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出深閨舞翩躚,“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3年9月,湖南張家界提出農業產業提質升級“523”行動計劃,其主要一項,就是在5年時間內,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大鯢資源保護,優先發展大鯢產業。
從此,養在深閨的“張家界大鯢”被揭開神秘的面紗,一個響當當的產業品牌,如張家界美景一般,傳遍大江南北,游向四海之外。
大鯢又稱“娃娃魚”。兩年內,為了這條“魚”,上至決策者、管理者,下至養殖戶、研發人員,張家界人嘔心瀝血、歷經艱辛。
日前,筆者走近青山綠水,探尋“張家界大鯢”成長背后的故事。
行動決策
農業產業提質升級,力爭2017年大鯢養殖規模達200萬尾
澧水之源五道水,峻嶺幽谷中,噴涌而出的七眼泉一路歡唱。千百年來,孕育著生靈萬物。
因這一方純凈山水,大鯢作為比恐龍還早的“地球紀念物”,得以“暢游至今”。
溪水邊,澧源生物科技公司是當地最大的大鯢養殖繁殖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周邊18個鄉鎮和鄂、渝等地發展大鯢逾百萬尾。
作為公司老總,60來歲的陳功明,是土生土長的張家界人,他絕對稱得上“娃娃魚大王”。
大鯢因豐富的食用、藥用價值,曾遭到瘋狂捕殺,加之生態環境的破壞,瀕臨滅絕。誰曾想,20多年前,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陳功明還在溪溝深潭里捕殺野生大鯢。1998年,陳功明竟然買種鯢,建基地,率先在當地養殖大鯢。
“開始小打小鬧,直至前幾年才擴大規模。”陳功明介紹,2013年5月25日,上任僅一個多月的張家界市委書記楊光榮,輕車簡從來五道水調研,從大鯢養殖基地和模式中,萌發做大大鯢產業念頭。
其實,從40年前建立中國第一個大鯢科研所、首次實現大鯢人工繁殖,到成立全國第一個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人工開鑿隧洞保護大鯢先河,再到建立世界第一家大鯢生物科技館,獲得全國首個水生野生動物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張家界成為“中國大鯢之鄉”,當之無愧。
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熟的養殖技術,張家界發展大鯢產業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2013年9月,圍繞“提質張家界,打造升級版”戰略,農業產業提質升級“523”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力爭2017年,大鯢野生資源量達到8萬尾,養殖規模達200萬尾,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
同發展旅游一樣,張家界發展大鯢也是壯志雄心,每年僅市級財政就拿出400萬元作為引導獎扶資金。
2013年10月,“張家界大鯢”第一次“游”進長沙,在保護與產業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張家界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委統戰部部長劉群宣布,“張家界大鯢產業提質升級從此起航。”
打造品牌
讓“張家界大鯢”家喻戶曉,游上百姓餐桌
大鯢渾身是寶,體內含有70多種天然活性物,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延緩衰老,集保健、藥用、美容、食用價值于一體,被專家譽為“水中人參”、“軟黃金”。
然而,長期因“物以稀為貴”而形成高端消費定位,給大鯢貼上“貴族消費”標簽,導致普通大眾“很少嘗鮮”。
做大產業,打響品牌,張家界首先引導大眾消費,讓大鯢游上百姓餐桌。
張家界市委書記楊光榮擬定“張家界大鯢的十個為什么”,從大鯢源起、特點、營養、保護和發展等方面斟字酌句,一一注解,并通過媒體向外廣泛發布,讓大眾全方位了解子二代馴養大鯢。
2015年7月10日,“張家界大鯢”終于有了自己的“智能身份證”,在全國率先實施人工養殖標識和張家界大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識“雙標識”管理,消費者通過手機端讀取專用標識信息就可科學識別。
“暢通流通渠道,破解銷售難題。”主抓大鯢產業的副市長向佐誼解釋,“雙標識”不僅讓大鯢銷售減少繁瑣的行政許可,還能促進質量和品牌的提升。目前,張家界已在外省市建立直銷店38家。
去年8月,“張家界大鯢”營養成分數據出爐,品牌優勢立刻顯現。吉首大學大鯢研究所羅慶華教授介紹,“張家界大鯢”的綜合營養價值高于其他地區大鯢及鮑魚、海參和甲魚等名貴水產動物。
編印《張家界大鯢文化手冊》、“張家界大鯢”新春品鑒會、“張家界大鯢”產業品牌推介展銷會、“張家界大鯢”廚神邀請賽……兩年里,一系列大事件,掀起“張家界大鯢”熱。
