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臘八一過,春節就進入了倒計時。南方的臘肉,北方的殺豬菜都會在此時隆重登場,由此,也形成了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豬肉消費旺季。不過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豬肉消費已逐漸被日常化,消費旺季這一概念體現得越來越不明顯。更有甚者,2013年和2014年,生豬價格在消費旺季里不斷下行。今年的春節已經進入倒計時,那在今年的消費旺季里,豬肉消費又有什么樣的表現呢?帶著疑問,1月20日,筆者采訪了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統計部部長劉通。
豬價上升生豬上市量倒掛
“進入1月份以來,我市場的白條豬肉價格在不斷攀升,目前的最高價格是1月11日的每斤11.65元,截至1月15日,1月份白條豬肉平均價格是每斤10.98元,與2015年1月份的每斤7.73元相比,提高了42.04%,年同比漲幅十分明顯。”針對筆者提出的問題,劉通開門見山地回答。新發地市場是北京市目前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作為市場統計部的負責人,劉通每周都會對市場動態進行總結和分析,每個月再進行一次匯總,對這些數據他再清楚不過了。
劉通介紹,每年豬肉的消費高峰其實在春節前十天左右,白條豬日均上市量最高峰時能達到每天4000多頭,而在春節后,每天的銷售量僅為幾百頭。然而,今年1月以來,白條豬的日均上市量還不到2000頭,比去年12月還低,更奇怪的是,去年12月的日均上市量又比11月下降了19.2%。“在肉類消費旺季,歷年12月的上市量均超過11月,包括生豬供應偏緊的2011年,而去年12月,白條豬日均上市量卻不升反降,這是不正常的。”劉通分析,這說明供應環節出現了問題。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在生豬生產方面,存欄量環比是增加的,同理,白條豬的供應也應該是增加的。“但是,如果白條豬上市量隨之增加,肉價就不能維穩,甚至會下降,所以只有減少白條豬上市量才能促成肉價上漲。”劉通認為,屠宰場和養殖場(戶)都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屠宰場會采用壓量漲價的手段,減少收豬的數量,而養殖場(戶)也會因為生豬價格的上漲而惜售。“屠宰場和養殖場不謀而合,聯手推動了1月肉價的上漲。”
對于年前的白條豬肉價格,劉通還有一定的預期:“現在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還沒有到達嚴格意義上的高峰,因此白條豬的價格肯定還會有所上漲,但日上市量應該不會超過往年的高峰4000頭了。”
去年豬價虛高
今年或將去“水分”運行
事實上,劉通精通的數據遠不止今年。在新發地市場的官網上,筆者看到了劉通寫的每周行情動態和每月行情分析,而每月的總結中都對當月與前四個月和前四年同期的情況作了比較。
從每個月的行情分析來看,去年,新發地市場白條豬價格的最高點是在9月初,每斤高達11.95元,最低點發生在3月初,每斤僅為6.88元。而2015年白條豬價的整體走勢是8月份之前逐漸升高,月均最高價為8月份的11.34元;8月份之后又逐漸回落,12月份的均價為每斤10.39元,較1月份的7.73元上漲了34.41%。
2015年,新發地市場白條豬的平均價格是每斤9.38元,2014年、2013年和2012年的這一數據分別為8.04元、9.18元和9.30元。對此,劉通認為,2015年的豬價其實是虛高的。他解釋,2012年,生豬產能過剩的跡象開始顯現,2013年,產能過剩現象明顯,2014年,生豬養殖開始去產能化,而2015年,豬價的上漲是伴隨著生豬的去產能化進行的。“去年豬價的上漲實際上是預期拉動的,也就是說,是肉價的上漲帶動了豬價上漲,人為操控因素較多。”劉通進一步解釋,新發地市場上市的白條豬是分等級的,體重和身體狀況是分級的標準,大小合適、無傷殘的豬是高級豬,其他的再依次分級。“2015年,高級豬占總數的比重較高,大小不一致、瘸腿豬的數量很少,這就是生豬供應充足的表現,生豬數量充足,而價格又在漲,這說明人為操縱是存在的。”
據了解,2014年,為新發地市場提供豬肉的屠宰場有10家,而去年,則變成了8家。“屠宰場少了,人為操控的能力就增強了。”劉通說,但這操控能力并不僅表現在他們自己的既得利益上,還表現在他們所形成的“價格同盟”。“其實,就是大家之間形成了相互的默契,不管是漲價還是降價,都會達成統一意見。”
談及今年的豬價,劉通認為,鑒于生豬養殖仍然處于去產能化的階段,今年豬價應該還有一個擠“水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豬價還會下降,然后再慢慢地趨于平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