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6月4日,筆者跟隨“大商所東北三省春季大豆、玉米考察團”,對東北三省多地大豆、玉米生長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就大豆、玉米種植面積、成本和往年出售價格、收入等與農民進行了交流,同時深入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種子公司、玉米淀粉和酒精加工企業、大豆與玉米收儲企業,以及糧食管理部門、大豆協會等就東北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大豆和玉米產業規劃、農業供給側改革與價補分離政策將如何實施進行了深入探討。
筆者發現,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的市場意識依然薄弱,抗風險能力很弱。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全面推進的背景下,市場必然會經歷一個痛苦過程。
不過,長痛不如短痛,變則通。我國大豆、玉米市場完全市場化已是大勢所趨,利用好期貨市場信息與工具,引入期貨+保險等模式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
種植結構調整任重道遠
一方面國產玉米庫存高達2.6億多噸,另一方面進口大豆數量今年將增至8700萬噸,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據了解,今年黑龍江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大力發展大豆等作物種植。
不過,調整種植結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多年來,東北地區玉米價格長期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農民、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種植玉米收益良好,漸漸地大豆、雜糧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少,伴隨而來的是農具、技術也在漸漸消失。
如今,要調整種植結構,除了有關機構制定和完善補貼、扶持農民改種的政策、措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大豆的良種培育,新種植技術的推廣,大豆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等,同時還要考慮到大豆、雜糧等品種的市場銷售以及市場容量大小問題。此外,當前大豆、雜糧的市場流通基本停滯,下游產業荒廢,在大豆、雜糧的種植面積擴大以后,一系列市場問題需要解決。
據調查,今年東北三省的農民、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改種大豆的積極性并不高。由于市場意識較差,玉米市場去政策化后對玉米價格的影響沒有引起他們太多的關注。
在玉米價格還沒有跌到生產成本線的情況下,農民與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不會積極主動地去改種大豆、雜糧等作物。
“玉米的種植收益優勢仍在,種植面積縮減有限。”黑龍江省嫩江縣糧食收購商老孫說,當前種植水稻的收益高于種植玉米,種植玉米的收益又高于種植大豆。只要有水,平整的土地都會改成水田;只要積溫足夠,能種玉米的田地還是盡量種玉米。東北地區種植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
此外,即使種植結構調整了,但市場還有可能出現新的問題。“訥河地區有耕地600萬畝左右,2015年玉米種植面積近500萬畝,今年在240萬畝左右,主要改種了大豆和雜糧。”訥河種子經銷商李大姐介紹,種植的大豆品種主要是用于出口的芽豆,主要出口地為韓國和日本,估計今年芽豆產量會大幅增多。對于收獲后芽豆價格會不會下滑和出口是否順利,李大姐很是擔心。
完善各項政策和措施
一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東北“老糧食”告訴筆者,我國每年在農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僅對農補貼等資金支出估計就有上萬億元,但效益并不明顯。在他看來,有關機構盡管做了大量工作,但這些工作不系統,很零散,如市場形勢變了,而相關政策與措施就是遲遲不見出臺。玉米、稻谷等收儲政策的確解決了農民賣糧難問題,在國際糧食市場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時穩定了國內糧食價格,保證了市場供應,但在后期,一成不變的逐年抬價收儲政策讓國內農產品市場成為“政策市”。
筆者發現,雖然國內玉米、稻谷、小麥庫存量很大,去庫存壓力不小,但庫存主要集中在相關機構手里,農民、中間貿易商、終端用糧企業基本不存糧。因此,在調整種植結構的同時,如何保證糧食安全同樣重要。
近期,國內玉米、大豆價格聯袂走高,特別是在玉米庫存2.6億多噸的背景下。這一現象很值得市場思考,或許大力進行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不應局限于種植結構調整這一方面。
多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口量增長迅猛,雖然進口農產品質量高、價格優,但國產玉米等大量積壓,以及進口農產品持續沖擊國內市場,還是意味著有關機構政策、措施的不一致,令其實施效果打折扣。筆者從部分玉米、酒精加工企業了解到,各地對玉米深加工企業的扶持政策存有較大差異,同時政策性玉米出庫價格全國“一刀切”,這會對玉米產業的發展形成重要影響,也會使市場主體擁有不同的生存環境。
