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很多京客隆超市的蔬菜攤位前,細心的顧客可以發現,這些蔬菜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普春”,這是河北省固安縣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的商標。
位于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的河北省固安縣,是傳統農業大縣,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全縣的蔬菜播種面積達到了45萬畝,其中80%的蔬菜運往北京,是北京名副其實的“菜籃子”,而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就在該縣牛駝鎮前龐家務村。
“從1988年個體戶‘小打小鬧’走批發市場,到現在合作社做訂單生產、定向銷售,這一路走來委實不易。”合作社理事長張順齋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創業經。
“五化、六統一”鑄就合作社的基石
“我不到20歲就開始學種菜,建立蔬菜大棚,剛開始跑批發市場。”隨著規模的擴大,2000年,張順齋投資60萬元建起了50座蔬菜大棚,并開始與周邊菜農合作,搞標準化、規模化生產。2007年,張順齋成立了合作社,現有社員1500戶,瓜菜種植面積1.5萬畝。
“合作社的構架大致分三塊。第一塊,自有基地約2000畝。第二塊,擁有基礎社員1200多戶,1.2萬畝菜地。第三塊,帶動周邊35個村街,輻射帶動農戶5000余戶。”
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堅持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走“五化、六統一”的管理模式之路。“五化”即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處理商品化、銷售品牌化、經營產業化。
“六統一”指統一品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標識、 統一銷售、統一物資供應、統一質量檢測。
統一品種。通過各種渠道及時捕捉市場信息,了解行情變化及客商需求,積極引進市場前景好的蔬菜新品種,通過試種篩選,免費提供給社員統一種植。統一技術標準。合作社統一制定生產技術規程、負責技術指導、咨詢、培訓、推廣等工作,每年舉辦培訓班,培訓人數1000多人次。統一品牌標識。合作社將收購的產品,分級包裝,統一品牌標識,統一推向市場。統一銷售。社員的產品全部由合作社對外統一銷售。統一物資供應。合作社本著“方便、經濟、讓利”的原則,在前龐家務村設立了專門的物資供應站,根據農時季節,及時了解成員和菜農生產所需要的物資情況,統一匯總聯系生產廠家和批發商,由合作社統一采購,既保證了農資質量,又使成員省事、省力、省錢,在自己門口就能買到急需的物資,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統一質量檢測。合作社配備蔬菜安全監管專管員和檢測員,負責抽樣、指導、檢測監督等工作,制定統一的產品檢測標準,產品上市前由合作社對基地農戶產品進行抽檢,合格的可按“三品”蔬菜銷售,不合格的銷毀。
批發市場“陰晴不定”,傳統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需要創新發展模式
隨著時間推移,他發現批發市場這種傳統的賣菜方式難度越來越大。
市場難以把握,經常陷入“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怪圈,損失不小。“什么叫市場?合作社應該摸行情、懂市場,因為背后有社員,他們信任你才跟你干,咱不能讓社員失望。”
張順齋指出了農產品滯銷賣難的癥結所在:搞農業的不能只關注生產,更要聚焦于市場。“產品賣出去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否則,只能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做農業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人云亦云,要及時關注市場供求信息,形成自己對市場的判斷。這是張順齋從業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
“從我自身來講,探索出了一條訂單生產、定向銷售的發展模式。”他所說的“訂單生產、定向銷售”是指與京客隆、中央黨校、國家統戰部、中央電視臺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他們(這些單位)就是我們的市場,有了這些訂單,我的重心才向生產轉移。”產品有了銷路,剩下的就是生產的問題了。
