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西安休閑農業挺進“兩帶三區”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苗 瑞 董婉兒 字號:【

經過16年探索奮進,西安市休閑農業正蓬勃發展,已成為都市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市民假日出游的重要選擇,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園區脫穎而出。

休閑農業走出了一條破解“三農”問題的新路子,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基因”和西安農業的“時代名片”,目前“兩帶三區”格局初成。西安市休閑農業“兩帶三區”指:秦嶺北麓、渭河沿岸兩條休閑農業產業帶;白鹿塬、杜陵塬、荊山塬3個休閑農業示范區。

這些年來,西安市休閑農業蓬勃發展,不僅為農民創業就業帶來增收,還讓市民假日出游有了更多選擇,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齊全、內容豐富的休閑農業園區,正如雨后春筍一般脫穎而出,琳瑯滿目。

16年,西安休閑農業從0到1再到N

西安市休閑農業“十二五”期間蓬勃發展,規模逐年擴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豐富多樣,內涵不斷豐富,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市休閑農業主要指標較2010年實現翻一番,接待游客量2010年640萬人次,經營收入8.2億元,2015年達到146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16.1億元,年增長率20%;直接從業人員由1.4萬人增加到3萬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由1.3萬人增加到2.5萬人,全市上規模的休閑園區由90家增加到200余家,休閑農家由不足2000家增加到4000余家,帶動農戶數由不足10000戶增加到20000余戶。

為促進和規范西安市休閑農業發展,提升休閑農業經營水平,市、區縣就打造當地特色休閑農業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在組織領導、規劃指導、資金引導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幾年,西安市先后編制了《西安市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出臺了《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休閑農業發展指導意見》和《西安市休閑農業示范園區認定辦法》。部分區縣也出臺了相關激勵政策。通過完善政策機制,夯實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從而推動休閑農業迅速發展。

2000年后,隨著私家車的普及、城郊道路的完善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的生活理念漸漸發生轉變,人們有了體驗大自然和感受農事活動的愿望和需求,這些都給休閑農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從這一階段算起,西安休閑農業發展的歷程已走過了16年。

“農家樂”是最初的休閑農業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無法滿足市民對休閑方式的需求。土地流轉政策為休閑農業創造了轉型升級的政策基礎,更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快速發展階段是在“十二五”期間。

2006年,西安市政府專門設立了管理休閑農業的處室,隸屬于當時的農業局,主要是引導和服務休閑農業。

16年, 西安休閑農業從“0”到“1”再到“N”。“N”指的是主題多元、內容豐富且層出不窮的眾多園區。

休閑農業成消費新領域

農莊里拾柴火,拉著風箱做大鍋飯、集裝箱創意庭院你住過嗎?徜徉400畝天然竹海,乘快艇暢游鯨魚湖……這是以休閑觀光為主題的北大南佛灣和鯨魚溝園區;十萬盆蘭花競相綻放、窗簾一天天在生長,原是空氣鳳梨做成的……這是以花卉觀賞為主題的園區;關中農耕場景,勾起一代人回憶、一磚一瓦都從農民家里購買……這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園區;動物小樂園,與動物親密接觸、綠色童年,我是小小農場主……這是以親子教育為主題的園區;可愛的西瓜寶寶、千畝有機大櫻桃……這是以采摘體驗為主題的園區,都成了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好去處,不斷吸引著市民前去休閑放松。

目前,西安的休閑農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市現有市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園69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6個,市級59個。

筆者注意到,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各級政府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后,農村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這都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西安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4000美元,城鄉居民對休閑消費需求持續高漲,農村優美的田園風光、恬淡的生活環境吸引了大批市民,休閑農業漸漸成為休閑消費新領域。

由于休閑農業不僅能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還能融合生產生活及生態功能,將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緊密地連結起來,完全是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

“美麗田園風景線打造行動”今年啟航

與快速發展相對應的是西安的休閑農業積淀不足,在市場需求旺盛,休閑農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后,園區自身一些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

“許多園區都是單打獨斗,不能迅速形成規模,有文化內涵和主題的園區較少,層次較低,而且宣傳推廣力度不夠。”西安市農林委產業發展處負責人說,園區經營者希望能有更好發展,很多園區都把重點放在餐飲上,盡管餐飲會帶來一些效益,但從長遠講,這種單一項目后勁不足,不足以支撐整個園區經營。

農戶想法簡單,對休閑農業的理解和把握不夠,他們也渴望能得到專業的培訓和指導,這些,都是休閑農業快速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情形。

