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養豬的循環經濟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江 帆 字號:【

在浙江,畜牧業新一輪轉型升級大幕已開啟,一批美麗生態牧場悄然崛起,彰顯了浙江省發展綠色畜牧業的雄心。

“沒有不好的產業,只有不好的企業。”面對有關“該不該養豬”、“怎樣養豬?”的提問,浙江省畜牧局專家吳林友經常用這句話作答。

環境,能否不污染?

進入金華市美保龍種豬育種公司,歐式建筑依山傍水,坐落在蒼翠的園林中間,360畝牧場劃分為辦公區、生產區、科研中心,其中65%以上面積是綠化,目之所及皆是風景。這家總投資達1.2億元的牧場,最獨特的并不是花園式環境,而是“全程環保控制”的新型畜禽養殖理念。

“在這里,人接觸不到豬。”運營經理陳立平打趣說,這是一個“無豬”的養豬場,“我們從規劃設計、生產工藝、污水處理、循環利用四個維度著手,打造節能減排和生態循環的綠色養殖場。”

“美保龍這樣投資大、設施全、技術領先的養殖模式,是全省生態美麗牧場的一個標桿。”吳林友說,關于“怎么養”的問題,是目前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也是各地在探索的重點,像美保龍公司這樣的“高精尖”養殖場,其先進理念值得同行借鑒。

而在仙居縣農村,一場“人畜分離”的綠色整治工程,同樣改變著當地的生態環境。

從2014年起,仙居實施“人畜分離”工程,統一拆除農村房前屋后的豬舍,建設農村畜牧生態養殖集中點,把生活居住區和養殖區分隔開來。想養豬的農戶,統一到養殖區內飼養,并實行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生產設施和疫病防控設施規范。

目前,仙居縣20個鄉鎮拆除農村養殖欄舍6萬多個,共建成養殖小區247個,1.5萬散養戶的2.4萬頭豬全部轉入養殖小區養殖。仙居農村一改臟亂差面貌,房前屋后成了花園。

治污,有無好辦法?

在麗水市和豐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一群“住樓房”的豬。

這里的養豬場為兩層樓,但只在二層養豬,一層空置。“其中的奧妙,就在空置這一層。”公司負責人管笛說,他們采用的是“非接觸式發酵床”,空置的這層安放混有益生菌的發酵床,動物排泄物通過鏤空的地板排到一層的發酵床,經機械裝置自動翻耙,使排泄物與發酵墊料均勻混合,由益生菌消化排泄物,能達到無污染、零排放效果。

除了不斷創新養殖方式、減少污染排放,在養殖廢水處理方面,各地也在積極探索。

在美保龍公司,一幢白色建筑的二樓露天平臺上,網格狀分布著20余個水池,這里是公司的污水處理中心。水池旁的指示牌上,標注著均質調節池、一沉池、二沉池等字樣。原本黑色的污水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后,流入下一個池子再處理,逐漸變得清澈,沼氣用于發電,中水循環利用,沼渣則送到有機肥廠加工。

“為確保排泄物達標排放,我們采用農業結合工業的處理模式,對污水進行綜合處理。”陳立平介紹,公司投資1000萬元購置環保設施,將處理過的水循環用于豬欄沖洗、苗木灌溉和水產養殖,僅鋪設的中水回用管道有近萬米,每小時可噴灌處理水20立方米以上,生產用水做到完全自我循環。沼氣每天可發電1200千瓦,基本滿足養殖場污水處理用電。

效益,如何再提高?

畜牧業如何找準方向,既提升效益、又無害環境?循環農業,成了必然趨勢。

“放錯了地方是污染,放對了就是資源。”衢州市寧蓮畜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唐勇經常念叨這句話。公司在養殖生豬之初,就建成一家占地5000平方米的有機肥料廠,作為配套的糞便收集中心,并與當地種植大戶對接有機肥供應,使排泄物資源化利用。2015年,肥料廠銷售商品有機肥9600噸,產值達576萬元。

在秦唐勇眼中,生豬分泌物就是一種資源,可能比養豬帶來更多財富。目前,他正探索廢水生態化治理,從浙江大學引進納米膜過濾沼液濃縮項目。

沼液濃縮液,成了秦唐勇的另一項“致富經”。濃縮沼液的市場價約為每噸200元,一天能產10多噸,除去1000元電費等成本,每天還有盈余。更重要的是節省運費,通過膜分離濃縮技術處理,每天能將100噸沼液,分離成15噸沼液濃縮液體有機肥和85噸可再用的清水,每年可節省運費30余萬元。

由于各地對生豬排泄物的消納能力不同,優化區域布局,也是畜牧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

在龍泉市蘭巨現代農業園,就通過這種“種養結合、資源循環利用”理念,在園區內配套建成生態養殖小區,在竹園、茶園、果園等生豬分泌物消納能力強的地方,分別建成13個養殖場,又在各養殖場中心位置建有機肥加工廠,形成大、中、小三級循環。

“農牧結合、漁牧結合、林牧結合等循環經濟模式,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吳林友分析,通過合理布局,在種植業發達、對排泄物消納能力強的地方進行養殖,可以配套發展一批適度規模的養殖場。

(稿件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