從當前市場各主體關心的問題來看,農民最關心的是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后誰來收糧。因為新產玉米水分大,安全儲存較難,農民很想知道今年新玉米收獲后賣給誰。同時種大豆和雜糧有多少補貼,補貼如何發放。對于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來說,首先關心的問題是今年新產糧食能不能順利售出;其次擔心農機的折舊和成本回收,由于大部分農機都是為種植玉米配置的,大面積改種大豆和雜糧以后,這些農機的沉沒成本很高。
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以后靠收儲政策吃飯的日子沒有了。筆者與玉米、大豆貿易商和收儲商交流時了解到,他們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取消玉米收儲政策、加快市場化進程持肯定態度,并積極重建業務團隊,多年不聯系的客戶現在又重新“拾”了起來,但由于無穩定的銷路,加上貸款難等,很希望有扶持政策出臺。
在大豆傳統產區,一些農民、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國營農場、玉米與大豆深加工企業和貿易商等,已經基本領會了政策的導向意圖,傳統優勢大豆產區的種植結構調整進行得較為順利,高產、高蛋白的大豆在嫩江、海倫等地擴種較多,當地有關部門也在制定相關產業發展戰略。但后期在市場銷售等方面估計仍會遇到很多問題,這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加大對轉基因大豆的流通管控,如對進口大豆摻兌到國產食用大豆中的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等。
引入期貨+保險模式
調研時筆者發現,東北三省農民普遍用上年賣糧的價格來衡量來年的種糧預期收入,如對今年新產玉米的價格預期,盡管悲觀,但仍認為潮糧還是能夠賣到0.65元/斤左右,折合干糧后的價格在0.75元/斤左右;預期新產大豆價格為1.7-1.8元/斤。結合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分析,大部分農民認為種大豆不如種玉米劃算。
實際上,當前國內玉米和大豆市場發生了較大變化,如在玉米供應過剩的前景下,今后3—5年內玉米價格將持續徘徊在較低價區,一些機構預計今年新產玉米上市后,玉米價格可能會跌到農民的種植成本線附近,玉米折合干糧后的價格大致在0.65元/斤,這和當前農民的心理預期價位有很大差距。他們需要利用遠期訂單、農業保險、期貨+保險等方式,以及利用期貨市場信息來幫助其規避價格波動風險。而從大豆市場來看,雖然種植大豆的農民可以得到政策方面的扶持,但大豆產量要“靠天吃飯”,種豆農民、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也需要利用農業保險、期貨+保險等來規避產量損失。此外,玉米和大豆貿易商、收儲商,以及下游的產業企業等,在原料采購、產品保值、貨物融資、信息利用等多方面需要引進期貨概念,需要使用好期貨、場外和場內期權、農業價格保險等金融工具。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探索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結合今年及未來我國大豆產業特別是東北地區大豆種植產業的發展態勢,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力支持下,南華期貨與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下稱陽光農險)針對大豆市場推出了新產品。”南華期貨副總經理唐啟軍告訴筆者,金融服務“三農”不能光喊口號,要積極探索金融支農的有效模式。
唐啟軍表示,當前南華期貨正在與陽光農險開展保險+期貨金融保險融合創新,已選取黑龍江農墾趙光農場為項目試點地,針對大豆市場將推出保險+期貨模式的保險新產品。項目地點為黑龍江農墾趙光農場,品種為黃大豆一號,數量為國產大豆1萬噸。
在項目實施的第一階段,陽光農險與南華期貨共同開發農產品價格險。陽光農險根據投保農產品的歷史價格波動率、投保時間段、國家托市政策、地區價格差等要素,設定階梯型保險目標價、保險時間、保費比例,對接南華期貨詢問對應的期權價格。雙方對比保費及期權費,結合自身對風險、市場價格的判斷,最終由陽光農險推出保險產品。第二階段,趙光農場將自付20%保費購買陽光農險的保險產品,以確保農場的種植收益。第三階段,陽光農險通過購買南華期貨的場外看跌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南華期貨在期貨市場進行相應的復制看跌期權操作,進一步分散風險。第四階段,到期結算時,如果到期時大豆價格降至保險價格之下,則陽光農險按約定條款賠付趙光農場,南華資本賠付陽光保險買入看跌期權的收益。此外,陽光農險組織開發大豆價格保險產品,并按規定向中國保監會報備。
業內專業人士認為,南華期貨與陽光農險針對大豆市場推出保險新產品,將在現有自然災害保險的基礎上豐富險種,為種植大豆的農民增添價格保險渠道,降低大豆種植的市場風險,有利于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有助于擴大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稿件來源:《期貨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