在張順齋的基地配送中心,每天晚上都會有大量的新鮮蔬菜運往北京。工人可根據配送中心的訂貨系統,即時獲悉超市門店的訂貨需求,根據貨單將蔬菜進行分裝運送。有些蔬菜,還會按照訂單要求進行保鮮包裝。從產地采摘到端上餐桌,不超過一天時間。生產者直接配送超市,沒有任何中間環節。
順齋合作社實行的產銷訂單生產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這種模式易于形成穩定的產銷渠道,也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采取多種措施保證蔬菜質量,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跟人家大單位、大公司合作,質量是第一位的。說實話,人家憑啥跟咱合作?不就是相信咱的菜吃了放心嘛,我是這樣理解的。所以要千方百計確保蔬菜的質量。”
以前種菜是有病治病,可是現在,張順齋以防為主,以防代治,在未發病的時候要提前管控。“這就跟人預防生病一樣,是一個道理。”
2013年,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德國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合作,對方派來的專家針對蔬菜發生的病蟲害,制訂了一套以防為主的治理方案。經過一段時期的治理,張順齋發現,蔬菜的產量提升了,農藥量減少了,蔬菜品質也過關。張順齋介紹說,像這種生產技術知識,合作社會定期請來專家,舉辦培訓班進行集體學習。
而對于農藥殘留的危害,張順齋表示,不含農藥的菜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談藥色變大可不必,因為有些低毒性農藥只作用于昆蟲,真正要怕的是有機磷類的高毒性農藥,不過現在國家已經有相關規定,要采用低毒、低殘留,對人體安全的農藥。
2011年,合作社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對蔬菜進行農藥殘留、硝酸鹽含量、重金屬含量檢測,以保證蔬菜產品質量。“我們合作社檢測完了,縣里面還要檢,到超市后,人家還要檢,質量問題馬虎不得。”據了解,每周廊坊市農業局質檢中心對即將采摘的蔬菜進行統一抽檢,固安縣蔬菜部門在合作社長期派駐產品質量監督員,縣級進行批次檢測,不合格產品禁止流出基地。到京后京客隆對即將上市的蔬菜進行批次檢測,不合格的產品禁止流入市場。
為此,張順齋先后認證無公害蔬菜產品10個、綠色蔬菜產品31個、有機蔬菜產品17個。“質量安全無小事。”這句話是張順齋的座右銘。除此之外,張順齋建立蔬菜生產過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健全安全蔬菜生產檔案,通過宣傳、培訓,強化菜農生產安全優質產品的意識,并實行農戶產地品種編碼,加強對菜農的監督力度。
2011年1月,作為全國蔬菜種植大戶,張順齋參加了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舉行的座談會,并就農業合作社食品安全、優種繁育、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我向溫總理提了5條建議,包括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政府幫助解決合作社融資難、加強對農超對接的政策性引導、加大優良種子和生物農藥的研發力度、下大力氣保障食品安全等。”張順齋激動地說道,“總理聽后很高興,叮囑我一定要‘種好菜、種放心菜’。”
農超對接的典范,為首都人民種好菜
2009年5月,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北京京客隆商業集團生鮮配送中心以農超對接、訂單配送的形式簽訂了為期15年、年供12000噸(25個普通品種和27個特菜品種)的訂單合同。“這件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我們合作社成為了首都人民的‘菜籃子’”。張順齋對此表示“信心滿懷又壓力山大”。“首都人民的‘菜籃子’,聽起來多么好聽!可這后面竟是千斤重的擔子。做好首都的蔬菜供應,我們責無旁貸。”
2009年12月,合作社實現了對44個京客隆超市門店的直接配送,直配量達到每天50多噸。同時,北京京客隆商業集團把順齋瓜菜合作社的配送中心納入該企業的生產車間之一,進行統一管理。
“京客隆在北京市的200多家分店,超過40%的瓜菜都來自我們合作社。”張順齋的話語里透露著擔當與責任。2011年京客隆又給合作社追加年供應訂單4000噸。為了減少生產的盲目性,避免蔬菜價格出現不必要的波動,順齋瓜菜還和京客隆合作建立了內部供需軟件。京客隆每個階段需要什么蔬菜品種、量要多大,張順齋坐在辦公室里通過電腦就可以知道,并及時傳達給合作社的農戶。
對于下一步發展,張順齋也做好了打算,“將來在北京咱還想建立直營店,咱的基地有了,咱的配送中心有了,咱還有自己的物流,就是差最后一個環節,銷售的環節。我們將來想送小區里,這是我們下一步的計劃,通過自己的直營打造自己的品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