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曾放棄去海南省政法部門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安徽省潁州區馬寨鄉擔任大學生村干部姚銀邦。2014年1月,姚銀邦、付海艷夫妻二人創立了潁州區第一家大學生村干部家庭農場——富邦家庭農場,該農場現是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安徽省第二批大學生村干部創業示范基地,致力于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以示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為宗旨。
飛出去的農村娃
碩士畢業又“回巢”
3年前,研究生畢業的姚銀邦,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一邊是可以選擇留在海南,找到一個專業對口、收入穩定的工作;一邊是選擇更具挑戰性,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大學生村官,實現自己建設家鄉夢想。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和妻子付海燕放棄了留在海南工作的機會,毅然一起選擇回到生他養他的農村,投身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他所任職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187人,其中五保戶13戶15人,低保戶21戶57人,一般貧困戶51戶115人。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姚銀邦到村以后思考最多的問題。
幾年的時間里,他的身份經歷了從大學生到大學生村干部,再到“農場主”,最后到新興職業農民的變化。他的職位也經歷了從村書記助理,到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再到鄉長助理兼扶貧專干的變化。隨著身份和職位的改變、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逐步擺脫了剛到村時的稚嫩,逐漸歷練成長。
不當檢察官
服務基層志堅定
受過高等教育的姚銀邦,看到發展好的地方都有一個領頭雁,自己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常??M繞在腦海,家鄉怎么才能發展,他時刻惦記在心里。常想著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他畢業后曾考入海南某檢察院工作,通過慎重選擇之后,決定放棄檢察官不干,扎根農村當村干部。為了解村情盡快開展工作,姚銀邦通過查閱整理村里的檔案資料來了解村情,查閱村里的黨員、低保貧困戶材料等;通過進村入戶摸清村情,積極協助村干部開展新農合籌資、新農保征收、脫貧攻堅等工作,加深與黨員群眾之間的了解;通過工作深層次了解具體情況,比如整理低保材料、整理黨風廉政資料等,積極向“兩委”班子成員學習農村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盡快掌握本村的實際情況,融入農村,融入群眾。
在基層只有多參與,才能真融入。村里的事情繁瑣復雜,可謂“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村干部的工作是“上管天文,下管地理,中間管空氣,左管生兒育女,右管油鹽醋!”。作為一名剛到村任職的大學生村干部,只有帶著強烈的工作熱情和奉獻精神,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勝任所在的崗位。從初到村時的迷茫與無措,到主動選擇參與村里的事務,協助村干部做好力所能及的村務工作。他逐步積累了基層工作經驗,尤其是參與村里的脫貧工作中,姚銀邦深刻地認識到公開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以及黨如何在群眾中樹立威信。
示范引領
帶領村民快速脫貧致富
到村任職以后,隨著對農村的了解的深入,姚銀邦對當前農民致富增收愿望迫切和農村土地效益低下,尤其是當前如何做好產業扶貧工作,對市委于書記關于農業“規模、結構、合作、轉化”的八字方針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也深感自己使命在肩、任重道遠。在分析自身的實際和任職村的現狀之后,姚銀邦和付海燕夫妻二人決定利用自己所學知識,租地創業,努力探索一條引領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姚銀邦夫妻二人注冊成立了阜陽市潁州區馬寨鄉富邦家庭場。
2013-2014年,在區委組織部、區扶貧辦等部門的幫助和支持下,先期在歐廟村帶頭示范流轉土地600多畝,前期示范種植麒麟(8424品種)西瓜、北京“龍族九號”紅薯、蔬菜等。2014年農場不僅注冊了“仙草河”商標,申請了有機西瓜等蔬菜認證,也帶動了農場周邊的15戶村民加入了有機大棚西瓜種植,直接帶動就業崗位200多個。2015年,農場再次擴大規模,與農場周邊20戶村民共同經營的400多畝大棚西瓜,銷售額達到每畝1萬元,遠銷到武漢、南京、杭州等地。2016年,富邦家庭農場前期在歐廟村流轉的土地全部用于村級扶貧產業開發工作,又在貧困村皮樓村流轉土地350畝進行西瓜種植,并且與貧困戶簽訂用工協議,優先使用有勞動能力、有意愿的貧困戶到農場干活,每天40-80元不等工資,一個年度下來,農場可以解決30戶100人左右的脫貧問題,就地就近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富邦家庭農場還通過把鋼構大棚租給或者免費借給貧困戶經營,農場提供技術指導,讓他們參與到農場的生產、經營、管理中,扭轉他們等、靠、要的落后思想;積極與貧困戶協商,讓他們用自己的土地入股家庭農場的經營,代管或者以年終分紅的形式,讓他們不僅可以得到土地租金費用,同時還可以得到土地經營分紅。如貧困戶左秀英既得到土地租金,又到農場務工收益。
對于未來的規劃,姚銀邦打算依托“富邦家庭農場”,利用“仙草河”商標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爭取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把自家種植的有機瓜果、蔬菜打造成品牌產品,走出當地,走進更廣闊的市場,為阜陽現代農業增光添彩,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