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種植業,實現經營效益翻番;提升精深加工技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打造休閑觀光型農業,讓綠水青山財源滾滾。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充分挖掘農業增收潛力,積極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探索出“三條腿走路”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新路子。2015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0.67億元、農業增加值近17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1547元,同比增長10%。
種植農業——
技術改良,拓寬農民增收路
春耕春種時節,漢臺區農村處處一片繁忙景象。5月25日,走進鋪鎮獅子村,一字排開的蔬菜大棚,靜臥在千畝蔬菜種植基地,大棚內村民們正忙著為新種的西紅柿、辣椒、黃瓜培土澆水,引架固苗。
“現在種菜可是個技術活!”村民胡繼成說,在區蔬菜站專家幫助下,村上正在推行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新技術很奏效,菜品不僅提前上了市,價格也能翻一番。”
村支書許大慶說:“通過改良種植技術,現在像老胡這樣的種菜能手,年收入少說也有2萬多元。去年全村568戶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270元!”
大棚蔬菜,不僅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還改變了村莊的舊模樣。2014年,獅子村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并成功入選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還建成了漢臺區首家農村社區服務中心。
“將來我們還要修建蔬菜配送中心、足球場、游泳場。到那時,獅子村一定會成為‘南有休閑生態園,北有蔬菜產業園,環境優美如桃源,人均收入過兩萬,幸福生活比蜜甜’的小康村!”許大慶一臉豪邁地說。
加工農業——
集約生產,延長農業產業鏈
從日產40噸、70噸、100噸發展到現在的200噸,漢臺區成祥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伍成祥說,沒想到15年間因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已搬遷了3次。
在鋪鎮工業園陜南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正開足馬力生產的成祥米業車間里,僅大型加工設備就占據了三層廠房,十幾名工人正在操作設施搬運貨物,旁邊的原糧儲備庫內,整齊地碼放著成品袋糧。雖然忙碌,但整個廠區顯得格外干凈、有序。
在一臺30多米長的滾筒精選機和智能色選機前,技術員董有全說,這臺具有多功能的機器,生產的真空包裝米光潔度好,產品遠銷廣東、四川等地。“谷殼這些下腳料,也能加工成細糠,用來點蘑菇和做飼料!”
據了解,成祥米業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訂單農業加工形式,在漢臺與1萬多戶農民簽訂合同,不僅為農民提供優質稻種,而且在稻谷成熟后以高于市場30%的價格進行收購,僅此一項就帶動農民戶均增收300元左右。
此外,公司還帶動了更多農民就近就業,拓寬了農民的增收。來自劉李營村的楊順全,在企業從事機械操作搬運工作,每個月收入4000多元。
休閑農業——
鄉村旅游,農村經濟新增點
五月的天,暖陽和煦,草長鶯飛。漢臺區河東店鎮花果村內,春梅怒放、杏花吐蕊、桃花嫣然,醉人春色令人心曠神怡。從山頂遠眺,漫山遍野綠油油的果樹,一條條水泥路連村入戶,鱗次櫛比的農家樂掩映在青山綠水中……
然而,10年前的花果村,卻是另一番景象:出門爛泥路,住土坯房,吃洋芋苞谷和紅苕,村民一年忙到頭,也僅能填飽肚子。因為窮,村里姑娘想著法子往外嫁!
為改變貧困面貌,村干部帶領群眾,利用花果村依托離城近、風光美的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走出一條“柑橘——生態觀光游——農家樂”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現在村里發展蜜橘每年收入1600余萬元,農家樂已發展到59家,年接待區內外游客180萬人次,每個農家樂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村支書景有智說,為了打造新景點,村里還栽植300畝格桑花、100畝熏衣草,建成旅游登山環線……“現在我們花果村不僅是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文明村,去年還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呢!”
在持續升溫的鄉村旅游帶動下,去年漢臺區共接待游客77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2.3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8%、24%、13.3%。全區150戶農家樂實現收入3000余萬元,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稿件來源:《陜西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