同時,為了把好“質量安全關”,張家界市畜牧獸醫水產局王朝群介紹,兩年內,先后對74個大鯢規模養殖場和餌料魚飼養場,多批次抽樣采集438個樣品進行快速檢測,合格率達到100%。
“游張家界山水,品張家界大鯢”,“珍稀娃娃魚,水中活人參”、“邀您共賞3億5千萬年的養生珍品”……穿行張家界山水間,無論是養殖基地、鄉村道路,還是高速出口、火車站、景區景點,隨處可見“張家界大鯢”的公共品牌宣傳。
“游客購物、接待貴客、春節送禮,大鯢必不可少。”桑植縣康茜大鯢生物科技公司老總廖珍武告訴筆者,政府在品牌推廣和市場拓展方面“做足文章”,大鯢市場行情上漲,讓廣大養殖企業和養殖戶信心百倍,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融合發展
打造第二張“世界響亮的名片”
2015年9月24日,全球首次以大鯢為主題的美食文化節,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行,吸引幾千名中外游客駐足觀賞品嘗,在業界引起廣泛關注。
“在全國開創了以大鯢為主題的美食文化節先河,值得借鑒推廣。”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彥亮對張家界市加強大鯢資源保護,推動大鯢產業發展,帶動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又一張世界響亮的名片。”張家界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志剛坦言,堅持保護優先,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加大野生大鯢資源保護,推進大鯢產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力爭建成全國大鯢科普教育、種質資源、產品研發、市場交易和旅游文化中心,打造享譽全國最大的大鯢生態經濟文化圈和產業集群。
2015年7月8日,張家界“金鯢生物”與北京“艾通生物”正式強強聯手,共同開發高端大鯢健康產品,搭乘“快車”,讓張家界大鯢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金鯢生物”是國內最早從事大鯢馴養繁殖、大鯢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新產品研究與開發的民營高科技企業,2014年9月,正式登陸新三板,成為新三板首家大鯢養殖企業。“掌門人”王建文認為,合理開發利用子二代產品,反哺野生大鯢保護,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金馳公司于2015年6月份成功在澳大利亞國家證券交易所(NSX)上市。”公司總經理蔡菁介紹,以大鯢保健品、化妝品開發和大鯢科普旅游為主業的張家界(中國)金馳生物科技公司,依托張家界豐富的大鯢資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2015年9月25日,張家界推出全球首條大鯢文化主題旅游線路,以寶峰湖探幽、大鯢科技館體驗、省大鯢救護中心為揭秘平臺,吸引中外游客趨之若鶩,成為大鯢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
“揭開了大鯢的神秘面紗,更加珍惜這里的青山綠水。”廣東游客常曉游完武陵源寶峰湖景區后稱,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娃娃魚親密接觸”。
一組數據顯示,兩年前,張家界大鯢養殖只有50萬尾、年繁殖鯢苗15萬尾、持證養殖企業58家、開發深加工產品還只有53個。兩年后的今天,張家界大鯢養殖規模達到150萬尾、年繁殖鯢苗40萬尾、持證養殖企業118家,開發深加工產品102個,擁有8家深加工企業,兩家上市公司。目前大鯢養殖存池量占全省的90%,占全國的12%以上。
“投資小、風險小、易管理,收益大、養殖技術成熟、見效快,是脫貧致富的好路子。”永定區雙溪橋鄉昌溪村的陳吉龍說,與養殖合作社簽訂大鯢代養協議,投入2萬元本金,將每年獲得5000元的保底收入。
目前,在張家界山區,從事大鯢養殖的農戶有1100多戶。而整個張家界,從事大鯢養殖加工、餐飲銷售、旅游觀光的從業人員3.5萬人,涌現出金鯢、金馳、點鯢成金、康茜大鯢等大鯢生產加工企業,市、區縣財政已投入產業獎扶資金2700多萬元,產業綜合產值預計可達20億元。
2015年12月初,張家界通過市長辦公會決定,2016年起試行大鯢養殖保險。在全國首開先河,將為“張家界大鯢”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保護中發展,以發展促保護,打造實現山區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楊光榮堅定地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