“怎么辦呢?我們想到了‘提升’。”這位負責人說,“我們也想更好地扶持園區,給他們提供一些渠道,以擴大休閑農業覆蓋面。走訪調研后,西安市農林委決定將2016年列為休閑農業提升年。”

今年西安市農林委重點抓好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區的整體水平提升,培育打造10條春賞花、夏消暑、秋采摘、冬年慶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線路。目標是通過提升活動,園區全年接待游客超過1500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8億元。

西安市農林委2016年《休閑農業提升年活動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要重點培育農業主題公園,優化全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時空布局,加快培育發展一批突出體驗鄉村農事和田園生活功能的休閑農業觀光園、家庭休閑農場和休閑農莊。扶持發展休閑旅游合作社,支持社會資本開發和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目。

“對從業人員要進行休閑農業知識、接待禮儀及服務等內容的基本知識和職業技能培訓。”這位負責人說,“除硬件設施外,我們特別注重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的培訓,以促進各園區形成社會化服務體系。”

休閑農業破解“三農”問題

6個多月 15萬人農業增收13億元

“美得很!現在地不荒孩子也能管上了,除地租外,我還能在園區打工領工資。”位于白鹿原上的秦灞農莊所在地的塘村村民屈亞蘭說。

她家有5畝耕地,每年種地收入不足2500元,土地流轉至園區后,每年土地租賃收入7500元,加上在園區打工的2萬多元工資,全年總收入超過3萬元,是此前的十倍。

像屈亞蘭這樣的賬本,在塘村和周邊幾個村莊幾乎家家都有,西安的主要休閑農業園區里這種現象已非常普遍。

據了解,農莊租賃農民的土地,聘用農民到農莊從事種養殖或服務業,讓農民得到租金和工資,這是休閑農業與農民合作經營最普遍的方式。此外,農民以土地入股休閑農莊獲得紅利后,再被農莊返聘獲得工資,農莊與農戶簽訂種養殖合同,農民為農莊提供特色農產品也能獲得收入。這三種方式都解決了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問題,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粗略統計,去年全市年收入過1000萬元的園區達20家,農家樂經營戶4200戶,直接安置以農民為主的從業人員15萬人,年接待人數146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16.1億元。

休閑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里的“新基因”

當前,西安市政府已出臺《關于加快休閑農業發展的意見》,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據了解,休閑農業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發展休閑農業能有效引導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和村容村貌。同時,還能加快培養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整體帶動農業生產水平和鄉風文明水平提高,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從都市型現代農業高度出發,你就會發現,休閑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

各路老總轉型農業領域追求“休閑品位”

連日來筆者發現,長安、灞橋等區縣這兩年休閑農業不僅在數量上有較快的發展,而且園區品質品位和特色都有較大提升,成了時代新名片;新建園區普遍注重規劃設計,整體布局、生態環境和美感形象都有了較大提升。

前景廣闊的休閑農業市場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主體參加,一些民營企業家、工礦企業主、房地產開發商及各路老總,紛紛轉向投資開發休閑農業,追求新的生活理念和休閑品位,資本等生產要素從城市向農村流動。

“狄寨北塘村是我家鄉,帶動家鄉發展是我的初衷。”2001年,土長土長的張平先生,成立了西安白鹿原生態實業有限公司,著手開發建設白鹿原休閑農業觀光示范園,園區總占地面積1.8萬畝,已累計投資2.33億元。

大秦嶺蘭花生態種植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應均,之前從事的是園林工程和礦產開發行業,2012年進軍休閑農業,開始創立大秦嶺蘭花生態園;

秦嶺花世界總經理董海鵬之前從事建筑行業,2010年開始向休閑農業轉型,成立西安木禾林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切入花卉市場;

北大南佛灣農莊,則是由北大商會非農業會員企業共同投資建設的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園區。

在城市 在田園

休閑農業遠比想象的更壯美

“西安周邊的農業園區越來越美麗,田園風光、餐飲文化,還有親子活動和農耕文化體驗越來越豐富。每逢周末,進山進園區的沖動就油然而生。”家住西安南郊的王先生說,特別是有了小孩后,他總想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

其實,農業觀光游已成了很多西安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驢友非常喜愛進入到園區,投身大自然。

“到2020年末,國家級休閑農業園區達5個,省級休閑農業園區達10-15個,市級以上休閑農業園區穩定在80-100家,形成7條休閑農業旅游線路。”近日,西安市農林委主任馮慧武說,“到時,西安將形成比較完善的休閑農業‘兩帶三區’格局,游客人數達到30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到30億元……”

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西安市農林委吹響了休閑農業的沖鋒號,波瀾壯闊的宏偉藍圖正呈現眼前,一點點舒展、舒展。

(稿件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