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鎮域范圍的“互聯網+農業”探索,比村域的更全面,比縣域的更靈活,空間上能發展園區經濟,休閑農業稱得上產業,文體娛活動形得成規模。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下,海南短短幾個月內相繼啟動了海口石山、文昌會文、澄邁福山、瓊海大路、儋州木棠、陵水英州、三亞吉陽、白沙細水、瓊中灣嶺、屯昌坡心等10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建設。其中,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尤為矚目。
千百年來,石山鎮因火山地貌土質薄,難以蓄藏地表水而窮困落后,唯景致吸引一定量的游客。但近7個月來,石山這座小鎮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光纖入戶、“一帶一路”農展館落戶、運營中心揭牌、民宿投入使用……互聯網技術滲透進當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創業創新等環節。
7個月踐行中的“上下求索”,讓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承載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有虛有實,有大有小,有近有遠,于是簡單歸納為“36524”。
壹
7個月給石山植入互聯網基因 熱熱鬧鬧看得見、摸得著、忒實惠
今年1月16日 上午,位于國家4A級景區火山口公園腳下的海南省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鎮級運營中心和旅游服務中心正式揭牌運營,與此同時,首屆海口 火山自行車文化節開幕。一時間,參加揭牌的嘉賓和來自國內外2000多名騎行愛好者,或集結于花園般的綠道上,或騎行于畫卷般的美景中,而整個小鎮的村民 們和數千名游客則夾道吶喊助威,手機實時拍攝、發布景致和賽事。
時光回到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全國上下正在謀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產業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
對于工業“兩頭在外”的海南,敏銳地嗅到了“互聯網+”的農業現代化將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村土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
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和省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把“互聯網+”作為促進海南科學發展和綠色崛起的重要抓手。
“‘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省領導意識到,以綠色生態特色著稱的海南農業,必須盡快搭上‘互聯網+’快車。”省農業廳廳長江華安說。
于是海南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互聯網產業的若干意見》。2015年4月15日,劉賜貴到省農業廳調研時提出建設“互聯網小鎮”的設想。此后省農業廳迅速行動,結合產業特點,提出建設“互聯網農業小鎮”。在得知省農業廳關于“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的思路后,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孫新陽認為這一思路符合通過“互聯網+”帶動海口鄉村建設的要求,當即選定海口秀英區石山鎮作為海南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
就這樣,海南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于2015年5月19日在海口秀英區石山鎮啟動建設。
首先是施茶與建新兩村的村民免費讓出自家土地,投工投勞新建全長35公里慢道,該道路不僅將當地4個火山嶺與9個火山溶洞群打通連接,還較好地保存了地質原貌,也就有了后來的首屆火山自行車文化節;施茶村委會辦公大樓及便民服務中心的設計請的是大學教授。
2015年8月6日,石山鎮施茶村美社互聯網村級運營中心揭牌,承載全省互聯網農業小鎮的電商平臺——海島生活上線運營。
2015年9月26日,海南互聯網農業小鎮眾創中心(玉螺眾創)成立。
2015年11月6日,火山特色農產品(黑豆)推介會上,法國留學“海歸”姑娘郭霖創辦的“火山公社”,攜其精心挖掘和包裝的火山系列特色農產品亮相。 這些富硒紅糖、紅芝麻、山雞蛋、蜂蜜、黑米、紅米、荔枝、黃皮等,搖身變成了網上身價翻番的炙手食品。擁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當地最具特色的傳統農作物之一 ——火山黑豆簡直成了傳奇。
2015年11月25日,海島生活優電聯盟成功試運行,7家農業生產企業與20家電商企業在21分鐘內成交 729萬元。12月8日下午,海南優電聯盟優質農產品在陵水正式舉辦訂單競拍會,15種海南優質產品競拍成交額達30億元,其中15萬斤石山金釵石斛飲 片,1分半鐘搶購一空。
2015年12月15日,2015年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組委會宣布,“一帶一路”農展館將落 戶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互聯網農業小鎮,成為“永不落幕”的國際化農產品展銷平臺。該館占地122畝,一期規劃建設8萬平方米。主館區設立64個國家的封閉 展區和18個省份的獨立展區,并同步推出海南“一帶一路”網上農展館。
2016年1月15日,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鎮級運營中心和旅游服務中心正式揭牌運營,全鎮域的農戶可通過服務中心將自家農產品更快地賣向全國,而來到這里的全國游客也能享受到更加便捷優質的旅游服務。
