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各項工作穩中有進。全國各地在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探索出了適宜當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本刊將聚焦我國不同省份和地區的質量安全監管模式,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典型宣傳系列報道,以促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江蘇省按照農業部的統一部署,認真履行部門職責,完善監管體制機制,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依法監管,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保持較高合格率,連續多年未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在工作中,江蘇省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之中,加快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能和水平。目前,互聯網技術已在江蘇省日常監管、風險預警、執法查處和追溯管理等四個方面得到充分應用。
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日常監管
近年來,江蘇省下移監管重心,強化屬地監管,扎實推進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監管。
加強監管隊伍和能力建設。省市縣鄉四級全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村村配備協管員。省級財政共投入資金1.34億元,扶持鄉鎮添置必要的檢驗檢測、執法取證等設備。目前全省共有監管員5304名,村級協管員1.6萬名,每鎮都配有2套以上檢測儀器,為日常監管提供保障。
建立有效監管制度。圍繞“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管得怎么樣”等幾大問題,制定全省基層網格化監管工作方案,全面推行“定對象、定人員、定任務,業績考核”(三定一考核)的網格化監管模式。
創新監管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注重頂層設計,建成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系統,配套開發移動監管APP,實時上傳監管記錄,促進各項監管措施落地生根。
目前,全省13個市、86個縣(市、區)和963個鄉鎮已納入系統運行,建立監管對象電子信息2.4萬條,2015年上傳督查巡查記錄5.5萬條、速測篩查記錄11.6萬條、宣傳培訓記錄4200多條,產品速測記錄65.7萬批次。
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風險管控中
近年來,江蘇省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充實檢測人員,提升全省農產品質檢機構檢驗檢測能力和水平,持續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力度。目前全省市、縣農產品質檢機構已有80%通過機構考核和計量認證,檢測人員達700多人。2015年,省市縣三級農業部門共定量抽檢各類農產品8萬批次,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監管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
江蘇省加強檢測數據資源共享,強化檢測結果應用。引入GIS和云計算技術,加強對省市縣三級各類檢測數據的統計分析和預警研判。已基本實現了抽樣信息PDA現場完成、采樣點位GPS信息自動采集、各級檢測數據自動上傳、檢測結果自動判定,不同時期、不同產品、不同地區的產品質量狀況的自動分析,為及時發現問題,消除可能存在的系統性、區域性、行業性風險隱患打下了堅實基礎。
信息技術應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領域
2015年,江蘇省把農業執法信息化建設作為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的重要內容,要求安全縣率先推進執法監管智慧化。
系統功能以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為重點,主要包括投訴舉報和督辦管理、日常檢查管理、質量監督抽查、案件管理等模塊,目前已進入調試階段。通過該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將打破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信息孤島”,強化信用監管,解決執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任性檢查”“人情監管”和“執法擾民”等問題,大幅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效能。同時,江蘇省加快“農資溯源網”試點應用,在全省6個縣開展農業投入品監管追溯試點工作,依托“農資溯源網”,選擇農資生產企業、批發商和鄉鎮經銷商作為試點單位,配備用戶追溯終端,完善農業投入品經營電子檔案,有效解決農業投入品“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
信息技術應用在追溯管理中
統一追溯管理標準。江蘇省制定《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技術規范》省級地方標準,規范采集信息段、發布時間和追溯標識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化水平。
開展追溯管理示范創建。省級財政每年安排2000多萬專項資金,扶持農產品生產主體加強生產過程關鍵點控制,推廣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統,確保上市銷售產品有包裝、有追溯標識等。
打造江蘇農產品追溯品牌。建成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為核心的“放心吃”網,構建安全優質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并與新華社江蘇分社合作,建立專業運營團隊,對入駐企業進行宣傳策劃、媒體推廣、產品設計、在線營銷等全方位服務,努力打造江蘇農產品追溯品牌。目前“放心吃”網入駐企業已達580家,所售農產品已基本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