著外來游客的大量涌入,農特產品暢銷甚至出現脫銷,好多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在示范區內做起了小買賣,農民紛紛開啟休閑農業模式,種植可以打造成旅游產品的相關作物,增收明顯。
遼寧衛視《鄉村服務社》欄目組連續兩年來馬道口村錄制鄉村休閑旅游專題節目;2014年,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生財有道》欄目組進駐鄉村旅游示范區,錄制30分鐘的專題片。隨著這些電視節目的播放,以往不聲不響的馬道口村,這下可出大名了,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秀美村莊,蔣寶春也榮獲“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稱號。
“這兩年來我們村的游客之所以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因為品牌宣傳,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我們所提供的旅游產品適應市場的需求。”蔣寶春分析說,“現在游客更注重旅游產品的品質,注重一種清新的體驗。對景區的生態環境、空氣質量、居住條件、特色風光、差異體驗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近乎原生態的度假體驗,對常年生活在城市的游客特別有吸引力。”
很多游客對此也持相同的觀點。一位來自大連的游客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和家人幾乎玩遍了大連市和周邊原有的旅游景區,感覺沒什么意思。而像馬道口這樣地處偏遠,藏身深山的原生態風光和有特色的小山村,讓他們覺得很新奇。“來這兒旅游,有點兒像到原始叢林探險。我兒子特別高興,總嚷嚷著要上山抓野豬。”
蔣寶春介紹說,“我們所有的景點全部依樹而建,不鏟樹鋪池,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植被,可以給游客原生態享受。”
山林里,花香混合著青草的味道,野雞從樹叢撲撲楞楞地飛過,小動物奔跑嬉戲;溝谷中,泉水叮咚,溪流潺潺,鴨子在游弋捕食,受到驚嚇的魚兒躍出水面……這就是原生態所帶來的旅游享受。
蔣寶春說,“我們現在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特色旅游體系:每年四月,你可以來這里采摘山野菜,賞山花,飛釣大馬口;五月,來登山;六月,來漂流;七、八月,避暑玩水;九月,再釣大馬口;十月,拍星空,賞紅葉……今后,我們還將繼續以發展鄉村旅游為軸線,大力推廣休閑農業的發展,將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有機結合在一起,打造更多和旅游相關的農產品。拓展旅游界面,開發老黑山,修一條全長四公里的旅游觀光公路和一條全長兩公里的登山步道;在老黑山和鄉村旅游示范區之間形成自己的旅游走廊,實現游、玩、逛、住的格局,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讓青山綠水變成咱村的綠色銀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