自此,石山已完成1個鎮級運營服務中心、美舍村等5個村級網絡服務中心、7個4G網絡基站建設,美社村等10個重點區域免費WIFI覆蓋,搭建了“海島生活”、“火山公社”等一批微信公眾平臺,與騰訊公司合作開發建設“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公眾平臺”;35公里旅游慢道完成升級改造、榮堂村火鳳凰房車營地、光纖進村入戶、石山黑豆等7個智慧農業產業園及一大批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貳
36254踐行出來的“三農”難題破解密碼
“當‘互聯網+’植入傳統農業小鎮,鎮域的一二三產業開始緊密融合,將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三農’難題。”海島生活運營方海南中海網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徐珍玉認為解決“三農”問題根本在于運用日益進步的農業科技,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傳感技術、大數據分析、電子商務等手段,發展現代農業、改變農村面貌,使農民增產、增收,從而迎來嶄新的“三農”新風貌。
7個月邊上下求索邊踐行,互聯網農業小鎮承載的內容越來越多。“可以用‘36524’來歸納,或許這是‘三農’難題破解密碼。”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3大改變
徹底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改變農村生態環境
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的基本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形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生產經營方式具有脆弱性、封閉性、分散性、落后性。而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已經初現了石斛等農產品的訂單生產;黑豆園區、紅芝麻園區、石斛園區、黑山羊園區、山雞園區、皇鴿園區等7個項目建設可參觀、可體驗;拍拍看紋理二維碼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已經建成,并制定出100萬枚備用二維碼標識,張貼在農產品包裝上。
傳統農民的生活方式,與外界接觸少,相對封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與城市差距較大。但光纖入戶后的農村,農民在電商平臺上銷售農產品,通過網絡購買農資和生活用品。除了這些上行和下行的便利,農民還能不出門就與四面八方的人交流,獲得最快的信息,擁有與世界同步的資訊。
當工業還在努力從“發展中保護”向“保護中發展”轉變時,“互聯網+農業”已經一步到位。耕種土地是否有農藥殘留,將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得到監控;農村生態是否惡化,游客手機拍攝畫面將曝光于公眾;鄉村游和民宿也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只有保持才能吸納游客,產生長久效益。
6大跨越
基本實現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智慧農業、資本農業、信用農業、一帶一路國際農業、創業創新農業跨越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教農民用科學的方法種植養殖。”徐珍玉認為,“互聯網+農業”是智慧農業的必要條件。正在建設中的海島生活智慧農業系統中,將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
通過科學種植的農產品,無論產品的質量還是安全度都高于一般農產品,但要想賣上好價錢,除了對它們進行包裝和營銷,教會農民如何有效地將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售出去,還要借助金融資本,開闊眼界,創新思維。徐珍玉認為掛創新牌子,換湯不換藥是不行的。萬眾創新如何創,要有條件地創,不要浪費社會資源,給社會帶來負擔。
海南互聯網農業小鎮,起步時就運用互聯網思維,采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模式推進建設。如聯合海南電信、海南銀行、太平洋保險、廣發證券、中海網農、海南正業、省植物醫院等單位,自始至終跟蹤、服務、投入;如優電聯盟有限公司現場募股采用競拍方式,首次競拍1000股,每股價值100萬元,現場意向認股價值高達28.62億元。
5大工程
一個鎮級綜合管理平臺、十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百個特色農業品牌、千個農業大戶、萬名創客
鎮級綜合管理平臺是指搭建一個互聯網農業綜合運行平臺,這個綜合平臺構成了整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運行體系,主要包括產業平臺(農業、旅游產業等)、運營平臺(包括電商及其電商運營平臺,如海島生活、火山公社、供銷大集等)、服務平臺(包括鎮級運營中心、村級服務中心以及農業服務、政務服務等)、管理平臺(農產品防偽系統、溯源系統、檢測系統和管理執法系統)和創業平臺(包括企業眾創眾籌中心、農民培訓)。
已投入運營的鎮級運營中心,一樓為互聯網農業小鎮展廳,涵蓋了千載機遇、發展定位、創建模式、數字沙盤等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內容,二樓為運營管控中心和大數據中心。
