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研究員、副主任顧寶根:須建立各方參與的辟謠機制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崔建玲 字號:【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但一些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謠言仍層出不窮。各種謠言的出現,動搖著我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為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科學應對風險的能力,增強食品生產經營者守法經營責任意識,提高監管人員監管責任意識和業務素質,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于2011年決定在每年6月舉辦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6月14日,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在京正式啟動。6月21日,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農業部主題日”活動在北京市平谷區舉行。期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研究員、副主任顧寶根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問題做了深入的分析。

謠言成為當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隱患

針對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顧寶根認為,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處于高位水平,食用農產品安全事故基本可控制,全國全年只是偶爾零星地發生質量安全事故并能得到及時有效控制,風險隱患也可得到有效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有保證的,而且越來越好。但老百姓的認知和感覺恰恰相反,社會上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不止,食品安全超過霧霾成為百姓最關心的安全問題,特別是近期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四起,具有加重趨勢。

顧寶根表示,食品安全謠言成為當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隱患。食品質量安全事故報道一半以上是謠言傳言,打擊了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食品安全工作的成績,被謠言詆毀和抹殺,食品安全的真相被掩蓋。

為何會產生謠言?顧寶根解釋道,一是人們高度關注食品安全,但隱患依舊,問題不斷,百姓疑惑;二是政府信息公開不夠,科普不力,企業失信,出現“塔西佗陷阱”;三是食品安全問題存在,社會矛盾復雜,自媒體發展迅速,謠言制作傳播容易;四是謠言處置不當,處罰不力,制止困難。

顧寶根認真分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的發生特點。一是具有周期性,一般1-2年一個周期,而3-4年舊事被新炒。二是具有趨重性,謠言越來越多,方式多樣,手段復雜,一些謠言“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很有欺騙性。三是具有聚焦化,以農藥、激素和添加劑為主,以癌癥、艾滋病、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引起關注。

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的種類

近些年,各種謠言風生水起,引起消費者的恐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針對近些年出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顧寶根對其進行了歸類并分別舉例加以說明。

胡編亂造型

2016年3月,有謠言傳出山東即墨市一家三口吃西瓜去世的消息,這是即墨市當地一個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信息。事實證明文章中的視頻是2015年“問題西瓜”事件的媒體報道。最終即墨市食藥監局工作人員介紹,文章內容屬于舊聞翻炒,即墨市西瓜市場環境整體穩定良好,并未發現問題。隨后,當地有關部門進行了辟謠。

2006年廣東出現“注射紅藥水”西瓜的消息后,西瓜迅速爛市。此外,還有西瓜打甜蜜素的傳言。顧寶根說,其實這些都屬于謠言。2016年出現江西豬被集中填埋處理,說是感染了禽流感。顧寶根坦言這是張冠李戴,豬不是禽。

針對黃瓜使用避孕藥引起兒童性早熟的謠言,顧寶根說,其實黃瓜生長不能也根本不可能用避孕藥。還有近期網上流傳“吃荔枝引發手足病”,說荔枝泡藥有毒,吃了發燒。顧寶根說,手足病是動物病害,荔枝怎么可能傳播呢?

夸大事實型

顧寶根坦言,近些年,傳播的謠言中,存在著一些夸大事實、虛張聲勢的謠言,比如2015年草莓乙草胺殘留超標致癌的謠言。顧寶根說,草莓生產不用乙草胺,再說乙草胺是低毒農藥,不會致癌,降解物的致癌性也不確定。

2015年有關甲醛泡白菜導致白血病,甲醛白菜堪比“避孕藥”的謠言。網傳“催熟水果”致孩子性早熟,認為乙烯利是激素,促進兒童性早熟。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上的“十種農藥養出鮮萵筍”帖子稱,種植戶用農藥泡萵筍種子增強抗病性,萵筍生長需打10余種農藥,吃下新鮮萵筍就等于在吃農藥,也都是謠言。

偷換概念型

近日,一篇名為《怎么才能拯救浸泡在農藥里的中國》文章寫道: 中國有1000多種農藥,卻只有20多種害蟲。我國每年農藥用量337萬噸,分攤到13億人身上,就是每個人2.59公斤!這些農藥90%進入我們的生態環境,危害著我們的健康。顧寶根說,337萬噸農藥,其實只是生產,并沒有使用這么多。

無知猜測型

2008年,四川廣元“蛆蟲柑橘”事件,網傳柑橘生蛆,導致柑橘價格和銷量跌落谷底。顧寶根說,實際上柑橘上面的是柑橘大實蠅,屬于正常的蟲害。前段時間網傳甲醛浸泡蒜薹的視頻,實為儲藏前保鮮劑(咪鮮胺)處理,這是國家批準的,國內外都可以用。

2007年,海南省和廣東省“香蕉樹染病,吃香蕉致癌”的謠言,造成當年蕉農損失7億元,而實際上香蕉染上的只是黃葉病,也不會致癌。

有關網傳“豬肉鉤蟲”的謠言,顧寶根說,實際上是豬的血管、淋巴管、神經纖維、肌腱以及筋膜等結構。

有關打蠟蘋果不安全的謠言,顧寶根說,實際上不是所有的蘋果都要打蠟,長期儲藏和運輸的蘋果有時候需要打蠟,但也是食蠟,不存在安全問題。

網傳蘑菇富含重金屬,顧寶根說實際不存在,謠言只是用個別野生蘑菇特例延伸到栽培蘑菇。

建立各方參與的辟謠機制

面對層出不窮的謠言,如何能夠有效制止和控制謠言呢?顧寶根說:“需要建立各方參與的辟謠機制。” 顧寶根從四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是強化辟謠和科普知識,建立專業辟謠和科普平臺。通過主流媒體,進行主渠道辟謠和系列科普。建立“事實為先”的辟謠機制,涉事企業主體、單位、部門進行辟謠,相關非政府組織科普,這樣效果更好。設立曝光臺,爭取主動,謠言止于智者。二是加大信息公開,樹立政府威信,讓政府擺脫“塔西佗陷阱”。政府調正食品安全事故處理態度,不能護短,要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從無私保護消費者利益角度處理事故。三是加大謠言懲處機制,讓造謠付出代價。四是形成社會共治格局。

顧寶根認為,社會共治格局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從政府角度講,一是辟謠、科普、打擊制謠。二是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注重“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增強信心。三是架起企業和公眾溝通橋梁,讓老百姓了解生產過程,消除疑惑,樹立一批開放農場和食品企業,產品信息公開。從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角度講,可以有組織地主動辟謠和科普。從企業角度講,可澄清事實辟謠,開放生產基地。從媒體角度講,建立平臺,公開討論,正確引導,可以請制謠者參與。從非政府組織講,可以建立科普協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