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正等待訪客的四季綠董事長張宋,信步走到馬路對面的瓜果大棚里,隨意拿起一個瓜,用手擦拭一下便咬去半截:嗯,熟了,味道還不錯。
日前,中央文明辦發布5月“中國好人榜”,廣東省惠州市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宋榮登5月“中國好人榜”,成為惠州第15位“中國好人”,也是惠州首位“誠實守信”類的“中國好人”。
“誠信是本分,不是特意去做。”張宋相信本分做事,相信技術和品牌的力量。在質疑聲中,他成功了,完成了從一個普通菜農成為省農業龍頭企業的負責人的“逆襲”。
四季綠公司上下員工吃的都是自家的產品,“都是自己看著種的,總不會拿自己的親人開玩笑吧,我爸媽這么些年吃的都是公司的菜”,四季綠一位工作多年的員工對記者說。
這種放心,正是源于張宋對“誠信”的執念。
“誰要添加我就讓誰辭職”
堅持到近乎偏執,精明到追求本分,四季綠董事長張宋給人的印象鮮明而強烈。
四季綠公司的董事長助理伍一輝,已經跟隨張宋10多年。在這十多年里,她對董事長堅持原則感到由衷的欽佩,但也不止一次對張宋的主張不能理解。
在某種油品的生產中,按照國家規定,可以添加5%左右的調和油——這對品質影響不大,卻可以使得產品成本下降4%左右。然而,張宋卻堅持四季綠生產的必須百分百無添加。符合規定又能直接增加企業利潤,為何不能做?伍一輝想不通,和張宋爭論了很久。最后張宋發火了:“要做的就是百分百無添加,你們誰要添加我就讓誰辭職。”
四季綠由此保證了油品的百分百純正。如今,伍一輝越是回想,也就越是佩服,張宋的這些理念也逐漸成為她自己思考問題的首要原則。
用張宋自己的話說,誠信是本分,不是特意去做的,目前四季綠開展線上銷售,實現線上線下,等質等價,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客戶監督,不滿意的可以拒絕付款。有些批發市場一箱標示30斤的蔬菜,光保溫的冰袋和保鮮紙等就有七八斤,上下兩層蔬菜的品質也有差異,四季綠的蔬菜,則要求凈重31斤,而且上下品質一致。“任何一個細節都是對品格的檢驗,這樣賺不到錢可以不做。”張宋說,秉承這一理念做生意,不僅沒有失敗,反而越做越大,他的結論是:“在經營中最大收獲是付出很少,得到卻很多,老實并不吃虧。”
這位在兒子婚禮上也不忘給四季綠蔬菜打廣告的精明商人,選擇的是一條并不尋常的路,一條不太有人走,因而曾讓很多人以為無法走通的路。
伍一輝透露說,在四季綠起步的時候,看到噴灑“農藥”之后,蟲子短時間內依舊活得很好,不少合作的農戶找到她忠告說:你們這樣弄是不行的,蟲子都打不死。然而,張宋和四季綠不為所動,農戶們按照合同可以拿到穩定的收入,也就不管了。實際上,不施農藥不等于不要收獲,為了保證豐收,四季綠自有妙招,比如通過特別的綠色有機肥讓蟲子“消化不良”,不再啃食蔬菜,最后慢慢“餓”死,這樣蔬菜雖然有一定的損失,卻保證了安全。
對每一棵菜鄭重許諾
如今有著近4萬畝種植菜地的張宋,起點比很多人要低。
3歲時,張宋成了孤兒;8歲那年,為了讀書,張宋在旁邊樹下有著一百多個骨灰瓶的田地種菜;成年后,到海南墾殖,狂暴的臺風又讓多年心血毀于一旦。
磨難,或者摧毀信念,或者砥礪品格。對于張宋來說,無疑選擇了后者。
1991年,張宋來到惠陽淡水,在當地一個村里租地種菜。從一塊田地、一個檔口逐漸發展到更多的田地、多個檔口。1992年,張宋開始將農貿市場整體承包下來,并對外承諾:60歲以上、18歲以下、孕婦、殘疾人、困難家庭、日銷售額不達50元的菜農,在農貿市場免收一切費用。
幾年之后,張宋在惠東開辦300畝蔬菜種植實驗基地,隨后又在惠東的莆田、森木坑,惠陽的永湖、平潭,韶關、海南等地開設了數個農產品種植基地。為了保證質量,張宋定下規矩:種子、肥料、農藥都由公司提供,農戶只負責管理與收割,公司按實際產量給付工資,種植的成本與銷售的風險全部由公司承擔。
為了保障蔬菜的安全,面對購買方200萬元賠償的壓力,張宋仍堅持就地銷毀價值10多萬元的菜;對著有不錯前景的加盟店不要,不惜增加經濟投入建自營店;承諾如果有人能證明一棵蔬菜農殘超標,即獎勵一萬元。
數十載的種菜生涯,張宋自稱有“菜農情節”。一方面對農業發展了解,眼見著國內農業從很少化肥、不施農藥到使用大量化肥和農藥,再到現在綠色農業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見證了食品安全的惡化,也意識到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機會:“產品安全是底線,病蟲害的問題可以用循環農業解決,農業必須要做大農業,做循環農業。”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賺錢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而種菜的意義很大。”張宋認為,人人都離不開農產品,提供安全的農產品不僅讓消費者受益,還可以帶動其他人也做,讓合作農戶增收,滴灌等節約用水的辦法還可以解決大量荒地。原本200元一畝的荒地,經過合理墾殖,現在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里租下,帶動了農戶生活的改變。
說到時下火熱的農業領域“互聯網+”,已經建立四季綠網上商場的張宋有自己的理解。他說,生鮮農產品的買賣從舊式菜市場到超市再到互聯網,農產品要做線上銷售,必須做到產前、產中、產后的無縫對接,任何一分鐘的疏漏都是對農產品安全的破壞,四季綠正在做的,是從田間地頭或者屠宰車間直接通過冷鏈配送到消費者家中,最大程度減少中間環節,這才是最健康的食品。
南方迎來酷暑天氣的此時此刻,張宋的兒子正帶隊在銀川“種菜”:那邊高溫干燥的環境非常有利于蔬菜的生長。包括惠州和銀川在內,四季綠目前在全國共有20多個種植基地,全部種植面積接近4萬畝。
專心做農業,并不代表張宋的思路單一。恰恰相反,張宋有很多想法正在初步變為現實:憑借已建立起的有機農業標準生產的“大數據”,四季綠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向其他企業輸出原材料、種植標準和技術,讓更多企業按照四季綠的生產要求進行農產品生產。與此同時,在張宋的帶動下,公司還通過不斷擴大的線上營銷隊伍,擴大四季綠的銷售規模和市場影響力。
說話間,張宋接到電話,來自海外的企業代表團已經在惠州機場降落。在他身后,鱗次櫛比的蔬菜大棚里,又一茬蔬菜正在等待收割。
(稿件來源:《南方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