運營中心對石山進行了全方位介紹,如針對石山鎮特色產業和空間布局,找準互聯網農業旅游小鎮的準確定位和建設思路,重點打造“互聯網+火山特色熱帶高效精品農業、互聯網+火山風情旅游、互聯網+創新創業、鄉村文化保護挖掘、雙創成果展示”五大示范基地,實施“編制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和火山風情旅游小鎮建設發展規劃、創新探索互聯網農業小鎮新模式、抓好4G網絡等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多個互聯網平臺、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做大熱帶高效精品農業、打造火山風情鄉村旅游帶、開展鄉村特色文化建設、推進石山雙創工作”等十大工程,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石山鎮的十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包括種植、養殖、加工、休閑、旅游、創意、文化、體育、藝術、教育等。不同的村,可挑選本村特色的產業,建2-3個園區。與此同時,在石山120平方公里的鎮域內,正每家培養一個有“互聯網+”思維,能扎根農村的新農民。百個品牌、千個創業基地、萬個創客也迅速發展。
2大率先
率先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率先成為創業創新、文明衛生兩個“雙創”示范基地
“我們建設互聯網農業小鎮,始終不忘‘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初衷。結合海南、海口當前實際,在石山提出了‘兩個雙創’示范基地的目標。”省農業廳副廳長王曉橋表示。
發展農業,解決“三農”難題,根本上離不開文明和衛生。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更多地反映了農民的素質。目前海口全城已進入“雙創”模式,力爭用3年時間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半年來主城區域變化非常大,石山鎮希望成為“雙創”的農村區域樣板。
石山鎮委書記劉立武透露,石山正以創建“雙創示范鎮”為目標,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實施綠化、美化、彩化、亮化工程,打造一個干凈整潔、文明有序的城鄉環境。加強對保護區、水域、農林區等主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發展綠色產業,開展清潔生產,建設一批美麗鄉村,帶動農村發展。大力實施森林撫育和濕地保護等生態修復工程。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脆弱資源的控制,全面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
秀英區委書記張霽介紹,秀英區正積極營造農民創業創新政策環境,努力搭建農民創業創新平臺。通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石山鎮能營造公平開放、生態文明、服務高效的發展環境;下放必要的行政管理權限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如按照海口市“多規合一”工作要求,各職能部門要高水平、高標準啟動各類規劃的編制和修編,將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游產業發展內容,以及農田水利、網絡通信、交通路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建設需求納入行業發展規劃,并在專項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
4個覆蓋
光網進村入戶全覆蓋、生產經營管理全覆蓋、以農村土地流轉確權為基礎的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新農民創業創新行動全覆蓋
石山建設互聯網農業小鎮,短短5個月,光纖鋪設已覆蓋全部12個村委會,完成100%的光纜資源和1個4G基站建設,開始集中受理村民寬帶業務。正在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改造,能實現“4G到村、百兆入戶、無線WIFI全覆蓋”。
在鎮級運營中心二樓,可調取石斛種植基地實時監控顯示在大屏幕上。據介紹,石山下一步將對農業生產要素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打造產業鏈條完整、分工合理、布局優化、特色鮮明,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的現代農業體系。
2016年1月11日上午,石山鎮道育村5個村民小組740戶村民拿到了《農產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這是海口市全面鋪開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后,首批頒發的權屬證。有了“身份證”的土地,有了法律保障,可以去銀行抵押,可以實現流轉。同時也為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打下了基礎,使石山農業朝精細化、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大步邁進成為可能。
實施“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工程,石山將安排專項資金,鼓勵扶持返鄉大學生、農民、小微企業等群體創業創新,鼓勵新建或利用現有民宅、老舊廠房、閑置學校等設施,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成本低廉、開放便利的創業社區、創業小街、創業餐館等創業創新工場。新農民的返鄉,讓石山的農村不再“空心化”。
按照海口市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計劃,2016年博鰲論壇期間,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初具規模,對外開放;2017年打造互聯網小鎮升級版;2018年實現農民入股并分享運營主體利潤分成;2019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5萬元。
“36524,還有另一層意思,即孫新陽提出的,以365天24小時1分鐘也不耽擱的精神加快推進各項工作。”王曉橋認為。
“農業小鎮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石山鎮已開足馬力,創新驅動各項工作。”劉立武表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