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等社交平臺就會出現一些呼吁大家不要吃某某食物的信息,除了一些加工食品,很多生鮮水果也頻頻中招,其中一些關系到孩子健康的信息更是讓家長心慌,而“性早熟”出現頻率很高。“兒童性早熟”的報道越來越多,包括一些醫生在內,許多人都把“施用了植物激素”的蔬菜水果當作了罪犯。這其實是一個經典的望文生義錯誤。在農業生產上會用一些化學物質去處理植物,使植物的生長狀況更加符合我們預期,比如加速成熟或者促進長大等等。它們是植物正常生長過程中也會產生的物質,或者與之化學結構相似的物質,規范的名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日常生活中往往被稱為“植物激素”。因為這個名稱,許多人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會促進兒童提早發育,出現性早熟。實際上,植物激素對人一點作用也沒有。它們的作用機理,是進入植物后與細胞中的特定分子結合,產生信號,開始或者延緩植物的基因表達,從而改變植物的發育進程。這些基因表達和植物的發育過程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本來就會發生,植物激素只是改變了它們發生的時間和強度而已。這種改變并不會產生植物本來不產生的東西,也就不會有傳說中的“有害物質”。反過來也是,動物激素對植物也是沒有作用的,讓黃瓜用避孕藥,如同火星人和地球人交流,根本就不是一個世界。人的性發育也是激素分泌的結果。但是人體中沒有與植物激素結合的特定分子,所以植物激素對人就無法產生任何信號。這個道理就像花粉是植物的精子,它可以使植物受精長出種子,但不會使女士們懷孕——即使在遍地鮮花、植物的精子四處飄散的春天,女士們也不用擔心會被花粉弄懷孕。也就是說,植物激素對人體完全產生不了激素效應。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跟其他任何化學物質一樣,在量大的時候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任何一種植物激素要獲得批準,其安全性都要進行充分評估,只有在正常使用量下不帶來不可忽視的風險,才可能獲得批準。而植物激素的作用具有“自限性”,也就是說合理用量下促進植物生長,過量的話不僅沒用,甚至可能有相反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大可能被“濫用”。很多時候,大家對植物激素的擔心,是源于對不可控風險的擔心。醫學上,用激素治療也是一種方法,但醫生對于可能有的風險有預測。“膨大劑”之類的植物或者動物激素,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才會特別敏感。每當有傳聞發生,大家不管真實與否,寧愿信其有。如果要讓這些擔心消失,必須要讓大家對于吃的東西到底包含了哪些成分心中有數,這也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上所述,植物激素對人體產生不了激素的效應,請大家不要過于恐慌。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從不回避植物激素對自然生態和人畜的潛在危害及毒性作用,所以建議在農業生產中我們要正確合理使用植物生產調節劑,既提高產量又不影響人群健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